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奇
早讀課中,聽到陳相將“誕生”讀作“yán生”,同桌顧瑩好心地提醒說:“那個字念dàn,不念yán?!标愊嚯m然明白自己讀錯了,但是覺得很沒面子,于是爭辯道:“左邊是‘言,右邊也是‘延,怎么不念‘yán啦?”
你發(fā)現(xiàn)了沒,在上面的例子中,陳相“秀才念字讀半邊”,還發(fā)了一通歪理謬論。假如你是他的同桌顧瑩,該如何機智作答,讓他的謬論“現(xiàn)形”呢?如果一時想不到,先讀一讀下面兩個小故事,向聰明的古人學習吧!
晏子妙答齊景公
一天,喜歡說笑逗樂的齊景公心血來潮,問了晏子一個問題:“東海里有一處水是紅的,水中還有一棵棗樹,只開花不結棗,這是為什么呢?”晏子回答說:“這是因為,當年秦穆公乘坐龍舟了解天下地理形勢時,曾用一塊黃布包了一些蒸熟的棗兒扔進東海里。那是塊黃布,所以把水染成了紅色的;棗子是蒸過的,所以長出棗樹后只開花不結棗?!饼R景公聽出了晏子的弦外之音,便不好意思再逗樂了。
作為國君,不問國計民生,卻拿無聊的問題來玩笑取樂,賢相晏子自然非常反感。于是,他便“以謬制謬”,也拋出了一個更為荒謬的言論:試問黃布怎能使海水變紅?蒸熟的棗子又怎能長出棗樹?連棗樹都沒有,只開花不結棗就更是無從談起。這樣一來,齊景公的一番奇談謬論就“原形畢露”了。
臘月蛇與五月雪
隋朝時,某年歲末,越國公楊素聽說有個人非常聰慧,就將他召來,出了個問題刁難他:“今天,我家里有個仆人外出,不小心被蛇咬傷了腳,你看該怎么醫(yī)治?”“拿五月五日南墻下面的雪擦擦,就可以治好?!薄拔逶路菽睦镞€有雪呢?”楊素隨即反問。“如果五月沒有雪,臘月哪還有蛇出來咬人呢?”聽到這個回答,楊素嘆服不已。
為了試探才能,楊素特意提出一個荒謬的問題——臘月蛇已冬眠,自不可能咬人。對此,聰明人不僅心中了然,反過來也如法炮制,給出了一個荒謬的答案——拿五月的雪來擦。待信以為真的楊素抓住這破綻來發(fā)難,他隨即話鋒陡轉:既然五月沒雪,臘月又哪來的蛇呢?這個聰明人的話表面上有破綻,其實也是“以謬制謬”,確實令人嘆服。
讀到這里,你想到該怎么效仿故事中兩位古人的做法,讓陳相的謬論現(xiàn)形嗎?
我們來看看當時顧瑩是怎么做的——
見陳相振振有詞,顧瑩就開玩笑說:“陳mù同學,你怎么這么有才呢?”“喂,我可是叫陳相——‘丞相的‘相,知道不?”“可是陳mù同學,左邊是‘木,右邊也是‘目,怎么就不念mù呢?”聽到這話,陳相頓時啞口無言。
同樣的思路,同樣的話語形式,不僅詼諧幽默,而且還能讓對方的謬論現(xiàn)出原形。同學們是不是也想學以致用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