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本華,魏 萍,鄒 斌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基于合作學習的大學英語大班教學探究
——以獨立學院為例
萬本華,魏 萍,鄒 斌
(成都理工大學 工程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高校學習,精英式小班教學已成歷史,大班教學成為普遍現(xiàn)象,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英語作為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本文擬從合作學習的視角來探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大班教學,以期提高英語教學的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合作學習;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
在我國國際化的進程中,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其教學廣受重視。但大學英語教學近年來飽受詬病。教學效率不高,實用性不強,師生費時費力等。在高等教育全面普及下,大班英語教學已成普遍現(xiàn)象。如何在大班環(huán)境下有效進行英語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是廣大英語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合作學習是一種倡導以學生為本,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本文將探討在現(xiàn)行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下如何有效實施合作學習。
近年來,由于國家高等教育宏觀政策進行較大調整,民辦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特別是獨立學院的招生規(guī)模越來越大,學生人數(shù)越來越多。根據(jù)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截至2011年,我國獨立學院已有309所,在學校生人數(shù)近270萬。作為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和人才培養(yǎng)路徑的新探索,獨立學院的發(fā)展與壯大可以說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支奇葩。而事實上,由于獨立學院受到辦學條件、指導思想等因素制約,教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英語教學。首先是大班教學。大多數(shù)英語教學班在50人以上,由于班級人數(shù)偏多,學生課堂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受到制約,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即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法仍然占主導地位;其次是缺少優(yōu)質生源。獨立學院的學生同一本、二本的學生相比較而言,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學習自信心,興趣不高,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盡管教師付出不少努力,但效果不甚理想。另外,國家教育部頒布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和《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大綱》,但未頒布過類似的獨立學院英語教學大綱。沒有大綱作為標準,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教材選用往往隨意性較大,有些學校甚至走一、二本母體院校的標準路線,直接造成“高標低能”的兩極狀況。如何在大班環(huán)境下有效進行英語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是目前獨立學院英語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獨立學院作為新時期的產物,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不少學者、行政管理人員多維度、多視角地探討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fā)展。其中,涉及教學及教學管理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對于大班英語教學的研究文章并不多,從合作學習的視角來探討獨立學院大班英語教學的文章幾乎就沒有。另外,英語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礎課程,其學時數(shù)在獨立學院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占總學時數(shù)的9%左右。因此,我們認為,很有必要對大班英語教學這一現(xiàn)實課題展開研究。就學習方法而言,現(xiàn)實中會因不同的教學班、不同的學生個體而做出適當選擇與調整。合作學習法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在美國的課堂教學中運用非常普遍。它以心理學、教育學的一些理論為依據(j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Johnson兄弟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大家通過共同工作來促進自己和他人學習效果的最大化,實現(xiàn)共同的學習目標。在獨立學院大班教學中,學生人數(shù)多,這就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很難獨立完成英語的預習復習以及知識點的靈活運用,英語課堂交際活動也難以開展,學生在學習中容易產生挫敗感和焦慮。因此,很有必要通過同伴的合作和互助,借助集體的力量學習。同時,合作學習法的運用也將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通過實施合作學習,所有學生將不同程度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1.合理分組。合作學習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與協(xié)作,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成績。要進行小組合作,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小組的規(guī)模。這里我們不妨假設一個70人左右的教學班。從學生的角度來說,鑒于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要參加一個英語任務或者活動,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英語思維的組織和發(fā)言,如果小組的人數(shù)超過7人,就很難保證小組內每個成員有充分的時間參與活動。如果小組少于4人,難以保證在每個3~4人小組中獲得廣泛的智力資源,形成豐富多樣的學習環(huán)境;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如果6~7人一組,一個班只有11個小組,這就方便教師對各小組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也有利于教師引導小組進行競爭和進步。另外,分組要遵循一定的分組規(guī)律。合作學習不能單純地采用同質分組或者異質分組的方式,而是應該采取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方式進行分組;再者就是組長的選擇。一個好的組長能有效地促進小組的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并領導小組成員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2.責任與和合作的構建。道奇曾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合作性結構、競爭性結構和個體性結構。從動機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合作性目標結構(與競爭性相反)創(chuàng)設了一種只有通過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因此,要達到他們個人的目標,小組成員必須幫助他們的成員做任何有助于小組成功的事。小組成員之間形成“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是動機激發(fā)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在合作學習伊始,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責任感和合作意識。因此在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有可能在活動中總是沉默和逃避發(fā)言。對有這樣傾向的學生,教師應該在任務設計的時候讓學生意識到,雖然是合作學習,但是每位同學都必須獨立擔當一定的角色或者完成一定的任務量,培養(yǎng)其個體責任感。而個別英語基礎較好的同學又可能存在比較明顯的心里優(yōu)勢,不能很好地傾聽小組其他同學的發(fā)言,更不用說合作和互助。對這部分學生,教師也要有意識地通過評價手段等方式讓他們認識到,不是某幾個同學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就代表著小組任務的完成,合作小組的任務是需要全體組員進行協(xié)調和合作的。
3.動態(tài)評價學生。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比較薄弱,但也有部分學生基礎較好,這部分學生可以成為小組中互幫互學中“幫”的主體。心理學家科爾曼指出,對于成績水平較好的學生來說,由于在幫助其他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使他們成為小組的“領導階層”,這一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會使他們更為自豪和更有信心,從而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行自身的學習和幫助同伴成功。韋伯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合作活動中,受益最大的是那些給他人做詳細解釋工作的學生。但“互幫互學”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靠學生自身努力參與外,還需要教師的合理評價作為支撐,因為,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互幫互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果僅僅是按個人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則在學生中會形成一種排他性的競爭,即他人的成功會減少自己成功的機會,學生會下意識地拒絕為小組其他成員提供幫助,以求自己的成績凌駕于他人之上。因此,評價體系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教師對小組整體表現(xiàn)和學生個人完成的質量進行評分。另外,小組成員要按照該成員是否參與任務,同上次任務相比是否有進步,對本次任務完成的貢獻度以及對小組其他成員的幫助進行評分。
4.教師角色轉變。Johnson等人指出,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我控制活動為主,教師指導協(xié)助為輔,換句話講,就是“從旁指導”(a guide on the side),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管理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很多學生都困惑于如何找到良好的學習方法,教師作為引導者不能將合作學習的過程放任自流,必須要加以引導。首先,教師要通過適當?shù)姆纸M,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任務,以及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個體責任感和合作意識來對合作學習進行引導,否則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容易陷入困惑,很難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其次,教師還要作為管理者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無論是教學前的精心準備、教學過程中的有序的組織,還是有效的課堂管理,都是大班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達到效果的有效保障。另外,在大班教學中,語言練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聲音較大、課堂嘈雜的問題,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手勢或者指令控制課堂噪音,保證學生能順利進行合作學習;最后,教師要作為合作學習中的靈活參與者,通過觀察各個組的學習進程決定參與到某個需要幫助的小組中去。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的主動、快樂、互惠互助的學習。對于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來說,在大班的英語課堂中通過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培養(yǎng)組員的個體責任感和合作精神,通過科學評價等手段開展合作學習。學生在完成不同任務的過程中,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又能增強他們課堂學習的參與度,促進他們的良性競爭,促進學習風氣的整體上升,從而改善大班英語教學的種種弊端,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47.html.
[2]張新元.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改革探索 [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9).
G642.0
A
1674-9324(2014)14-0162-02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12年度第二批科研重點項目(12SA164)的研究成果。
萬本華(1964-),男,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翻譯學、英語教學法;魏萍(1977-),女,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功能語言學、外語教育;鄒斌(1973-),男,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