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 文章通過對貧困生可能出現(xiàn)的自我認知偏差、適應障礙、焦慮和孤僻等心理困境進行分析,探究采取端正認識、彌補落差、樹立自信心等對策對相關心理問題予以調(diào)適,并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工作,幫助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順利完成學業(yè)。
關鍵詞 貧困生 心理問題 分析 調(diào)適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Po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djustment Strategy
WANG Lil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Students may arise through poor self-perception bias, adjustment disorders,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withdrawn for analysis, exploring tak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o make up for the gap, build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be adapted to the releva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effectivel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nti-frustrat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alysis; adjustment
1 貧困大學生現(xiàn)狀與分析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全國各高校經(jīng)濟困難學生平均比例為20%,其中特困生的比例為8%,農(nóng)、林、師范類學校貧困生的比例甚至超過30%,特困生比例已超過15%。
貧困大學生在承受物質(zhì)貧困的同時,更在思想和心理上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當他們遇到環(huán)境、學業(yè)、能力挑戰(zhàn)、角色、人際關系等的困惑時,就會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第一,當今社會所謂的“主流”文化觀念和思維模式,造成了貧困生和其他學生群體生活境遇上的差異。經(jīng)濟條件好、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會成為褒獎和美譽的對象,各類獎勵和資助接踵而至;相反,那些相對脆弱、孤僻、敏感的貧困學生便遭遇到了諸如責任感缺失、水準低下等多方面的責難。第二,在嚴峻的現(xiàn)實壓力之下,一些貧困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加之個人缺乏調(diào)節(jié)能力,他們?nèi)狈π判?、迷失自我,不敢去追求成功,主觀上便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第三,隨著國家助貧資源的日益豐富,貧困生獲助機會的逐漸加大,無形中也加劇了貧困生群體與非貧群體之間的疏離與隔膜,使得他們的人際交往出現(xiàn)邊緣化現(xiàn)象。封閉的交際圈子,加上難以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和不甘示弱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心理上的煩躁、抑郁、失落和焦慮,陷入孤獨的境地。第四,對于部分貧困生來說,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原因,人情冷漠和缺乏關愛對他們的觀念、心理和行為習慣都發(fā)生著深刻影響,他們在成年之后就會暴露出種種問題,尤其是在職業(yè)發(fā)展和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同時,在貧富差距日益加劇的現(xiàn)代社會中,他們也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
2 “經(jīng)濟貧困”與“心理貧困”
在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當中,有一部分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業(yè)上和生活上反而取得了比家庭經(jīng)濟良好的學生更好的成績。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遭遇各種心理困境。這些心理問題涉及學生的學習、交往、情感和人格等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他們,如果他們不能得到及時、恰當?shù)氖鑼?、幫助與教育,他們的學習、生活和成長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另外,由于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等方面的原因,過度的自卑與自我否定是貧困生產(chǎn)生心理問題的根源所在,他們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到了大學階段,人格特質(zhì)已經(jīng)基本定型,同時不良的自我認知也走向極端,容易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
目前,許多研究者特別關注貧困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并不斷進行研究,但當一部分都集中于對貧困大學生消極的心理特征的分析與描述,這些研究確實起到了相應的積極作用。但有研究者為強調(diào)貧困大學生消極的心理特征的嚴重性,認為貧困大學生往往因經(jīng)濟貧困導致“心理貧困”或“精神貧困”,并不斷強化這種結(jié)果。
由于當今社會所謂的“主流”文化觀念和思維模式,以及嚴峻的社會競爭壓力,消極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問題并不是貧困生的“專利”,這些問題可能人人都有。在大學校園里,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不再使用或淡化“心理貧困”或“精神貧困”這一稱謂,而是客觀地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積極的心理特征或優(yōu)點并進行積極引導,他們漸漸地就會變得陽光、自信,還會表現(xiàn)出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堅強進取、自立自強等特征,有利于逐漸走出心理困境。
3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調(diào)適策略
3.1 端正認識,樹立信心,全面引導
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自我認知產(chǎn)生的偏差。解決這種認知偏差,核心是要幫助貧困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不把貧困當作負擔,引導他們以(下轉(zhuǎn)第187頁)(上接第145頁)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正確認識自己,主動展現(xiàn)和肯定自己。
激勵貧困生樹立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的奮斗精神,提高貧困生心理自救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和信心,幫助貧困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自覺地面對生活,把握自己的命運和前途,真正做到“貧而不墜青云之志”。
3.2 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加強各方面的教育輔導
隨著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視,各高校在新生入學時都會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如果能夠針對個體不同的心理狀況,在入學時對貧困生進行重點普查,專門建立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檔案,就能夠盡早發(fā)現(xiàn)特殊群體的特殊心理問題,及時進行診斷和心理疏導,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救援和幫扶工作。
目前,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專題講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進行自我心理調(diào)適的方法。貧困生也可充分利用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以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3.3 樹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構建各種人文關懷模式
建立一種和諧、向上、融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克服困難、走出心理陰影是十分關鍵的。高校可以根據(jù)貧困生的特點和愛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讓他們通過活動升華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校園的人文關懷。
同時,也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培養(yǎng)其熱愛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改善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所造成的焦慮、內(nèi)向和孤僻性格。使他們在健康活潑的氛圍中得到提高,認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華,意志得到磨煉。
學校除了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等經(jīng)濟方面的資助手段,也可通過各種渠道組織一定的工作和實踐崗位給貧困學生。以我校為例,由貧困生組成的“修車服務隊”為教師們提供免費修理自行車服務,按工作時數(shù)由勤工助學部門下發(fā)工資。每一學期,學校各院系及各職能處室都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勤工助學崗位給貧困生。這些工作崗位不僅幫助學生掌握實際知識和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自力更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費用問題。
大學生終究會走向并報答社會,實現(xiàn)自我價值。因此,學校還應有意識地幫助貧困生建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理念,采取科學方法對其愛好和職業(yè)傾向做出初步分析,并予以輔導。同時通過就業(yè)指導課程和各種講座的形式,使他們及時全面地了解社會行情,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和研究內(nèi)容,并積極參加各種模擬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活動,不斷地接近社會,從容地面對社會的競爭和挑戰(zhàn)。
4 總結(jié)
國家、社會和高校都應從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和諧校園建設的高度,堅持“以人為本”的支持理念,構建各種人文關懷模式,重視高校貧困生問題。將對貧困生的支持活動納入高校育人體系,積極探索解決貧困生問題的新思路,以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并采取端正認識、彌補心理落差、樹立自信心等對策予以調(diào)適,切實幫助經(jīng)濟困難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
參考文獻
[1] 賈文華.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稱謂的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115-117.
[2] 孔亞琴.高校貧困生工作應把握好三個度[J].江蘇高教,2008(1):121-122.
[3] 姜志紅.高職院校貧困生挫折心理的表現(xiàn)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3(8):144-145.
[4] 劉佳.大學校園中的貧困文化——Y大學貧困生問題的個案研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1(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