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偉 向婕
·論著·
雙排CT低劑量掃描聯合實驗室檢查在肺癌篩查中的價值分析
任宏偉 向婕
目的研究雙排CT低劑量掃描聯合實驗室檢查在肺癌初期篩查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抽取2012年1至6月呼吸科治療患者126例,在初篩過程中分用雙排CT檢測、痰液細胞學檢測、血清肺癌標志物檢測,比較不同檢測方法陽性率之間差異、不同檢測方法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三種檢查結果聯合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結果雙排CT檢測、痰細胞學檢測、血清致癌標志物檢測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7.82,P<0.01);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分別與最終診斷陽性率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31,76.04,41.18,P<0.01);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4,P>0.05)。結論雙排CT低劑量掃描聯合實驗室檢查在肺癌篩查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雙排CT;低劑量掃描;實驗室檢查;肺癌篩查
多年臨床研究資料顯示,肺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fā)病率、病死率最高的惡性呼吸系統(tǒng)腫瘤[1]。雖然醫(yī)學上多年來一直致力研究治療肺癌的方法,但是仍然無法改變該病病死率高的特點,有數據研究顯示,肺癌5年生存率約15%,而且近一半患者在診斷后1年內發(fā)病死亡,說明肺癌是一直起病迅速、死亡率極高的疾病,嚴重危害人類健康[2]。而根據研究,該病病死率高主要原因為發(fā)現不及時,往往肺癌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經過于嚴重,耽誤了早期就診,有資料顯示肺癌如能早期發(fā)現其5年生存率高達90%,而隨著發(fā)現越晚其5年生存率急劇下降[3]。所以,對于治療肺癌關鍵在于能夠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本文試著研究對肺癌篩查過程中最有效的檢查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呼吸科入院治療的患者126例,年齡41~62歲,平均(50.2±4.2)歲;文化程度初中6例,高中12例,大專24例,大學級以上84例;有吸煙史患者80例,平均198支/年,所有患者無肺癌病史。將上述126例病例采用雙排CT檢測、痰液細胞學檢測、血清肺癌標志物檢測。
1.2 檢測方法
1.2.1 雙排CT檢測:用雙排CT進行檢測,掃描范圍自肺尖至肋膈角?;颊呷⊙雠P位,頭先進,儀器選擇標準電壓、電流、準直器寬度、螺距,進行半秒掃描法。讀片時,使用對照雙盲法,選擇兩名具有放射專業(yè)資質的醫(yī)療人員,進行讀片,并單獨記錄讀片結果,詳細記錄結節(jié)形態(tài)、大小、位置、數量等,并分別作出臨床診斷,最后對診斷結果進行比對,當有分歧時,由科主任及參與研究人員共同讀片,最終確定診斷結果。
1.2.2 痰液細胞學檢測:早晨患者空腹,取痰液時囑咐患者通過深呼吸吐痰的方法吐出肺部深部新鮮痰液,痰液在30 min內每隔10 min取1次痰液送至實驗室檢驗,以查痰液中是否有肺癌細胞。
1.2.3 血清肺癌標志物檢測:對患者血液采集,對血清樣本胚抗原(CEA)、細胞角質片斷抗原21-1(CYFRA21-1)、鱗癌抗原(SCCAG)等指標進行檢測。
1.3 研究方法
1.3.1 初篩陽性計數:雙排CT檢測經兩位讀片醫(yī)生最后診斷陽性則判定初篩陽性,痰液細胞學三次檢測有一次及以上檢測出肺癌細胞則判定為初篩陽性,血清肺癌標志物檢測在血液中檢測出一種及以上標志物則判定初篩陽性。
1.3.2 研究技術路線
1.3.2.1 三種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比較:運用上述三種檢測方法分別對所有患者進行初篩,比較三種方法初篩陽性率。
1.3.2.2 三種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運用上述三種檢測方法分別對所有患者進行初篩,分別比較三種初篩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
1.3.2.3 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果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運用上述三種檢測方法分別對所有患者進行初篩,將這三種方法作為聯合初篩方法。對與每一位患者,三種檢測方法有一種初篩陽性則認定初篩陽性,從而對三種檢測方法匯總計算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服從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否則使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初篩陽性計數與最終確診結果陽性計數 雙排CT檢測初篩陽性100例,痰細胞學檢測初篩陽性60例,血清致癌標志物檢測初篩陽性82例。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114例,最終確診陽性122例。
2.2 三種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比較以及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 雙排CT檢測、痰細胞學檢測、血清致癌標志物檢測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分別為79.37%、47.62%、65.08%,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7.82,P<0.01)。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由高至低分別為雙排CT檢測、血清致癌標志物檢測、痰細胞學檢測。雙排CT檢測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8.31,P<0.01);痰細胞學檢測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04,P<0.01);血清致癌標志物檢測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8,P<0.01)。三種檢測方法陽性率均要低于最終確診結果陽性率。見表1。
表1 三種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比較以及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 例
2.3 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 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4,P>0.05)。見表2。
表2 聯合檢測方法初篩陽性率果與最終確診陽性率比較 例
肺癌已經成為全球中老年最?;嫉膼盒阅[瘤,其特點為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有資料研究顯示,每年近百萬人患上肺癌且病死率居惡性腫瘤病死率首位,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健康及經濟損害[4]。我國近些年隨著工業(yè)、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環(huán)境污染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而我國吸煙人口也居于世界首位,雖然進行各種控煙措施,但是行為方式的改變卻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做到,上述原因導致我國肺癌患者人數劇增,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5]。
肺癌的病死率高主要原因在該病較難發(fā)現,發(fā)現時往往已至晚期,故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研究顯示在如能早期發(fā)現病患及時治療,5年生存率高達90%[6]。故如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確?;颊呓】档淖钪匾蛩?。胸部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普通X線平片、多層螺旋CT及磁共振等,螺旋CT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是肺部病變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但輻射劑量大是其最大劣勢,近年來,學者通過對低劑量螺旋CT掃描研究發(fā)現在降低患者輻射劑量的同時并未降低對肺癌病灶的檢出率和診斷符合率。肺癌的常見征象,包括分葉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均可以清晰顯示[7,8]。而實驗室檢查可以顯示血清中多種腫瘤標記物水平的異常,對肺癌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若痰培養(yǎng)發(fā)現癌癥細胞,則高度提示肺癌可能[9]。
本次研究雙排CT檢測作為初篩方法相比與其他兩種初篩方法其初篩陽性率最高79.37%,但是與最終診斷陽性率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這種方法是一種優(yōu)勢的初篩方法,但是與最終期望的結果仍然有差距。而參閱資料,這種方法的假陽性結果存在情況較多,這勢必會擾亂醫(yī)治,給患者帶來身體上及經濟上的損害,所以單獨使用CT檢測作為肺癌初篩方法并非是一種高效、高性價比的方法[10]。而痰細胞學檢測與血清肺癌標志物檢測兩種方法都具有靈敏度不高的特點,故單獨使用其陽性率才分別為47.62%、65.08%。
通過三種檢測方法聯合作為肺癌初篩的方法,其陽性率高達90.48%與最終診斷陽性率96.83%,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通過聯合初篩方法能夠極大提高初篩的陽性率,使得陽性率接近患者真實水平。雖然三種方法的同時使用,從經濟角度來看是增大了初篩成本,但是卻能夠針對大多數肺癌患者進行早期篩查,能夠為早期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從而極大的增高了患者生存率,從這方面考慮,聯合初篩法是一種優(yōu)質、經濟、高效的方法。
綜上所述,雙排CT低劑量掃描聯合實驗室檢查能夠有效的對肺癌患者進行早期篩查,從而進行早期干預,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 鐘南山,蔡闖.肺癌篩查的第一選擇.醫(yī)學研究雜志,2011,40:1-2.
2 常婷婷,馬文進,王翎.肺癌篩查指標的研究進展.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38:2147-2148.
3 陳衛(wèi)軍,陳岸,梁兆煜,等.肺功能檢測在吸煙人群中肺癌篩查的作用.新醫(yī)學,2013,44:101-102.
4 隋長平,羅樹春,李恒.應用低劑量多層螺旋CT對老年人肺癌高危人群篩查的臨床評價.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907-1908.
5 周清華.肺癌篩查早診斷研究進展.中國腫瘤,2009,18:705-707.
6 翟淼,于朝陽,張本超,等.早期肺癌動態(tài)進展的多層螺旋CT 低劑量掃描診斷研究.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495-497.
7 D`Andrilli A,Maurizi G,Poggi C,et al.T4 lung cancer: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Minerva Chir,2010,65:569-575.
8 譚理連,周潔,李志銘,等.周圍型肺癌病理、CT表現與血清腫瘤標志物CEA關系研究.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464-467.
9 Kusano S,Nakagawa T,Aoki T,et al.Efficacy of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in 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radiologists' performance.Jpn J Radiol,2010,28: 649-655.
10 Byrne MM,Koru-Sengul T,Zhao W,et al.Healthcare use after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Cancer,2010,116:4793-479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0.031
430064 湖北省武漢市,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yī)院CT室(任宏偉);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門診部(向婕)
R 734.2
A
1002-7386(2014)10-1513-03
201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