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斌
摘要:《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熟讀、默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關鍵詞:示范朗讀;移情換位;創(chuàng)設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356-01
曹文軒先生說:“朗讀是體會民族語言之優(yōu)美的重要途徑。漢語的音樂性、漢語的特有聲調(diào),都使得漢語成為一種在聲音上優(yōu)美絕倫的語言。朗讀既可以幫助學生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感受我們民族語言的聲音之美,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母語的親近感?!笨梢娎首x有其眾多的益處。
朗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現(xiàn)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diào),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揣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朗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質量的學習,我們稱之為學習的高峰體驗。一個真正成功的語文教師就是一個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的藝術家,而朗讀就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思維,促進語言與思維的統(tǒng)一發(fā)展?!倍@一目標的完成,朗讀教學擔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通過朗讀,把語言文字化作鮮明的視覺形象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喚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獲得語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事、如臨其境,從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朗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shù)的范文是文質兼美的。如果說范文創(chuàng)造了“美”,那么教師就應當指導、幫助學生一起對“美”進行創(chuàng)造。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審美需要出發(fā),用感情線牢牢地牽住學生,以情激情,有效地傳情播情,讓課堂充滿詩情畫意,引導學生處于自由、愉快、活躍的氣氛和抒情格調(diào)中,調(diào)動情緒,飽含感情地朗讀,從而讓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從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審美的情趣與能力。
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重要的意義。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那如何讓學生讀好書呢?
一、示范朗讀
教師的范讀及錄音示范能讓學生較快的掌握朗讀的語氣,并進行模仿。一位能駕馭語文課的老師,他能憑借其特有的語言魅力通過朗讀來緊緊地扣住每個學生的心靈,把無聲的文字化成有聲的語言,引導學生學得知識,發(fā)展智力和提高能力。比如《荷葉母親》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葉贊母的散文詩。結尾處寫道:“母親??!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簡單幾筆點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此時深情的范讀更能激起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產(chǎn)生了聯(lián)想,想起了母親,想起了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景,從而理解文章的主題。
教師范讀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教師在朗讀上一定要入情入文,重音、低音,語調(diào)緩慢急速停頓都要處理恰當。
二、移情換位
朗讀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入境的水平。因而力求做到因文而異、靈活多樣,對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方法。像朗讀郭若沫的詩文要氣勢磅礴,朗讀矛盾的小說要細致入微,朗讀巴金的散文要猶如耳邊絮語……總之,隨課文的變化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變,做到有急有緩、有輕有重、有長有短、有快有慢、力求真實、清晰、明白、親切地讀出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比如朗讀《背影》一文,可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在你的記憶中,你的父親如何關心你?等學生說出他們記憶中的父親后,再引導他們共同來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感受和留戀,這樣他們在朗讀中很容易進入“角色”。又如朱自清的《春》文章結尾的三個比喻: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朗讀時要讀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要讀得滿懷深情。對其中第一句中"新的""生長",第二句中的"笑著、走著"第三句中的"健壯""上前"等詞語應重讀。
三、創(chuàng)設氛圍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或電子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學生朗讀時才能投入感情,真正感受到語言美、意境美。例如:教朱自清《春》這一課時,就可以準備一段春天到來、冰雪融化、柳樹發(fā)芽、百花盛開的錄像。一邊播放美麗春景的錄像,老師一邊配以動情的朗讀,這樣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春天的美、語言的美,有了這種切身的感受再去朗讀,定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利用現(xiàn)成的錄音磁帶或CD片,比如朗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配以昆曲演唱的《琵琶行》。朗讀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配以CD片中《明月幾時有》的樂曲。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下進入情景,自然就讀出“味道”來,而且印象深,記憶牢固,長久不忘,學生愛不釋手,這樣他對課文了解會比較深。
四、引入競爭
濃厚的興趣,能誘發(fā)學生強烈的想讀好書的愿望,并能使學生發(fā)揮出最佳的朗讀水平。如果能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引入競爭機制,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不管是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讀,都給他點評、打分,在評分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利用晨讀和課外活動開展朗讀比賽,每次評選朗讀大王三名,讓得獎的選手嘗到成功的喜悅,鼓勵沒有得獎的學生繼續(xù)努力,爭取下一次的奪冠。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朗讀好作品能讓課堂充滿魅力,讓學生感受到人生的博大,觸摸到人生的喜樂、悲傷和痛苦,從而使生命變得豐富、充實、開闊起來,由此領悟到人生的美好,從而也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