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瑤 范風云
(山東省煙臺市中醫(yī)醫(yī)院針推科,山東 煙臺 264002)
針刺從肺腎論治頑固性中樞性呃逆36例臨床觀察
路 瑤 范風云
(山東省煙臺市中醫(yī)醫(yī)院針推科,山東 煙臺 264002)
呃逆;穴位療法;針刺療法
中樞性呃逆是由腦內病灶如腦干出血、大面積腦梗死、延髓背外側綜合征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呃逆反射中樞所致,通常發(fā)作超過48 h不能自止,一般治療無效,??蓪е率?、疲憊,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加重腦血管病情,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1],以往治療多從心、胃論治。2009-01—2012-06,我們應用針刺從肺腎論治頑固性中樞性呃逆36例,并與常規(guī)針刺治療36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診斷及排除標準 參照《內科學》[2]中頑固性中樞性呃逆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顱腦CT及MRI確診。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患者;②嚴重心、肝、腎、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③膈周病變患者。
1.2 一般資料 全部72例均為我院各科會診的患者,臨床癥狀典型,均為卒中、腦外傷及腦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42~75歲,平均(62.0±1.4)歲;病程3~8 d,平均(4.1±0.2) d。對照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齡45~73歲,平均(61.0±1.6)歲;病程3~7 d,平均(4.0±0.3) 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選穴:肺俞(雙側)、腎俞(雙側)、膈俞(雙側)、列缺(雙側)、膻中、太溪(雙側)、涌泉(雙側)。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0.30 mm×40 mm一次性毫針針刺,患者先側臥位,肺俞、腎俞、膈俞斜刺0.5~0.8寸,肺俞、腎俞行捻轉補法,膈俞平補平瀉,不留針;然后患者仰臥位,列缺、膻中常規(guī)針刺后施以平補平瀉法,太溪、涌泉施以補法。每穴5 min行針1次,留針30 min。
1.3.2 對照組 選穴:內關(雙側)、膻中、中脘、足三里(雙側)、太沖(雙側)。穴位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用華佗牌0.30 mm×40 mm一次性毫針針刺,中脘、膻中常規(guī)針刺后施以平補平瀉法,內關、足三里施以補法,太沖施以瀉法,留針30 min。
1.3.3 療程 2組均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4 觀察指標 觀察2組療效,比較2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變化。
1.5 療效標準 將呃逆癥狀制訂療效評分表:呃逆<5次/h且患者能耐受,不影響進食,計3分;呃逆6~10次/h或<5次/h但患者難以耐受,影響進食,計6分;呃逆>10次/h或<10次/min,但不能進食或呃逆時伴見胃食管反流,計9分,以每小時最高呃逆頻率計算[4]。記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3、5、7 d的呃逆癥狀評分。治愈:治療72 h內呃逆消失,隨訪l周無復發(fā);顯效:治療72 h內呃逆癥狀評分減少6分以上或呃逆消失,隨訪l周無復發(fā);有效:治療72 h內呃逆癥狀評分減少3分但仍有呃逆,隨訪l周無復發(fā);無效:治療72 h內呃逆癥狀評分無改善,隨訪1 周無改善[5]。
2.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呃逆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由表2可見,2組治療3、5、7 d呃逆癥狀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1),且治療組降低明顯(P<0.01)。
表2 2組治療前后呃逆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同期比較,△P<0.01
中樞性呃逆多見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腦干損害特別是延髓損害,影響了腦干網(wǎng)狀結構及網(wǎng)狀脊髓束導致呃逆中樞受激惹,進而影響膈神經(jīng),使其興奮性增強,從而引起膈肌反射性痙攣[3]。頑固的持續(xù)性呃逆可致患者飲食困難、疲勞和精神萎靡,引起失眠、脫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缺乏、吸入性肺炎、抑郁和呼吸抑制等,使卒中的恢復期顯著延長,極少數(shù)還可導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6]。
中醫(yī)學稱呃逆為“噦”,《內經(jīng)》雖首先提出此為中、上焦病,但《素問·寶命全形論》謂“病深者,其聲噦”,即病深及腎,腎氣失于攝納,引動沖氣上乘,挾胃氣動膈發(fā)為呃逆[7]。手太陰肺經(jīng)之脈,還循胃口,上膈,屬肺,當肺氣肅降失司,使膈間之氣不暢而引起呃逆之證,遂有《內經(jīng)》取嚏法使肺及膈之氣疏通達止呃之功。由此可見,肺失清肅、腎失攝納均可致氣逆動膈為噦。中樞性呃逆患者乃腦部損傷所致,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腎虧則腦髓失養(yǎng),納攝無力;復因久臥傷氣,肺臟虧虛,氣機上逆致呃逆不止。故治以補肺益腎、納氣止呃之法,《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載“病在臟者,取之井”,《難經(jīng)》指出“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取腎經(jīng)之井穴涌泉、原穴太溪及肺腎之背俞穴以補益肺腎;肺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列缺、氣會穴膻中及膈俞以寬胸利膈。諸穴合用,可標本兼顧,使氣上有主,下能攝,氣機條暢,呃逆自止。
針刺從肺腎論治頑固性中樞性呃逆,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楊彥,李登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5(19):2639.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24-425.
[3] 閆曉瑞.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2,27(1):97-98.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
[5]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54-61.
[6] 胡吉慶,王紅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血管病頑固性呃逆46例[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10):896-897.
[7] 張伯臾.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47.
(本文編輯:習 沙)
路瑤(1972—),女,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疑難雜癥。
R565.405;R245.31
A
1002-2619(2014)06-0871-02
20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