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波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選取100例腦出血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隨機分組,就保守治療(對照組,n=50)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觀察組,n=50)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腦出血;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22.15+1【文獻標識碼】B
腦出血發(fā)病、致殘、致死率均居較高水平,因手術操作過程中有較大的再出血風險,故通常預后不理想,而在出血點未明確前盲目電凝止血,也易對神經(jīng)造成損害,誘導更嚴重的生理功能障礙發(fā)生[1]。隨著研究的深入,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在近幾年推出應用,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對腦組織造成較小的損傷,費用低,可獲得理想預后。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就保守治療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腦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27-76歲,平均(50.2±1.7)歲,均與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第四屆)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高血壓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淺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溝通障礙及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應用數(shù)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常(P>0.05)。
1.2方法
觀察組:本組病例應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方案,取環(huán)形針于頭皮上放置,作參照物,穿刺點位置和穿刺路徑在CT下確定,輔以靜脈鎮(zhèn)靜和局部麻醉,于床邊利用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行血腫穿刺。完成對局部的嚴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徑在上述穿刺點電驅動轉孔進針。突破感明顯覺察后,進針停止,將尖銳的金屬針芯拔出,在3mm導管中插入圓鈍塑料針芯,手動進針。對導管尖端進行關注,達血腫邊緣時,將塑料針芯拔出,注射器接導管側管。對血腫謹慎抽吸并緩慢進針,至導管尖端觀察達血腫中央。采用CT每日復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導管尖端周圍分布的血腫呈顯著減少顯示。對照組:本組病例應用保守方案,包括維持內環(huán)境如水電解質等穩(wěn)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顱壓,制酸劑對胃粘膜進行保護,并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針對昏迷患者,應用導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飼。
1.3效果評定
治愈:肢體肌力≥Ⅲ級,意識完全清楚;有效:肢體肌力<Ⅲ級,有意識,但不清楚;無效:完全無意識或死亡。同時應用歐洲卒中量表(ESS)對神經(jīng)功能展開評價,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加之公眾生活壓力的增大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腦出血病例顯著增多[2]。患者一旦病發(fā),病情急驟變化,除因出血可誘導后續(xù)腦改變發(fā)生,如腦血管痙攣、腦水腫外,且就血腫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繼發(fā)影響,如占位效應,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現(xiàn)痙攣反應,腦部受血液內分布的活性物質刺激等[3]。在上述綜合作用下,易誘導腦疝形成,引發(fā)顱內壓增高,故,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時處理,可顯著改善預后。
實踐表明,應用血腫引流術,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患者中線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腫有效減輕[4]。因血清中具神經(jīng)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沖洗液對細胞毒性物質有拮抗和稀釋作用,以使腦水腫減輕。采用微創(chuàng)血腫引流術,可使患者腦灌注顯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壓藥物應用,并未使腦灌注狀況改善??偨Y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優(yōu)勢,具體包括:實施穿刺的過程中,造成的損傷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顯減少;應用自鎖固定硬通道技術對穿刺針進行操作,靶點固定,未對神經(jīng)造成切割,有較好的密閉性,針周不滲漏、無間隙,可防控感染發(fā)生,不易出血;防止顱內壓出現(xiàn)波動,使顱內壓有效降低;機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學技術代替,可使殘存在血腫部位的神經(jīng)組織得以保留[5-6]。
治療方案不同,適應證也存有差異,病例恰當選擇,預期效果才較為理想,腦出血采用微創(chuàng)抽吸引流術,也需對此問題進行重視,在對病例選擇時,依據(jù)GCS,并結合出血量進行。依據(jù)GCS行臨床分級,其對腦損害的嚴重程度可客觀、全面反映,利于預后評估。高血壓患者多有腦動脈瘤伴發(fā),血壓急驟升高,觀察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出血風險。應用保守方案對腦出血治療時,有高達56%-90%病死率,就原因進行分析,因短時間內,保守治療無法將血腫完全清除,血腫周圍分布的正常組織在壓迫下,易有腦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的正常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情危重者,甚至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故在形成腦疝前將血腫及時清除,可使壓迫減輕,利于預后改善。顱內血腫抽取引流術為新的治療腦出血途徑,操作方便、設備簡單,CT可準確定位,無需專門手術室,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殷小平,張?zhí)K明,姜亞萍,等.對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xiàn)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衛(wèi),錢琪.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中重度腦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6(5):9-10.
[4] 賈保祥,孫仁泉,顧征學.穿刺引流及液化技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初步報告[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xiàn)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楊松,吳海春,造杰.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粉碎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21例臨床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1(6):183-184.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選取100例腦出血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隨機分組,就保守治療(對照組,n=50)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觀察組,n=50)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腦出血;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22.15+1【文獻標識碼】B
腦出血發(fā)病、致殘、致死率均居較高水平,因手術操作過程中有較大的再出血風險,故通常預后不理想,而在出血點未明確前盲目電凝止血,也易對神經(jīng)造成損害,誘導更嚴重的生理功能障礙發(fā)生[1]。隨著研究的深入,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在近幾年推出應用,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對腦組織造成較小的損傷,費用低,可獲得理想預后。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就保守治療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腦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27-76歲,平均(50.2±1.7)歲,均與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第四屆)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高血壓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淺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溝通障礙及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應用數(shù)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常(P>0.05)。
1.2方法
觀察組:本組病例應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方案,取環(huán)形針于頭皮上放置,作參照物,穿刺點位置和穿刺路徑在CT下確定,輔以靜脈鎮(zhèn)靜和局部麻醉,于床邊利用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行血腫穿刺。完成對局部的嚴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徑在上述穿刺點電驅動轉孔進針。突破感明顯覺察后,進針停止,將尖銳的金屬針芯拔出,在3mm導管中插入圓鈍塑料針芯,手動進針。對導管尖端進行關注,達血腫邊緣時,將塑料針芯拔出,注射器接導管側管。對血腫謹慎抽吸并緩慢進針,至導管尖端觀察達血腫中央。采用CT每日復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導管尖端周圍分布的血腫呈顯著減少顯示。對照組:本組病例應用保守方案,包括維持內環(huán)境如水電解質等穩(wěn)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顱壓,制酸劑對胃粘膜進行保護,并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針對昏迷患者,應用導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飼。
1.3效果評定
治愈:肢體肌力≥Ⅲ級,意識完全清楚;有效:肢體肌力<Ⅲ級,有意識,但不清楚;無效:完全無意識或死亡。同時應用歐洲卒中量表(ESS)對神經(jīng)功能展開評價,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加之公眾生活壓力的增大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腦出血病例顯著增多[2]。患者一旦病發(fā),病情急驟變化,除因出血可誘導后續(xù)腦改變發(fā)生,如腦血管痙攣、腦水腫外,且就血腫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繼發(fā)影響,如占位效應,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現(xiàn)痙攣反應,腦部受血液內分布的活性物質刺激等[3]。在上述綜合作用下,易誘導腦疝形成,引發(fā)顱內壓增高,故,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時處理,可顯著改善預后。
實踐表明,應用血腫引流術,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患者中線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腫有效減輕[4]。因血清中具神經(jīng)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沖洗液對細胞毒性物質有拮抗和稀釋作用,以使腦水腫減輕。采用微創(chuàng)血腫引流術,可使患者腦灌注顯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壓藥物應用,并未使腦灌注狀況改善??偨Y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優(yōu)勢,具體包括:實施穿刺的過程中,造成的損傷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顯減少;應用自鎖固定硬通道技術對穿刺針進行操作,靶點固定,未對神經(jīng)造成切割,有較好的密閉性,針周不滲漏、無間隙,可防控感染發(fā)生,不易出血;防止顱內壓出現(xiàn)波動,使顱內壓有效降低;機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學技術代替,可使殘存在血腫部位的神經(jīng)組織得以保留[5-6]。
治療方案不同,適應證也存有差異,病例恰當選擇,預期效果才較為理想,腦出血采用微創(chuàng)抽吸引流術,也需對此問題進行重視,在對病例選擇時,依據(jù)GCS,并結合出血量進行。依據(jù)GCS行臨床分級,其對腦損害的嚴重程度可客觀、全面反映,利于預后評估。高血壓患者多有腦動脈瘤伴發(fā),血壓急驟升高,觀察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出血風險。應用保守方案對腦出血治療時,有高達56%-90%病死率,就原因進行分析,因短時間內,保守治療無法將血腫完全清除,血腫周圍分布的正常組織在壓迫下,易有腦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的正常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情危重者,甚至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故在形成腦疝前將血腫及時清除,可使壓迫減輕,利于預后改善。顱內血腫抽取引流術為新的治療腦出血途徑,操作方便、設備簡單,CT可準確定位,無需專門手術室,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殷小平,張?zhí)K明,姜亞萍,等.對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xiàn)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衛(wèi),錢琪.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中重度腦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6(5):9-10.
[4] 賈保祥,孫仁泉,顧征學.穿刺引流及液化技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初步報告[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xiàn)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楊松,吳海春,造杰.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粉碎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21例臨床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1(6):183-184.
【摘要】目的探討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臨床效果。方法本次選取100例腦出血患者作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隨機分組,就保守治療(對照組,n=50)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觀察組,n=50)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關鍵詞】腦出血;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22.15+1【文獻標識碼】B
腦出血發(fā)病、致殘、致死率均居較高水平,因手術操作過程中有較大的再出血風險,故通常預后不理想,而在出血點未明確前盲目電凝止血,也易對神經(jīng)造成損害,誘導更嚴重的生理功能障礙發(fā)生[1]。隨著研究的深入,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在近幾年推出應用,手術時間短,操作簡單,對腦組織造成較小的損傷,費用低,可獲得理想預后。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就保守治療與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腦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27-76歲,平均(50.2±1.7)歲,均與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第四屆)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高血壓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深度昏迷30例,淺昏迷20例,清醒50例。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溝通障礙及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應用數(shù)字表抽取法隨機按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劃分,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常(P>0.05)。
1.2方法
觀察組:本組病例應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方案,取環(huán)形針于頭皮上放置,作參照物,穿刺點位置和穿刺路徑在CT下確定,輔以靜脈鎮(zhèn)靜和局部麻醉,于床邊利用YL-1型顱內血腫穿刺針行血腫穿刺。完成對局部的嚴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徑在上述穿刺點電驅動轉孔進針。突破感明顯覺察后,進針停止,將尖銳的金屬針芯拔出,在3mm導管中插入圓鈍塑料針芯,手動進針。對導管尖端進行關注,達血腫邊緣時,將塑料針芯拔出,注射器接導管側管。對血腫謹慎抽吸并緩慢進針,至導管尖端觀察達血腫中央。采用CT每日復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導管尖端周圍分布的血腫呈顯著減少顯示。對照組:本組病例應用保守方案,包括維持內環(huán)境如水電解質等穩(wěn)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顱壓,制酸劑對胃粘膜進行保護,并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針對昏迷患者,應用導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飼。
1.3效果評定
治愈:肢體肌力≥Ⅲ級,意識完全清楚;有效:肢體肌力<Ⅲ級,有意識,但不清楚;無效:完全無意識或死亡。同時應用歐洲卒中量表(ESS)對神經(jīng)功能展開評價,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選取病例臨床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對照組6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手術前ESS評分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觀察組顯著情況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加之公眾生活壓力的增大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腦出血病例顯著增多[2]?;颊咭坏┎“l(fā),病情急驟變化,除因出血可誘導后續(xù)腦改變發(fā)生,如腦血管痙攣、腦水腫外,且就血腫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繼發(fā)影響,如占位效應,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現(xiàn)痙攣反應,腦部受血液內分布的活性物質刺激等[3]。在上述綜合作用下,易誘導腦疝形成,引發(fā)顱內壓增高,故,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時處理,可顯著改善預后。
實踐表明,應用血腫引流術,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患者中線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腫有效減輕[4]。因血清中具神經(jīng)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沖洗液對細胞毒性物質有拮抗和稀釋作用,以使腦水腫減輕。采用微創(chuàng)血腫引流術,可使患者腦灌注顯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壓藥物應用,并未使腦灌注狀況改善??偨Y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優(yōu)勢,具體包括:實施穿刺的過程中,造成的損傷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顯減少;應用自鎖固定硬通道技術對穿刺針進行操作,靶點固定,未對神經(jīng)造成切割,有較好的密閉性,針周不滲漏、無間隙,可防控感染發(fā)生,不易出血;防止顱內壓出現(xiàn)波動,使顱內壓有效降低;機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學技術代替,可使殘存在血腫部位的神經(jīng)組織得以保留[5-6]。
治療方案不同,適應證也存有差異,病例恰當選擇,預期效果才較為理想,腦出血采用微創(chuàng)抽吸引流術,也需對此問題進行重視,在對病例選擇時,依據(jù)GCS,并結合出血量進行。依據(jù)GCS行臨床分級,其對腦損害的嚴重程度可客觀、全面反映,利于預后評估。高血壓患者多有腦動脈瘤伴發(fā),血壓急驟升高,觀察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出血風險。應用保守方案對腦出血治療時,有高達56%-90%病死率,就原因進行分析,因短時間內,保守治療無法將血腫完全清除,血腫周圍分布的正常組織在壓迫下,易有腦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動中樞、呼吸中樞的正常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情危重者,甚至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故在形成腦疝前將血腫及時清除,可使壓迫減輕,利于預后改善。顱內血腫抽取引流術為新的治療腦出血途徑,操作方便、設備簡單,CT可準確定位,無需專門手術室,對腦組織造成的損傷較小。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采用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治療腦出血,可顯著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神經(jīng)功能,對遠期生存質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殷小平,張?zhí)K明,姜亞萍,等.對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與神經(jīng)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xiàn)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衛(wèi),錢琪.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中重度腦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6(5):9-10.
[4] 賈保祥,孫仁泉,顧征學.穿刺引流及液化技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初步報告[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xiàn)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楊松,吳海春,造杰.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粉碎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121例臨床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1(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