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嘉輝 江一平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 江西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目前,對于病毒性淤膽型肝炎,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藥物主要有S-腺苷蛋氨酸、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苯巴比妥、熊去氧膽酸等。雖然藥物品種眾多但缺乏特異性和針對性,療效不理想,療程較長,而且有的藥物價格昂貴,普通患者無法承受;有些藥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會造成肝臟損害,而中醫(yī)藥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本臨床研究針對病毒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以“瘀熱發(fā)黃從表而散”的學術(shù)觀點組方,觀察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收入病毒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為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科住院病人,全部患者均符合病毒性(乙型)淤膽型肝炎的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并經(jīng)病例排除標準篩選合格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0例,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齡41.30±12.38歲;平均病程46.40±14.21天。對照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41.77±12.19歲;平均病程51.87±15.42天。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癥狀及多項肝功能指標對比,均無顯著性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由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2000年9月訂正的《病毒性肝病防治方案》[1]中關(guān)于淤膽型肝炎的診斷標準,擬定標準如下:以皮膚瘙癢、陶土色大便、皮膚黃染、鞏膜黃染等梗阻性黃疸特征性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肝功能檢查血清TBIL明顯升高,以DBIL升高為主,占TBIL60%以上;凝血酶原活動度大于60%或應(yīng)用維生素K肌注7天后可升至60%以上;血清TBA、GGT、ALP明顯增加;乙型肝炎標志物檢驗為陽性,HBV-DNA≥103,其它肝炎標志物陰性;黃疸連續(xù)維持3周以上,而且排外肝外梗阻或其它導(dǎo)致肝內(nèi)梗阻性黃疸原因。
1.2.2 中醫(yī)癥狀診斷標準 參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2年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修定以下診斷標準:(1)主證:①身目俱黃;②皮膚瘙癢;③大便色淺或灰白;④舌質(zhì)暗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或滑。(2)次證:①右脅隱痛或不適;③倦怠乏力;④胃納欠佳。
辨證要求:具有主證①、②及主證或次證的其中任一項者都屬于本證范圍。
1.3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予常規(guī)護肝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拉米夫定片0.1g口服,日1次。
觀察組:予血府逐瘀湯加味,方藥組成: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生地黃20g,川芎15g,赤芍30g,牛膝15g,桔梗10g,柴胡15g,炙甘草6g,麻黃10g,葛根15g,茵陳30g,水煎取藥液300mL,每袋各150mL,分早晚2次,餐后半小時溫服,日1劑,同時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優(yōu)思弗),1粒(250mg)/次,日2次。
對照組:單純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優(yōu)思弗),1粒(250mg)/次,口服,日2次。
兩組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jié)束后評價臨床療效。
1.4 觀察指標 觀察TBIL、ALT、ALP、GGT、TBA變化水平和各種臨床癥狀變化。
1.5 療效判定標準 目前對于病毒性(乙型)淤膽型肝炎暫時缺乏統(tǒng)一的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2年出版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修定以下療效判定標準:(1)痊愈:癥狀完全消失,各項血清生化指標全部恢復(fù)正常;(2)顯效:臨床癥狀療效指數(shù)(N)≥70%,血清總膽紅素介于17.1~34.2 umol/L之間,其他血清生化參考指標中僅有一項稍高;(3)有效:臨床癥狀療效指數(shù)(N)≥30%,血清總膽紅素>34.2umol/L,其他血清生化參考指標稍高;(4)無效:臨床癥狀療效指數(shù)(N)<30%,血清總膽紅素降低不明顯或升高,其他血清生化參考指標均異常。
1.6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P>0.05表示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示有極顯著性差異。
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后總療效對比 例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與藥物有關(guān)的不良反應(yīng),血、尿、大便常規(guī)、腎功能檢測均未見異常變化。
綜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脾、胃、肝、膽”,病機不離“濕”、“熱”、“瘀”。久病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濕邪內(nèi)生,阻于脈絡(luò),血脈運行不暢,凝血成瘀。熱邪內(nèi)遏,灼熱耗津,耗傷營血,血凝成瘀。三者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而致。本臨床研究觀察組采用血府逐瘀湯加味,同時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總有效率為96.67%;而對照組單純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總有效率為73.33%。血府逐瘀湯加味是在血府逐瘀湯方義的基礎(chǔ)上加用茵陳、麻黃、葛根。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當歸、生地養(yǎng)血祛瘀;牛膝活血痛經(jīng),引瘀血下行;桔梗寬胸行氣;柴胡疏肝理氣,與桔梗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麻黃辛溫發(fā)汗解表,葛根解肌透表,二藥合用共奏透表祛濕退黃之功;茵陳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透表祛濕,化瘀退黃。然而淤膽型肝炎臨床多見黃疸久稽不退,黃色晦暗,大便色淺,舌多紫暗,脈多弦的特點,正切合“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的病機;皮膚瘙癢,當是濕郁于表的見證;血府逐瘀湯加味透表祛濕,化瘀退黃,諸癥可愈?!梆鰺岚l(fā)黃從表而散”理論值得推廣和臨床應(yīng)用。
[1]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