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娟(周彥孜媽媽)
我和女兒喜歡玩游戲,但是游戲的項目卻是“老三樣”,不是拼圖、猜謎,就是成語接龍。某日,我突發(fā)奇想,決定與女兒玩新游戲:角色互換——她當媽媽,我當女兒。
女兒雖然眨巴著眼睛,眼中閃爍著好奇和懷疑,卻比我先進入角色,沖著我扯開嗓子喊:“丫頭,陪媽媽去逛超市!”還沒等我反應(yīng)過來,她就從我的錢包里抽出一百元,不由分說地出了門。我也只好進入“女兒”的角色,快步跟上。
到了超市,我一個勁地提要求:“媽媽,我要一袋薯片!”“媽媽,我要吃巧克力!”“媽媽,我還要吃開心果!”……當“媽媽”的倒是大方得很,一一滿足我的要求,結(jié)果在結(jié)賬時,收銀員告知要付款156元8角,這下“媽媽”可“囧”壞了,攥著一張100元,紅著臉小聲地說:“對不起,我等會兒重新結(jié)賬,有幾樣?xùn)|西買錯了?!蔽以谝慌匝b作一臉無辜的樣子,心里卻樂開了花:呵呵,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了吧?
“媽媽”知道我是有心讓她出糗了,雖有幾分抱怨,卻也沒有跟我翻臉,倒是來了一招“綿里藏針”的說教:“薯片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巧克力太甜,對牙不好不能買;開心果太油膩,對皮膚不好,也不買了?!钡?,這“媽媽”把“女兒”挑的貨品全剔除了,籃子里只剩下幾樣她自己挑中的零食。她還仔仔細細地盤算著總價,嚴格控制在一百元以內(nèi)。
從超市回家,我打開電視看肥皂劇。啪!“媽媽”二話不說,一個箭步走過來,把電視關(guān)了。我正愕然,“媽媽”以命令的口氣說:“去,做作業(yè)去!”我理直氣壯地回答:“作業(yè)做完了?!薄皨寢尅币贿呁浦页块g走去,一邊說:“作業(yè)做完就有理了?‘學(xué)無止境懂不懂?看看書不行嗎?練練字不行嗎?你居然浪費時間看無聊的肥皂??!”
我頓時感覺眼前一片暈眩!從女兒的模仿中,我看到了自己平常在管教孩子時的真實形象!我平時應(yīng)該就是這樣催促甚至是強迫她“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忽略了與她的平等交流與溝通,更忽略了她的感受。我的專制、急躁無疑都在深深地影響著她的成長??!
雖然角色互換的游戲很快就結(jié)束了,但是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引發(fā)的感慨,將影響著我們今后的生活……
心理學(xué)里的角色互換游戲,常常被用來促進溝通和增強理解。在角色交換的過程中,讓雙方設(shè)身處地體會對方的感受,從而更好地增進理解。1.問題確定:角色互換一般在父母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或親子關(guān)系出現(xiàn)問題時使用。首先確定問題,即問題是什么。2.角色互換:父母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體驗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孩子從父母的角度去體會父母的感受。在進行角色互換時,角色體驗的重點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例如,父母要認真感受孩子平時為什么不想聽大人的教導(dǎo),尤其是在面對父母的諸多要求時,心里是怎么想的。這時,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是多么重要,否則父母就永遠無法理解孩子。 另外,父母也要適當?shù)匾龑?dǎo)孩子去體會作為父母的不易,在活動過程中,除了把孩子平時的行為再現(xiàn)以外,還要在活動結(jié)束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共同分析,自己所演繹出的行為讓他有什么樣的感受,了解他認為應(yīng)該怎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此有商有量,加上適當引導(dǎo),相信孩子就能在活動中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3.設(shè)置一個角色互換日,父母可與孩子在這一天互換角色,相互扮演彼此一段時間。時間越長,體會越深,效果也就會更好。孩子理解了父母,就成長了,不會再與父母對著干。父母理解了孩子,也會常常尋找新的方式來與孩子互動,直到找到最適合的那一種相處模式,家庭系統(tǒng)才會平衡,親子沖突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