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冬梅
摘 要 母語語音遷移現象的出現在日語教學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正確利用正遷移,避免負遷移對于學習者的語音學習效果和效率會產生巨大影響。從發(fā)音系統(tǒng)上來看,粵語的音位相對復雜,而日語相對簡單。靈活利用粵語音位較多的發(fā)音特點,將其引入日語語音的教學過程的同時,辨清粵語中缺乏而日語中卻包含的特殊音位,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必將對日語學習者發(fā)音錯誤的預防和糾正起到有效作用。
關鍵詞 日語語音 粵語 語音遷移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Voice Transfer Phenomenon in Cantonese-speaking
Japanese Learners and Countermeasures
SHEN Dongmei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Migration phenomenon occurs native speech is an inevitable part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n Japanese. Correct use of regular migration; avoid negative transfer for speec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learners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From the sound system, the Cantonese phoneme is relatively complex, but Japanese is relatively simple. More flexible use of Cantonese pronunciation of phonemes features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le the Japanese voice, discern the lack of Cantonese and Japanese in particular phonemes but included targeted education, is bound to Japanese learners pronunciation errors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rrection.
Key words Japanese voice; Cantonese; voice transfer
1 遷移現象的產生
“遷移(transfer)”是一個心理學術語,學習遷移則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心理學家把遷移定義為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正遷移是指積極的遷移,是一種經驗的獲得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使另一種學習變得容易、經濟、可以更加高效地記憶。常產生于兩種學習內容相似,過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原則,以及兩種學習內容屬同一難易層次的學習情境中。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利用正遷移,把已掌握的某些知識準確靈活地運用到學習新的知識或解決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去,將大幅提高學習效率,取得超出預期的效果。與此相反,負遷移是指負面消極的遷移。一般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阻礙作用。負遷移通常表現為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所需的學習時間或所需的練習次數增加,或阻礙另一種學習的順利進行以及知識的正確掌握??赡軙绊憣π轮R的接受,理解和應用。
語言遷移長期以來一直是外語教師關注的研究課題。而在外語學習中,母語對學習者的影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早已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這種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現象一般被稱為“母語遷移”(L1 Transfer)現象。母語遷移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興起的對比分析理論中提出的。國外對負遷移的研究分析始于20世紀50年代,語言遷移研究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第二語言教學法中占重要地位。美國語音學家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出版的著作《跨文化的語言學》中指出:負向遷移是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障礙,第二語言學習者的錯誤可以通過母語與目的語的比較進行預測。根據“母語遷移”理論,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第一語言即母語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并對其起到積極促進或消極阻礙的作用。根據教育心理學的原理,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似部分而對外語習得產生的有益的、積極的影響為正遷移,它能促進學習者對外語的掌握與運用。反之,母語由于其與外語的相異部分而對外語學習產生的不利的、消極的影響則為負遷移,是學習者掌握和運用外語的障礙。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正遷移與負遷移同時存在并共同影響學習者。
2 粵地區(qū)日語學習者的語音遷移研究
目前粵地區(qū)日語專業(yè)的招生對象全部為英語考生,即絕大部分學習者并無日語基礎,所有學習均從零開始。對于學習者來說,日語并非第一語言。他們在接觸日語之前,頭腦中早已形成了大量的母語概念,因而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這樣一來,就需要在一個已經具備成熟的語言習慣的學習者身上重新建立一種新的日語式的思維方式。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會很自然地使用大量的母語知識去幫助理解和運用外語。由于母語與外語在某些基本概念和常規(guī)用法上存在著一定的共同點,所以學習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母語來掌握外語。一般情況下,學習日語的初級階段,學習者會自然而然地將母語與日語相互比較,記憶,必然會有遷移現象產生。而日語專業(yè)在當下仍然是外語類的熱門學科之一。并且學生畢業(yè)后也大多從事的是日語相關的行業(yè)。所以作為日語學習者“門面”的發(fā)音,就成了學生擇業(yè)和就業(yè)的一把鑰匙。作為獨立學院的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由于資歷尚淺,招生面目前仍以廣東省為主,所以學生的母語基本都屬于粵語語系。從目前的現狀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日語專業(yè)以及其他將日語作為首選外語課的學生97%以上都是廣東籍學生,其母語也基本都屬于粵語語系。而粵語本身發(fā)音繁雜,發(fā)音部位較多,語音語調富于變化。這與日語發(fā)音都存在相當大的反差。這種種母音遷移現象造成了本校部分學生日語發(fā)音不夠準確或者含混不清的問題。
從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來看,針對以粵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的研究尚停留在初級階段,并且都局限于某一個發(fā)音門類。代表性的研究有:《關于日語清濁塞音教學法的研究——面向中國人日語學習者》(楊珠鈴);《漢英語音對日語語音習得的遷移分析》(劉海霞);《粵方言區(qū)日語學習者的塞音持阻時長研究》(楊詘人)等。比較大范圍的調研尚為空白。而粵語發(fā)音體系雖然龐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卻時常發(fā)現粵語母語學習者的日語發(fā)音學習略顯吃力,有些發(fā)音甚至直到大學四年級都無法糾正。這與學習者母語發(fā)音的遷移有些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因此針對本專業(yè)學生的語音教學和語音糾正方法自然就必不可少。本論文正是基于以上發(fā)想,從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著眼于本地區(qū)學生大多都是以粵語為母語的發(fā)音習慣,有針對性地就學習者的發(fā)音情況一步步展開跟蹤調研。分析出學習者的母語語音遷移現象的規(guī)律,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并應用到今后的日語教學工作中。進而提高粵地區(qū)學生日語發(fā)音水平。
3 粵地區(qū)日語學習者的語音正遷移
日語學習過程中,發(fā)音為學習第一階段。一般情況下,學習者在接觸一門新外語的發(fā)音時,往往傾向于用已知的發(fā)音代替尚處于未知階段的發(fā)音,經過不斷修正之后,再逐漸從習慣的發(fā)音方式轉變?yōu)槿碌陌l(fā)音方式。但語言和語言之間并非一一對等的關系。任何兩種語言發(fā)音之間又是必然存有較大區(qū)別的。奧德林在《語言遷移:語言學習的語際影響》①一書中也曾講到:遷移實質是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語際影響。因此語音學習的最初階段,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用已知的發(fā)音表達未知的發(fā)音;二,學習一種全新的發(fā)音方式。
受地緣條件的影響,粵地區(qū)日語學習者的發(fā)音學習過程必將受到英語,普通話,以及母語三者的影響。毋庸置疑,這三者中母語的影響作用將超過英語及普通話。因此日語學習者的語音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會首先將日語發(fā)音與母語發(fā)音相互比較,可能用于進行記憶,也可能用于進行區(qū)分。這期間必然有遷移產生。那么這種種遷移是如何產生的呢?下面,本論將以粵語和日語中的音位和音素的差異為出發(fā)點展開分析。
音位是一個具體的語音系統(tǒng)中能夠區(qū)別意義的最小的語音單位。而元音和輔音則是構成發(fā)音的兩大音素。一般認為粵語中有17個輔音音位,分別為:〔p〕〔p‘〕〔m〕〔f〕〔t〕〔t‘〕〔n〕〔l〕〔k〕〔k‘〕〔〕〔h〕〔t#琛場瞭#琛場瞼#琛場瞛〕〔w〕。有11個元音音位,分別為:〔a〕〔#怠場瞼#饋場瞼#埂場病場瞚〕〔u〕〔y〕〔e〕〔o〕〔%a〕。②而日語有13個輔音音位和5個元音音位,分別為:〔k〕〔s〕〔t〕〔m〕〔n〕〔z〕〔l〕〔w〕〔h〕〔g〕〔p〕〔p‘〕〔j〕和〔a〕〔i〕〔u〕〔e〕〔o〕。兩相比較,不難發(fā)現無論元音還是輔音,粵語的音素總量均多于日語??梢钥闯鰪陌l(fā)音系統(tǒng)上來說,粵語的發(fā)音相對復雜,而日語相對簡單。并且日語的五個元音均包含于粵語元音之中。理論上講,以粵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元音過程中不會遇到較大的困難。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日語只有五個元音,即「あ」「い」「う」「え」「お」。學習者只要從理論上掌握這五個元音的發(fā)音方法,并且進行足夠有針對性的練習,就一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另外,日語當中還包含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發(fā)音形式,日語中稱之為促音,字面體現為:「っ(tsu)」。所謂的促音其實并沒有以聲音的形式被表達出來,只是一種停頓,但卻在發(fā)音過程中占有一拍,所以這一發(fā)音形式通常都夾在其他兩個音素之間。是否做出這一停頓會使詞語在意思層面上有較大的區(qū)別。而這種發(fā)音形式在漢語普通話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大多數普通話母語學習者都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但粵語當中卻是存有促音的。因此基本上所有粵語母語學習者都能夠較快掌握促音的發(fā)音技巧。不同的是,粵語中的促音停頓時間較短,不足一拍,而日語的促音則一定要停滿一拍。所以學習者練習促音時有必要修正自己的發(fā)音習慣,以日語的發(fā)音長度對待促音?;浾Z母語學習者之所以能夠較快速地掌握日語促音的發(fā)音方法,正是母語正遷移對外語學習促進作用的體現。日語教師可以靈活利用,或者促進母語的正遷移,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幫助學生找出粵語與日語兩種語言發(fā)音的共同點和相似之處,以促成正遷移的形成,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粵地區(qū)日語學習者的語音負遷移
如前文所述,粵語與日語在輔音音素構成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以日語為出發(fā)點來觀察,就會發(fā)現日語的〔s〕和〔z〕兩個輔音音位,在粵語中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發(fā)音。也就是說日語的「さ」行(さ、し、す、せ、そ)和「ざ」行(ざ、じ、ず、ぜ、ぞ)中的部分假名的發(fā)音,是粵語母語者從未習得過的。而筆者以大學一年級新生為對象所做的發(fā)音情況問卷調查也驗證了這一點。
筆者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針對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日語專業(yè)一年級(2013級)學生共49人的日語語音學習過程進行了全程跟蹤調查,產生三項調查結果。即:日語五十音圖的發(fā)音情況調查;日語濁音,拗音,長音發(fā)音情況調查;語音綜合聽寫情況調查。其中前兩項問卷的調查結果綜合反映了粵語母語學習者的語音錯誤情況。
從問卷結果可以得知:被試者假名しシ的發(fā)音錯誤率最高,共有9名學生的發(fā)音出現錯誤。ら行和假名つツ的發(fā)音錯誤率其次,都為7名學生。な行的發(fā)音錯誤率位于第三,共5名學生。而拗音和濁音方面,拗音りゃryaりゅryuりょryo和ぢゃdjaぢゅdjuぢょdjo的發(fā)音錯誤率最高,為6名學生。拗音ひょhyo ちゅchu じji ぢdji的錯誤率其次,為3名學生。拗音ひゃ hya ひゅ hyu ちゃ chaにゃ nyaにゅ nyuにょ nyo和濁音ぎgi的錯誤率為第三,各有2名同學。從整體來看,學生普遍存在發(fā)音靠后的問題和短音發(fā)音過長的現象。
以「さ」行第二個發(fā)音「し」為例,粵語母語學習者發(fā)「し(si)」音時常常試圖用〔#鑙〕音代替「し(si)」音。日語教師們也會從平舌音與卷舌音的區(qū)別角度來進行講解。但除了發(fā)音部位的區(qū)分之外,這兩個音位的發(fā)音方法也是有相當大的區(qū)別的?;浾Z的〔#鑙〕音為擦音,而日語的「し(si)」音則屬于清音。因此講授「し(si)」音的發(fā)音方法時,有必要重復強調該音位屬清音,并阻止學習者習慣以擦音的發(fā)音方式處理這一音位的負遷移。至于粵語中未見相似音的「す」「せ」等音位,則可以引導學習者從根本上學習一種全新的發(fā)音。
而對于被測日語學習者出現錯誤率較高的「ら(la)」行音和「な(na)」行音,我們可以看到粵語中其中含有與之相似的兩個音位,即:〔n〕〔l〕。但廣東省的個別粵語地區(qū)對于〔n〕〔l〕發(fā)音區(qū)分并不似日語中明顯,有很大一部分詞語存在發(fā)〔n〕音或者〔l〕音均可的情況。日語卻需要學習者將這兩個音位完全區(qū)別對待,不能有任何混淆。因此教師在教授這兩行發(fā)音之初,必須在發(fā)音方法上教授學習者辨清〔n〕音和〔l〕音的區(qū)別。避免負遷移的產生。
粵語中還有兩個由輔音組合而成的復合輔音,即:〔gw〕〔kw〕,與此相對,日語中的復合輔音數量相對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這種復合輔音共有11組,日語中將其稱為拗音。音頭分別為:〔ky〕〔gy〕〔shy〕〔chy〕〔jy〕〔ny〕〔my〕〔hy〕〔by〕〔py〕〔ly〕。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拗音發(fā)音的錯誤率最高,容易犯錯的音也較多。從目前的結果看,有14個音的發(fā)音學習過程都出現需要多次糾正的情況。這與粵語中復合輔音較少,學習者不習慣這一復合放音方式有必然關聯(lián)。因此教學過程中由必要預先捋順學習者對于語言的固有思維,使他們回避掉已經習慣的發(fā)音方法,從全新的角度學習和掌握日語發(fā)音。
5 結論
針對于當前粵地區(qū)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獨立學院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日語專業(yè)無論對于本系學生的教育還是其他專業(yè)的大學日語教學工作,都本著以能夠在工作中實際應用為前提來開展教學工作。而作為一門外語,發(fā)音準確與否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日語學習者能否勝任職業(yè)需要的關鍵。
學習過程中母語語音遷移現象的出現在日語教學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分析母語的語音遷移對學習者日語發(fā)音學習和日語語音語調形成的影響,并正確利用正遷移和規(guī)避負遷移,能夠在日語教學工作當中,更加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有關發(fā)音發(fā)面的實際問題,對于日語學習者發(fā)音錯誤的預防和糾正起到有效作用,使學習者的語音學習過程變得更加高效。
注釋
① 奧德林.語言遷移:語言學習的語際影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0.
② 劉玉萍.實用粵語播音主持預言基礎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5.
參考文獻
[1] 楊珠鈴.關于日語清濁塞音教學法的研究——面向中國人日語學習者.日語學習與研究,2013(4).
[2] 劉海霞.漢英語音對日語語音習得的遷移分析.日語學習與研究,2009(6).
[3] 楊詘人.粵方言區(qū)日語學習者的塞音持阻時長研究.現代外語,2006.2.
[4] 牛立忠.二語習得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研究——以漢語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為例.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