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開明
數(shù)學是思維的產(chǎn)物,是嚴謹?shù)拇~。評價一名數(shù)學教師,我們往往會稱贊他的思維富有邏輯性,而評價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往往會稱贊他的語言有感染力。難道數(shù)學課嚴謹就足夠了嗎?其實,在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中,適當?shù)刂v究語言藝術,不僅能使學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數(shù)學課堂,增強學生探索、求知、創(chuàng)新的動力。所以巧妙地運用藝術性的語言進行教學,值得我們數(shù)學老師去探索。教師只有不斷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yǎng),才能讓數(shù)學教學生動活潑、情趣橫生。
一、把話說美
數(shù)學是用各種形式化的語言符號筑起的王國,在這個嚴肅莊重的王國里,故事、兒歌、古詩等富有文學性的語言就是五顏六色的花兒。用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來裝點數(shù)學王國,將使數(shù)學王國充滿生機,使走進這個國度的每一個求知者走進美的意境,獲得求知的樂趣。
1.兒歌
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念兒歌、聽故事,而在我們現(xiàn)有的文學作品中也有許多內(nèi)容與數(shù)學有關。如,一年級學習《數(shù)數(shù)》時就可以借助兒歌《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了小松鼠,松鼠有幾只?讓我數(shù)一數(shù),數(shù)來又數(shù)去,一二三四五”以及“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兩只手,十個手指頭”。學生在念兒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學習了10以內(nèi)手口一致地點數(shù),好玩又有趣。
2.故事
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教學秩序往往難以維持,但一說到講故事,往往能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著耳朵聽講。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小機靈一個人走在上學的路上,遇到3個小伙伴,他們一同往前走,在校門口又遇上了2個小伙伴,他們一起向教室走來。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數(shù)學問題?能解決嗎?能不能用一個式子解決上學路上的數(shù)學問題?看一看,這個式子與前面學過的加法有什么不同?這樣,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一步步探究,初步感知了連加的含義。小故事營造出了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3.謎語
運用謎語故事的形式組織教學,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我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比缓笥指鶕?jù)書上的四幅插圖,說一說一個小朋友是如何愛惜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故事。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認識了鐘表,同時又及時地向?qū)W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學生學習情緒自然高漲。
另外,古詩也可以教會學生數(shù)學知識,如古詩《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兒童六七個,八九十枝花。既掌握了數(shù)學,又會背了一首古詩,一舉兩得。
二、把話說活
有位教育家說過,世界上沒有枯燥的知識,只有枯燥的講授。形象的語言是教學的催化劑,如果教師沒有好的口才,語言不生動形象,即使是生動有趣的內(nèi)容,也會講得干巴巴,索然無味。而恰當?shù)剡\用語言,就能使干巴巴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使平平淡淡的“白開水”變成香甜可口的“咖啡和果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多彩、學習的快樂。比如,在教學“20以內(nèi)的進位加法”時,我把九加幾的湊十法編成一句順口溜:9加幾,真容易,從幾里面拿出一,和9湊10在一起。然后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照老師的樣子編順口溜:8加幾,真不難,從幾里面拿出2,和8湊10要記牢……這樣,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靈活巧妙地運用語言,產(chǎn)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課后學生還在邊拍手邊唱呢。
又如,在教學“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的應用題時,出示5朵黃花和一行紅花,紅花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先遮住,只露出比黃花多的3朵。在引導學生看圖分析題意后不急于講解題方法,鼓勵學生:“猜一猜,紅花有幾朵?”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我松開手問:“你們看,是這樣的嗎?”果真是8朵!學生的情緒更為高漲。就在此時此刻,我話鋒一轉(zhuǎn):“紅花8朵是怎樣算出來的呢?”活潑的語言把學生學習的外在興趣引入內(nèi)在興趣,由形象思維轉(zhuǎn)入抽象思維,較好地突破了“求比一個數(shù)多幾的數(shù)”的教學難點。
三、把話說趣
現(xiàn)代教育學家斯賓塞說:“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庇行?shù)學知識很抽象,在教學過程中,適時穿插一些幽默、生動的話語,往往可以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和諧師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識的學習。比如,教學“長度單位的進率”時,我利用爺爺、爸爸、孫子的關系來比喻米、分米、厘米的大小關系。同時,特別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代的“祖孫關系”,所以1米=100厘米,學生在歡笑中掌握了長度單位的進率。
又如在教學“分類”時,我編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小貓和媽媽去市場買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小猴和小兔。小猴問他:“小貓,你們買了什么菜?。俊毙∝埐患偎妓鞯卣f:“買了三只魚雞!”小猴和小兔哈哈大笑。小貓趕緊改口說:“不,不,是三只雞魚!”小猴和小兔笑得在地上打滾。小貓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葱Φ眠@么開心。同學們,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葱??這時學生馬上回答雞和魚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能合在一起說。于是,我馬上進行小結:俗話說“物以類聚”,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相同的東西才可以放在一起,這就是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分類。通過這個生動的引例使學生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來,興趣盎然地探索起分類的方法來。
四、把話說親
語言是紐帶,是課堂上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工具。在教學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向?qū)W生授業(yè)解惑,而學生則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理解和接受知識,所以教師的語言要具有親和力,才能使教與學雙邊活動協(xié)調(diào)進行,促進學生積極、高效地學習。
低年級學生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上課時總有跟老師、同學不配合的現(xiàn)象。以前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總說“同學,請認真聽講”“同學,想好了才能舉手”等提醒他們注意,可效果總是不理想。近段時間我傾向于用一些和藹可親的語言:“你知道問題在哪兒嗎?能試著改過來嗎?我相信,你肯定行!”“不要緊,坐下慢慢想,憑你的聰明,再給你些時間,你一定能回答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課堂教學中教學語言的親和力,體現(xiàn)在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或作業(yè)進行評價時,注意激發(fā)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對數(shù)學學習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作評價時要多用一些親切的、鼓勵性的語言,不傷害學生自尊心、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對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錯誤的學生,千萬不能說“你答錯了”“不對”“真笨”等貶義詞語。而是改變語氣,換一種說法,可鼓勵他:“你雖然只做對了一半,但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繼續(xù)努力,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趕上!”“你的答案雖然和正確答案不一樣,不過沒關系。你能勇敢地起來回答問題,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边@樣的語言親切、感人,學生深受鼓舞,覺得自己能行,樹立上進的自信心。同時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利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讓學生喜歡這門學科。
優(yōu)美、風趣的語言猶如課堂上徐徐吹過的春風,為課堂增添了幾分神采,醒腦益智且提神;有趣、親切的語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濃茶,引導學生去深深地思索和久久地回味。數(shù)學教師也應該熟練駕馭自己的教學語言,優(yōu)化和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通過“美、活、趣、親”的語言教得輕松而自信,激活數(shù)學課堂,吸引學生在課堂上傾聽、學習、頓悟、提高,體會到數(shù)學學習帶來的樂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