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岸
摘 要 羅馬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格蘭特的《羅馬史》是近年研究羅馬歷史的名著,本文結合格蘭特《羅馬史》的敘述,對羅馬歷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共和制問題、階級斗爭問題和帝國的轉換問題進行了初淺的探討。
關鍵詞 羅馬 共和國 羅馬帝國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Rome March
——Reading Grant "History of Rome"
ZHANG 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Rome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Grant's "History of Rome" is a recent classic to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the Roman.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from Grant's study of Rom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Rome from three important issues preliminarily: the Republic; the class struggle; the empire replacement.
Key words Rome; the Republic; Roman Empire
羅馬的故事的確耐人尋味,它由一個蕞爾小邦成長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統治著東西方幾十個種族和文化差異都非常巨大的民族,它由王政而共和而帝國,綿延了一千二百二十九年,是迄今為止西方歷史上存續(xù)時間最長的國家,只此兩條,就足以使羅馬傲視群雄,成為歷史經驗的金庫,而這個金庫中最重要的金子或許就是羅馬復雜的政治制度和精湛的政治技藝,羅馬并不是像許多人想象那樣只是一個尚武的民族,而且也是一個尚治的民族,羅馬的政治成就被從波里比阿到美國聯邦黨人的歷代西方思想家和政治家所贊嘆、所研究、所繼承,面前的這本《羅馬史》則是英國當代古典學者邁克爾·格蘭特展現羅馬輝煌的力作,是書正文部分只有356頁,26萬字,此等篇幅而能清晰全面地再現千年羅馬的宏大敘事和歷史意義,中間還能穿插諸多生動的細節(jié),如此手筆,足為經典。
1 共和之謎
羅馬早期歷史中最重要的轉折是從王政走向共和,大約在公元前507年,羅馬人趕走了最后一個國王塔克文,開始了500年的共和史,從此,“國王”這個在全世界被萬民膜拜的統治者卻成為羅馬人最深惡痛絕的人物,以至于任何羅馬政治家都不敢稱“王”稱霸,因為它意味著自殺,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的歷史機緣造成的呢?傳統的習見認為,內陸型農業(yè)國家易傾向于集權專制,海洋型工商國家易傾向于民主共和,但羅馬前期一直是一個內陸國家,而且恰恰是在羅馬成長為跨地中海的海洋大國之時,卻正是帝國顛覆共和之時。在經濟上,羅馬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yè)國家,羅馬人的主要身份即是農夫和士兵。因此,羅馬共和之謎的謎底似應歸于對地理環(huán)境的另類解釋以及它和人的因素的復合運動,羅馬早期是個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在東方人追求大一統的輝煌之時,西方人則在享受著小政治共同體的種種好處,因為小共同體的生產剩余很少,無法維持龐大的政府,致使政府小而弱,而弱政府則意味著強民間;同時,在一個小范圍的共同體內,人們都是近距離接觸,大家彼此熟悉,政治領袖很難神化。雖然后來羅馬在一系列對外戰(zhàn)爭中國土不斷擴大,但基本上只有羅馬城的公民才享有政治權利,因此從政治上講,羅馬仍是一個小政治共同體。從人的因素看,羅馬人同希臘人和日爾曼人一樣,血液里似乎有著更多自由平等的基因,這個看起來有些神秘的解釋卻可以解釋許多用其它理由無法解釋的西方社會的一些獨特現象。
在君主專制籠罩的古代世界,獨西域之希臘、羅馬祛除獨裁、走上了或民主或共和之路,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把玩的問題,雖然無論是希臘的民主還是羅馬的共和都遠非現代意義上的民主政治,而且他們也只能在一部分人當中遴選當權者,但用選票和言說而不是用暴力和世襲來選擇執(zhí)政者,這已經大大超出了專制橫行的古代世界的政治水準,想想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數以億計的人生活在專制體制之下,你就不得不佩服希臘人、羅馬人在政治上的偉大成就。
2 在和平中斗爭
柏拉圖曾說,所有的城邦內部都有兩個城邦,一個是富人的城邦,一個是窮人的城邦,它說明任何國家都存在社會分層和由此導致的利益分殊和沖突,羅馬也不例外,其貴族與平民之間就存在著巨大的利益沖突和激烈的階級斗爭,例外的是,共和時期羅馬的內部紛爭一直進行得較為平和、理性。公元前494年,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負擔和要求平等的政治權利,羅馬平民集體遷移到羅馬城外的圣山上,以“大撤離”的方式引發(fā)了貴族和平民間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沖突,沖突的結果是貴族作出了讓步,設立保民官以保護平民利益,平民則重新回歸羅馬,繼續(xù)為羅馬工作和戰(zhàn)斗。在這次沖突中,災難深重的平民沒有揭竿而起,高高在上的貴族也沒有武力鎮(zhèn)壓,雙方用撤離、威脅、折沖、談判來交鋒,最后在各有所得的情形下重新合作。平民的“第一次大撤離”開創(chuàng)了羅馬國內政治博弈的基本模式,雖然在此后的貴族與平民的激烈爭斗中,并不缺少陰謀暗算和刀光劍影,也時有暴力沖突、人頭落地,但整體而言,斗爭是和平和節(jié)制的,貴族和平民雙方都有所克制和退讓,雙方斗爭的總態(tài)勢是斗爭、妥協、再斗爭、再妥協,直至達成大至平衡的結局。這與東方式的“你死我活”斗爭模式是迥然有別的,它也說明羅馬人在政治上的睿智、文明和成熟。
3 帝國的傷害
公元前一世紀,在羅馬軍團橫掃地中海、羅馬成為超級強權之時,羅馬本身卻深陷共和與專制的斗爭之中,在蘇拉、凱撒、屋大維推進帝國事業(yè)之時,小加圖、西塞羅、布魯圖斯則在遏力維護作為“人民的事業(yè)”的共和國,凱撒的霸業(yè)節(jié)節(jié)勝利之日,布魯圖斯們則以刺殺暴君相抗爭,“我布魯圖斯對凱撒的愛,比諸君對凱撒的愛,要勝過百倍!如果有人問我:那么你為什么要刺死你親愛的凱撒呢?我必定回答說,因為我布魯圖斯對羅馬的愛,比我對凱撒的愛,又勝過百倍!萬倍!凱撒活一天,我和諸君就要做奴隸一天;凱撒早死一天,我和諸君就能早一天做自由的國民。諸君愿意做奴隸呢?還是愿意做自由國民?請諸君自己想想吧!我向著凱撒哭,因為凱撒愛我;我替凱撒歡喜,因為他可以趁著好機會依靠上帝;我看重凱撒,因為他有拔山蓋世的氣力;我刺殺凱撒,因為他懷著野心,剝奪羅馬國民的自由權,自己想做大王。”羅馬共和之魂西塞羅也在反復告誡羅馬人,“國家是人民的事務”,而不是國王的事務。然而500年的共和大業(yè)仍不幸倒在了獨裁者的軍刀之下,羅馬最終駛入了帝國的快車道。
羅馬走向帝制在許多人看來是勢所必然,因為古典的共和體制已無法容納和調度日益龐大的帝國身軀,但必然并不等于善好,歷史與道德之間總是充滿矛盾,帝國時代的羅馬雖然一度維護了地中海世界的和平和秩序,但帝國就是帝國,專制就是專制,它給羅馬治下的地中海和羅馬本身都帶來了深深的傷害,羅馬已不復有人民的事業(yè)和利益,有的只是皇帝們的暴虐、特權者的淫威,一切專制政治所有的暴政與殺戮、陰謀與背叛、腐敗與災難羅馬帝國也都有,這里有尼祿的瘋狂、卡里古拉的獨斷,當然,也會有像奧勒留那樣的哲學家皇帝以及其他較為溫和的帝王,人民遂可獲得片刻安寧,但這種片刻的安寧完全依賴于運氣,與人民的作為已毫無關系,帝國始終是普通民眾的煉獄。
歷史學家嘗言,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用軍隊,第二次用基督教,第三次用法律,而這三個東西:萬邦歸一的政治統治、普世性的世界宗教和精密的羅馬法都是帝國時代的偉大成就,在我們紀念這些成就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該忘記,羅馬帝國也同所有專制帝國一樣,是黑暗與血淚之地。
參考文獻
[1] [英]格蘭特.羅馬史[M].王乃新,郝際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英]巴洛.羅馬人[M].王韜,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于貴信.古代羅馬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