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賢明
摘要:希望我們的教師能把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激活學生思維、墻養(yǎng)學生能力、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會思想的蘆葦”。
關鍵詞: 感悟;學校教育;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166-01
“感悟”一詞最早是從佛教中引入的。佛教禪宗講求頓悟,慧能法師認為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據(jù)佛經記載,許多高僧正是因為頓悟而得道成佛的??梢姟拔颉钡淖饔弥螅坏└形?,便會覺得豁然開朗,許多困擾多時的難題也迎刃而解了。佛家參禪悟道需要“悟”,同樣學生欣賞文學作品,領略人生百態(tài)也需要“悟”。這里所說的“悟”即是“感悟”。
我們可以把“感悟”這個詞一分為二來解釋:“感”是指外界事物在人內心引起的感觸,它是“悟”的基礎;“悟”是指人對已感知的事物進行重新組合,重新建構而獲得的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它是“感”的升華。感悟能激發(fā)人的興趣,帶給人以樂趣。而興趣和樂趣又是促進人更廣泛,更深入地學習的動力。通過廣泛、深入地學習,人又會獲得新的感悟。在這樣一個良性循環(huán)中,已知的知識得到了鞏固,思維得到了訓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錢理群教授曾經說過“中學文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向往,我們文學教學就是應該喚起人的這樣一種想象力,一種探索的熱情,或者說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比藗兂Uf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如何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本和課堂時間里了解生活、理解人生呢?我想教會學生感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運用感悟,學生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然而現(xiàn)在常常聽到語文教師抱怨學生不懂感悟,不會感悟。究竟是什么原因削弱甚至扼殺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呢?其實翻開語文書,其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能力的極佳素材。然而課堂上有些教師過于細致地分析,過分追求把握文章的思想價值,把一篇篇文字優(yōu)美,蘊涵豐富的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有時生怕學生不能理解,干脆自己分析并反復強調,這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體驗、感悟的樂趣。這些經過教師反復咀嚼的知識,在學生看來如同嚼蠟,毫無滋味可言。這樣又怎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樂趣呢?在這種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使得原本應該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能展現(xiàn)個性的語文課堂變得沉悶,教學效果因此也往往并不理想。新大綱要求語文教學“重視感悟,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迸囵B(yǎng)學生感悟能力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
感悟的空間無限廣闊,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人世間的一事一物,都可以引發(fā)人有所感,進而有所悟。感悟的方式、感悟的層次,也會因為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該如何來培養(yǎng)感悟能力呢?我想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雖然感悟是主體生命的功能,只能自己完成,別人無法代替,但是教師的指導作用也很重要。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苯處煈摮浞掷媒滩囊龑W生感悟。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閱讀感悟灌輸給學生,而是要讓他們反復閱讀教材。文學作品給我們提供了審美對象,而美感的產生還需要我們去閱讀實踐。這里所說的反復閱讀不是有口無心地重復朗讀,而是剝繭抽絲地細細品讀。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重點段落、細細品味關鍵語句,深入文本,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中心思想,進而結合自己的個體經驗去感悟文本的內涵。閱讀是對精神產品的再生產活動,是人文與個性結合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適當?shù)匮a充一些與教材相關的材料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可以設計幾個問題作為觸發(fā)點為學生提供感悟的條件,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加以思考。更重要是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自己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能達到“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感悟”的良好效果。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營造自由民主的氣氛,每個人的感悟會因為其個性、經歷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無須強求感悟的結果一致,應當允許多種合理的答案并存。要尊重學生的發(fā)言,那怕學生感悟的層次不高,也要及時加以鼓勵,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深入思考、感悟的積極性。舒婷的《致橡樹》是一首感情細膩,蘊涵豐富的詩,詩人借木棉和橡樹兩個意象含蓄而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如何能讓學生讀懂詩人豐富、深沉的內心世界呢?在教學設計中我是從分析“木棉”和“橡樹”兩個意象人手,讓學生漸漸地走進詩人的內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通讀全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反復閱讀描寫木棉和橡樹的詩句,抓住關鍵字詞:木棉有“紅碩的花朵”,橡樹有“銅枝鐵干”,把握它們各自的特征,從而揭示兩個意象的深刻內涵。在這基礎上讓學生咀嚼品味木棉對橡樹的誠摯的表白,感受詩人熾熱的情感。通過反復閱讀體會,學生很快把握了詩歌的主旨。在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對詩歌的結尾提出了質疑,認為它與詩歌的主旨不相符合。這個質疑立刻在全班引起了爭論,有的認為結尾畫龍點睛升華了主題;有的認為這是刻意拔高主題。爭論異常激烈,大家莫衷一是。在這個時候我適當向他們補充介紹了詩歌的寫作背景、詩人的經歷。了解了這些情況后,學生馬上就理解了詩歌之所以如此結尾的原因。課后有許多學生在練筆中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觀,雖然有些思想還顯得較為稚嫩,但我感受到了他們內心的感悟。
帕斯卡爾在《思想錄》寫到:“人只是一根蘆葦,是所有生物中最脆弱的生物,但這是會思想的蘆葦?!毕M覀兊慕處熌馨迅形虻目臻g還給學生,讓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激活學生思維、墻養(yǎng)學生能力、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讓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會思想的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