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
搭乘城市的大眾運輸工具,借由觀察上頭的乘客,往往能察覺這座城市對生活美學的看法。香港、東京的乘客穿戴細心,會戴上帽、擦過鞋、手表與袖口的距離剛剛好,地鐵內(nèi)外干凈無聲,人潮擁擠卻很少沖撞。臺北地鐵雖然新建,也很整潔守秩序,但人們衣著樸實,發(fā)型散亂,自然古拙,顯然整座城市文化的內(nèi)在結構便與香港、東京非常不同。
曾經(jīng)在臺北,一碗鹵肉飯要漲價便引起非議,民意反彈,堅持鹵肉飯是大眾美食,平價是鐵則,商家無論如何不能加價,即使廚師想要改良傳統(tǒng)小吃,改用優(yōu)質(zhì)食材,價格只是反映成本,而餐廳老板以為升格鹵肉飯的地位是件好事,不料民眾并不領情。臺北人近年來已經(jīng)不再是白先勇筆下那群由上海流亡到臺北的外省權貴,逐漸發(fā)展出一種異常樸實的城市性格,雖然仍有流行的趨勢,但風尚卻遭厭惡,因為帶有奢華的嫌疑。
風尚這件事唯有在城市成立。因為流行的意義代表了超過一定數(shù)目的人們追隨,唯有在城市才找得到如此群集的大量人口,互相參照影響,模仿、起而變革,又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新的風潮。而所謂的品位美學,帶有一定的物質(zhì)文明基礎,必定有點奢華,“講究”原本就是非常人類的思維,譬如飲食,一般動物吃飽就吃飽了,人類發(fā)明了桌椅刀叉筷子,研究烹調(diào)學問,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餐桌禮儀,連帶上桌用餐的服裝、餐具、餐桌擺設以及背景音樂都有“講究”,城市人彼此觀察,覺得有意思,也跟著“講究”起來。
“講究”這個動作即是品位的起源,完成勞動滿足基本需求之后,開始美化日常細節(jié),品位向來無當無用,不過是人類脫離生物需求之后的一點精神追求,當然隨時能遭到割舍,人也能活下去。只是,照此推斷,文學藝術這類文明玩意兒大抵都不能吃不能用,確實也不妨礙人的生存。
上海大概是中國第一座最懂風尚的城市,上世紀初的上海雖不幸被國際勢力割據(jù),卻意外率先全球化,商貿(mào)繁榮,上海人對風尚敏感,也愿意講究,即使歷經(jīng)半世紀的國際沉寂,但常見上一輩的上海老人家從弄堂走出來,西裝雖然舊了,衣料仍美,襯衫背心一層層穿好,走在法國梧桐樹蔭下,可見老中國的風采。
為什么要賺錢呢,為什么要物質(zhì)發(fā)達呢,其實就為了活得像個人,為了生活能有那么一點講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