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豐 楊瑞生 黃春波馬嫣然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降低腦血管痙攣癥狀效果分析
王偉豐 楊瑞生 黃春波馬嫣然
目的 研究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降低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的臨床價值。方法 16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80例, 觀察組采用血管內栓塞治療, 對照組接受夾閉手術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及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優(yōu)于對照組8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血管痙攣總發(fā)生率6.25%優(yōu)于對照組18.75%,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顯著, 同時可降低腦血管痙攣的出現(xiàn)率, 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康復有重要意義。
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痙攣;效果
目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 血管內栓塞治療已經逐漸取代傳統(tǒng)開顱夾閉手術治療, 而腦血管痙攣是顱內動脈瘤常見并發(fā)癥, 對患者的預后有嚴重的不良影響, 因此腦血管痙攣的防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的關鍵[1]。本次研究對本院16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分別采用血管內栓塞治療和夾閉手術兩種治療方式,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16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均于2010年1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 男85例, 女75例, 年齡28~65歲, 平均年齡(48.7±5.4)歲, 動脈瘤大小0.3~2.6 cm, 平均大小(1.74±0.45)cm。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80例,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動脈瘤大小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治療方式:采取手術夾閉治療, 一般情況下前交通動脈瘤采取翼點入路方式, 少部分使用縱裂入路方式;后交通動脈、大腦中動脈M1段動脈瘤應用翼點入路。觀察組治療方式:術前接受常規(guī)檢查, 包括血壓、顱壓等, 68例接受電解可脫微彈簧圈, 12例行機械可脫卸微彈簧圈治療。上述治療均保證載瘤動脈暢通。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標準。痊愈:無神經功能障礙, 正常生活及工作未受到影響;顯效:輕微神經功能障礙, 生活可自理;有效:中度輕微神經功能障礙, 正常生活需要一定幫助;無效:神經功能障礙嚴重, 生活無法自理。總有效率為痊愈率與顯效率的總和。②并發(fā)癥比較: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腦水腫、再出血??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共1例出現(xiàn)血管痙攣,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例, 且總發(fā)生率6.2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75%,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
顱內動脈瘤是中老年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 蛛網膜下腔出血超過50%由動脈瘤破裂導致, 同時囊狀動脈比棱形動脈有更高的出血幾率, 腦血管痙攣是顱內動脈瘤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2,3]。其產生機制包括免疫反應、血管壁中層平滑肌收縮、血管病理性增生或是蛛網膜纖維牽拉等機械因素。以往主要采用手術夾閉治療, 而目前血管內栓塞治療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開顱手術主要指直接夾閉動脈瘤, 但是在手術過程中容易發(fā)生再出血以及血管痙攣, 安全性較低[4]。相比之下血管內栓塞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且創(chuàng)傷小, 可取代手術夾閉治療[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僅出現(xiàn)1例血管痙攣患者, 對照組共出現(xiàn)5例, 通過降顱壓以及腦血管痙攣解除后均得到顯著改善, 另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可見血管內栓塞不僅療效可靠, 還可顯著降低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可靠, 可降低腦血管痙攣癥狀, 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 馬榮耀,朱帥,李柯, 等.顱內動脈瘤破裂栓塞治療后癥狀性腦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及影響因素分析.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11, 10(9):945-947.
[2] 李永坤,汪銀洲,程瓊, 等.血管內治療顱內動脈瘤術中并發(fā)癥及防治.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0, 19(12):1258-1261.
[3] 鄭玉珍,梁禺,張彥, 等.濰坊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協(xié)辦顱內動脈瘤栓塞術中腦局部血氧飽和度復合雙頻指數(shù)變化及意義.山東醫(yī)藥, 2010, 50(31):46-47.
[4] 張曉冬,吳海濤,孫曉川, 等.夾閉和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影響.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0, 32(19):2071-2074.
[5] 張洪濤,吳鑫,陳永安, 等.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時間窗的臨床評價.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1, 27(4):366-368.
2014-08-14]
459000 濟源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