常群英 袁志紅 楊春梅
彩色超聲檢測妊娠晚期瘢痕子宮前壁下段厚度及其臨床意義
常群英 袁志紅 楊春梅
目的 探討超聲測量妊娠晚期瘢痕子宮前壁下段厚度的臨床意義。方法 經腹超聲觀察98例有剖宮產史婦女再次妊娠晚期子宮前壁下段厚度及形態(tài), 將超聲檢查結果分級, 對超聲圖像特征、分娩結局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Ⅰ級瘢痕子宮下段厚度隨著孕周的增加逐漸變薄, Ⅱ、III級瘢痕子宮下段厚度變化與孕周的增加未見明顯關聯性, 與Ⅰ級瘢痕相比,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組孕婦的剖宮產率隨子宮瘢痕愈合級別的增加而增加,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以剖宮產方式結束妊娠的Ⅱ級和III級瘢痕愈合者比例分別為83%和100%, 明顯高于Ⅰ級瘢痕愈合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超聲測量妊娠子宮前壁下段厚度對臨床有指導意義。
超聲檢查;瘢痕厚度;妊娠晚期
近年來, 剖宮產指征的范圍不斷擴大,剖宮產率越來越高,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時發(fā)生子宮破裂的概率明顯增加,成為了威脅孕婦及胎兒安全的嚴重并發(fā)癥[1,2]。本文選擇2012年6月~2013年12月來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超聲檢查的98例有剖宮產史的孕婦, 再次妊娠在34~40周之間, 對其子宮下段瘢痕厚度進行測量, 并對其分娩方式進行追蹤分析,旨在探討彩超檢測孕晚期子宮前壁下段瘢痕厚度、聲像圖特征、分娩結局進行綜合分析, 探討超聲檢查子宮下段厚度的臨床意義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12月來本院接受超聲檢查的98例有剖宮產史并再次懷孕的孕婦為觀察對象,年齡27~38歲,平均年齡29歲。孕周34~40周,單胎,無其他子宮手術史,兩次剖宮產間隔時間為2~10年,平均6年。
1.2 檢查方法 采用日美國 GE Vivid3及日本東芝 Xario超聲診斷儀,頻率為3.5~5 MHz。所有病例取仰臥位,適度充盈膀胱,觀察胎兒及胎盤位置, 取圖像顯示子宮下段前壁, 觀察子宮下段瘢痕情況并記錄其厚度,重點觀察子宮下段厚度是否均勻, 對稱, 前壁下段由內到外一次為絨毛膜、蛻膜層,肌層及最外層的臟層腹膜反折, 呈“高-低-高”回聲, 觀察三層結構是否完整。子宮下段瘢痕愈合分級[3]:按圖像測量分為三級, I級:厚度>3 mm,子宮下段各層結構清晰, 回聲連續(xù)完整、均勻。 II級:厚度<3 mm,肌層回聲失去連續(xù)性,并見局部肌層缺損,加壓時羊膜囊無明顯變化。III級瘢痕:羊膜囊局部向子宮下段前壁隆起, 厚度<2 mm。上述I級瘢痕為子宮瘢痕愈合良好,II級瘢痕和III級瘢痕為子宮瘢痕愈合有缺陷。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分類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超聲觀察98例孕晚期瘢痕子宮前壁下段厚度的變化及不同愈合級別瘢痕處情況, 總結如下:超聲觀察在孕34周子宮下段均已基本形成, I級瘢痕子宮前壁下段肌層連續(xù)完整、三層結構清晰, 隨孕周增加肌層逐漸變薄。II、III級瘢痕子宮下段厚度及回聲的變化與孕周增加無明顯關聯性, 不同孕周子宮下段厚度變化測量結果, 見表1。98例孕婦子宮前壁下段瘢痕處愈合級別與臨床分娩結局, 見表2。隨瘢痕愈合級別增加, 剖宮產率逐漸增加,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注:a表示與I級比較P<0.05
表1 I級瘢痕與II、III級瘢痕隨孕周增加孕婦子宮前壁下段厚度的改變( x-±s)
表2 前壁下段瘢痕愈合級別及分娩結局[n (%)]
近年來, 作為一種解決難產及母嬰危險狀態(tài)的方法, 剖宮產在各級醫(yī)院已相當普及,剖宮產率大大提高,隨著剖宮產率的逐年上升,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也隨之增高[4]。再次妊娠后, 由于擔心瘢痕處有破裂危險, 很多孕婦會選擇再次剖宮產, 以確保安全, 其實, 瘢痕子宮并非剖宮產的絕對手術指征, 一部分瘢痕愈合良好者, 完全可以在嚴密監(jiān)護下經陰道試產, 但相對于正常子宮來說, 瘢痕子宮發(fā)生子宮破裂的風險還是很高, 仍是其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因此產前通過彩超檢測子宮下段瘢痕厚度來預測孕婦產時風險,對臨床處理瘢痕子宮妊娠是否再次剖宮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子宮前壁下段在孕晚期已基本形成, 彩超可以較準確地測量其厚度, Sen S等[5]報道能經陰道安全分娩的子宮下段瘢痕厚度以1.5~2.5mm為臨界值,Rozenberg等研究發(fā)現, 子宮前壁下段厚度>3.5 mm, 子宮破裂風險較低[6], Chaoman等[7]則認為子宮下段瘢痕厚度3 mm以上為子宮瘢痕愈合良好。本文參考上述資料并結合本院實際檢測情況,認為以子宮下段瘢痕厚度3 mm為臨界值分組比較合適。并結合子宮前壁下段瘢痕愈合分級情況分析研究, 作出以下結論:前壁下段愈合級別在I級的孕婦, 為瘢痕愈合良好, 可以在監(jiān)護下經陰道試產, 愈合級別在II、III級的孕婦, 為瘢痕愈合不良, 瘢痕組織彈性較差, 經陰道分娩發(fā)生子宮破裂風險較大, 應嚴密監(jiān)護、觀察并積極處理, 進行剖宮產分娩,以確保母嬰安全[8]。
綜上所述,瘢痕子宮再次妊娠晚期經彩超檢測子宮前壁下段肌層厚度及形態(tài)可以鑒定陰道分娩的風險性, 對估測子宮破裂的潛在危險有很大幫助,以降低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是一種準確、安全的方法, 對有剖宮產史的孕婦選擇分娩方式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1] Qublan HS, Tahat Y.Multiple cesarean section.The impacton maternal and fetal outcome.Saudi Med J, 2006(27):210-214.
[2] 楊祖菁.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并發(fā)子宮破裂的早期診斷.實用婦產科雜志, 2004,20(5):262-262.
[3] 王海波,周艾琳,高飛,等.應用B超篩查妊娠晚期子宮瘢痕缺陷初探.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 2004,6(5):263-265.
[4] 劉桂軍,朱丹.超聲測量妊娠晚期子宮前壁下段厚度及其臨床意義.中國婦幼保健, 2011,26(23):3672-3673.
[5] Sen S, Malik S, Salhan S.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thickness in patients of 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 Obstetrics, 2004, 87(3):215-219.
[6] Rozenbergp, Goffinetf, Philippehj, et al.U Ltrasonographic m easurem ent of low er uterine segm ent to assess the risk of defects of scanred uterus.Lancet, 1996,347(8997):281-284.
[7] Chapman K, Meire H, Chapman R.The value of serrial ultrasou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uterine scar rapture.Br J Obstet Gynee-ol, 1994,101(6):549-550.
[8] 張紅薇,王琦,李蕊,等.妊娠晚期子宮下段瘢痕先兆破裂的超聲診斷分析.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6):969-970.
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彩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