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萍
朗讀法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許多名家大師在課堂教學時都強調(diào)了朗讀的重要性?,F(xiàn)在的語文閱讀教學也很重視朗讀,語文課上一片書聲瑯瑯。但筆者聽過一些語文課堂教學,課文朗讀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1.老師指導不到位,學生朗讀時語調(diào)呆板統(tǒng)一,沒有個性;2.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感不到位,有時甚至錯位,朗讀時語氣夸張;3.學生“朗讀腔”太濃,裝腔作勢、矯情做作,表演味太濃。
修訂版新課標指出: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強調(diào)。何謂“自然”,意思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也就是說“自然朗讀”要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讓人聽了順心順耳。但是朗讀又不同于說話,教師在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節(jié)奏的把握、停頓)的同時,還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方法,讓朗讀回歸“自然”本位。
一、與情境對話,激發(fā)情感
(一)移情入境
有的課文,要想學生朗讀得自然,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體會作者的感情,讀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醞釀,需要學生置身情境,極力模擬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情狀。在教學《元日》一詩時,在學生把握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的基礎(chǔ)上我這樣設(shè)計:
1.同學們,你們從詩歌中知道了那時候的人們是怎樣歡度春節(jié)的嗎?
2.反饋交流1:放爆竹。(板書)
(1)你從哪兒發(fā)現(xiàn)的?你能讀讀這句詩嗎?你讀懂了什么?(師強調(diào):歲,年。例:一歲一枯榮。除:去、更換)
(2)同學們,看,(出示圖)孩子們?nèi)计鹆吮?,請你看圖想象一下,這種場面怎樣?他們滿臉笑容,多開心啊!聽,(鞭炮聲起)再聽仔細些,聽到了什么?(歡笑聲)好一派熱鬧歡樂的場景!讓我們把這份歡樂帶到朗讀中去。
(3)指名讀,齊讀。
3.反饋交流2:在歡天喜地的爆竹聲中,王安石一家送走了舊的一歲,迎來了新的一年,這種熱鬧這份歡樂仍在繼續(xù)。看,王安石的妻子端來了酒菜,他們準備——飲屠蘇。(板書)
(1)指名讀,理解詩意。
(2)看,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喝著新年的第一杯酒,他們會說些什么呢?(體會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看,春風不僅把溫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暖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誰來誦讀“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
(3)讓我們把這種熱鬧、這份歡樂、這股濃濃的春意融入到朗讀中吧!
在這個案例中,老師引領(lǐng)學生“讀出詩的意思—進入人物的角色—進入想象的情境—把體會到的情感送入詩中”。學生經(jīng)過朗讀,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發(fā),這時的朗讀是“自然”的。
(二)音樂渲染
一些寫景的抒情性課文可根據(jù)其風格和特點,選用適合兒童情趣、感情基調(diào)與課文相適應(yīng)的樂曲來渲染情境。心理學家的實驗結(jié)果證明:美妙的樂曲能直接刺激大腦的興奮,使其迅速進入情境,能更好地調(diào)節(jié)感情,促使學生讀好課文。例如《草原》一文,可以播放一些學生耳熟能詳?shù)牟菰枨?,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美景的喜愛、向往之情。學生再把這種情感通過朗讀傳遞出來,用“音化”的“景”“情”去打動、感染聽眾,這樣的朗讀是自然的,是符合文本特性的。
二、與人物對話,把握情感基調(diào)
有的文本故事性很強,塑造了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例如《錢學森》一文塑造了一位至死不忘回到祖國,為國效力的偉人。這樣的文本,在讀人物對話時,就要把握人物的情感,讀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教學伊始,我引導學生與錢學森爺爺進行第一次心靈交流:尊敬的錢爺爺,美國留學期間,你刻苦學習,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請問:你這樣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從“我是中國人。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些事”體會到他歸心似箭和強烈的報國心;接著,學生和錢學森進行第二次心靈對話:錢學森,祖國剛解放,回到祖國,你不會有優(yōu)厚的待遇,更重要的是,貧窮、落后的中國無法提供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給您,這樣搞科研會遇到多少難以想象的困難??!你還是別回去了,通過其他方式為祖國作貢獻吧!
學生找到“我們?nèi)找古瓮模褪亲鎳軌驈暮诎底呦蚬饷?,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祖國現(xiàn)在是很窮,太需要我們大家——祖國的兒女們共同去創(chuàng)造,我們是應(yīng)當回去的”進行朗讀,體會錢學森沉甸甸的愛國情;當學到漫漫歸國路時,學生又和錢學森爺爺進行了第三次心靈交流。此時的他,面對敵人的迫害,他對自己說:“ ?!斌w會錢學森爺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三次心靈對話后,此時,站立在學生面前的不再是一個干巴巴的人物形象,而是一個血肉豐滿、有情有義的偉人。而學生的感情朗讀是有感而發(fā),由心而發(fā),是“自然”的。
三、與文本對話,架起情感橋梁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怎樣才能使學生和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呢?朗讀就在這幾者之間起到了橋梁溝通的作用。
師:同學們,炸藥在我們看來是一種——危險品,研究炸藥更是一項——危險的工作。(板書:險)
1.快速瀏覽課文,我們從文中哪里讀到了“險”?
2.交流。
(1)1864年9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諾貝爾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
(2)轟!巨大的爆炸聲震撼著大地,滾滾濃煙從實驗室里涌出來。人們慌忙趕來,齊聲驚呼:“諾貝爾完了!諾貝爾完了!”(多媒體配上巨大的爆炸聲,濃煙滾滾)
生:從“轟”“震撼”我讀出了聲音的巨大,從人們的話語中我知道了諾貝爾此時此刻一定滿身鮮血,情況危急。(請你讀出當時的“險”)
生:從兩個感嘆號中,我也知道了這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標點也能“說話”,請你讀好這兩個感嘆號。)
(3)近了!近了!火星已經(jīng)接近炸藥了!
什么近了?兩個“近了”,三個感嘆號,你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了害怕、緊張、激動,我感覺危險近了!
生:從這個感嘆號中,我還感受到成功越來越近了!
師: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讀法,讓我們一起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一句。
師:的確,這樣的工作非常危險,弟弟炸死,父親殘廢。而諾貝爾毫不氣餒,毅然決然再次走進實驗室。同學們也感同身受,讓我們抓住這幾個關(guān)鍵詞語,抓住標點,再次體會這一份“險”。
生齊讀感受。
質(zhì)疑:這么危險的工作,為什么諾貝爾不放棄呢?
生:諾貝爾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是他小時候的理想,為了減輕工人負擔,造福人類。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與學生對話,抓住關(guān)鍵詞語、標點與文本對話,進入情境與人物對話,從而激活了諾貝爾在學生腦海中的形象。當學生沉浸在人物、文本所引發(fā)的情境中時,這時的朗讀有了情感的積淀,是簡單有效,是回歸自然本位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根據(j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又恰如其分的方法,學生的朗讀一定會回歸自然的本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