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陳瑤+陳剛
摘要:兒童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我意識情緒理解水平也隨之而提高。自我意識情緒理解會影響兒童的社會行為與社會適應,隨之也影響兒童的同伴關系,在更微觀方面,也影響小學兒童對自己的學習的情緒理解,對學習主動積極性有影響。本文通過對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的深入探討,經過對生活中兒童之間同伴選擇和接納的觀察,更深入探索小學兒童學習興趣與自我意識情緒和同伴關系之間的微妙而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自我意識情緒 同伴關系
0 引言
在假期的一個小學輔導班中,筆者發(fā)現,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轉變之快,讓人難以接受。后來發(fā)現,小學兒童受同伴圈子環(huán)境的影響,別人玩而自己學習的那種環(huán)境,讓孩子的情緒改變。而且,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理解能力有限,對自我嫉妒和內疚的情緒無法正確理解,導致我們沒有抓住兒童最確切的需要。所以,在此,對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進行更深的探討,深入研究影響兒童學習興趣的更多自我的東西,和了解同伴關系對兒童學習主動積極性的影響。
1 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概念
Tracy等認為:自我意識情緒(self-conscious emotions)是一種自我參與的高級的情緒,是在個體自我意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對人類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面扮演著推動和規(guī)范的重要角色,自我意識情緒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個體的成功,是因為它可以向個體提供動力性的信號和資源來保護個體的社會自我,Tracy等認為自我意識情緒是一種特殊的情緒類型將自我卷入到情緒中的,它包括妒忌(jealousy)、內疚(guilt)、尷尬(embarrassment)、羞恥(shame)、自豪(pride)等。
Lewis認為自我意識情緒是一種比自我意識情緒更復雜的情緒,是一種逐漸對自我產生認識的過程,并通過自我反思和自我卷入而產生的一種情感[1]。
2 同伴關系的概念
同伴關系是指相近年齡或相同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同伴關系包括同伴之間接納、同伴之間友誼和同伴之間的信任。同伴關系在發(fā)展兒童社會能力以及獲得心理成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獲得社會支持和自我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同時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也有賴于同伴交往的經驗。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夠培養(yǎng)小學兒童青少年社會能力、使他們獲得社會價值觀、同時促進他們的學習和認知的發(fā)展以及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反之,不良的同伴關系會使兒童學習興趣降低、學生適應環(huán)境困難,最主要是甚至會對兒童心理產生孤僻、抑郁等不良心里狀體,導致成人以后的社會適應困難以及心理健康不健康。
3 良好同伴關系下的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對兒童學習主動積極性的影響
3.1 小學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理解力的發(fā)展特點。小學兒童自我意識情緒是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兒童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是在1歲以后就開始形成,包括感覺、知覺、記憶、表象等,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在不斷提高,在這基礎上,兒童的自我意識也在形成和發(fā)展,首先的基本情緒如高興、難過等情緒在兩歲以后就產生,自我意識的情緒在3歲時才開始形成,比如:內疚、尷尬、自豪等這些基本自我意識情緒也在慢慢形成和穩(wěn)定發(fā)展,到7歲以后,就逐漸穩(wěn)定,能清楚認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這種自我意識情緒是兒童必須首先明白和理解社會的規(guī)則和要求,并且明白要遵守這些標準和規(guī)則,因為他們的行為將按照這些規(guī)則受到他人的評價,從而決定什么樣的行為是社會適應性行為。當兒童開始發(fā)展出自我覺察能力和精細的心理理論時,外部的評價(如我把碗不小心打碎了,媽媽很不高興)就會被內化,然后轉換成穩(wěn)定的自我評價(如我把飲料弄灑了,我很不高興)。所以認知能力和基本情緒的發(fā)展主要決定了自我意識情緒產生和發(fā)展,但又是多種因素共同協調的結果。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的發(fā)展是個過程,但它卻是個不斷細分的過程,這種等級性的發(fā)展過程是有階段性的,所以這種情緒是從一個等級發(fā)展到下一個等級的,這取決于兒童認知能力和社會化程度的發(fā)展的程度。
3.2 同伴關系對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影響。心理學家認為同伴信任是影響兒童自我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的發(fā)展有賴于良好的同伴關系。兒童之間的信任能激發(fā)兒童自身的情緒認知,能讓兒童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意識到自豪、內疚、尷尬等情緒,并在相互的評價中,逐漸發(fā)展這種自我意識的情緒來促進同伴關系的和諧。曾宇霞等人研究指出家長以及老師要重視和鼓勵自己的子女多與同伴接觸和交流互動,避免過度的保護兒童,以促進兒童與同伴的良性交往,增強兒童對同伴的信任,同時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全面發(fā)展[2]。自我意識在個性結構形成中起調節(jié)作用。研究者普遍認為同伴關系和學校經驗有助于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認知的理解和基本的情緒理解是兒童理解情緒原因和結果的能力,所以綜合應用這些信息對自我和他人產生合適的情緒反應。情緒理解力高低對于個體在社會交往和社會適應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往研究表明,兒童同伴關系對兒童的情緒會產生影響,良好的同伴關系能激發(fā)兒童積極的、美好的、愉悅的情緒體驗,管理情緒體驗的神經系統也會激發(fā)兒童的自我意識。相反,同伴關系不良的兒童易出現下列問題:退學(或逃學)、退縮、孤僻、冷漠或存在其他心理障礙。在不斷的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互動中,提高自己的情緒理解力。研究證明對事件進行內部歸因會產生不同的自我意識情緒。從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研究中得出,自我意識情緒也在發(fā)生變化,對失敗做出內部歸因會產生內疚和屈辱,對成功做出內部歸因會產生自豪。以此證明,同伴相處時的活動、游戲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成功與失敗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自我情緒理解。
3.3 良好同伴關系下的兒童自我意識情緒理解。良好和和諧的同伴關系能激發(fā)兒童積極的、美好的、愉悅的情緒體驗,管理情緒體驗的神經系統也會激發(fā)兒童的自我意識。比如,良好同伴關系使兒童擺脫自我為中心[3]。自我中心在行為上主要表現為獨霸、自私、嬌縱、不分享、不合作等等,這些都會對兒童人格發(fā)展形成阻礙。而同伴交往活動則需要交往各方共同合作、學會共享、彼此謙讓、相互同情、互互幫助、寬容對方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改正自我中心不良傾向,慢慢的在與同伴交往活動的過程中,這些不良特征會逐漸地減弱逐漸地消失。再如,良好的同伴關系能滿足兒童的心理需要。兒童團體歸屬感的需要能夠從良好的同伴關系中獲得滿足。同齡伙伴能給予彼此情感上的支持。因此而產生安全感和責任感,這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同時,兒童還能從同伴關系中獲得成就感。因為,兒童常常希望自己得到集體和他人的承認,成為同學們羨慕的對象,這種心理只有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通過學習等活動才能實現。最后,良好同伴關系在消除兒童的孤獨感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兒童的孤獨感隨著對同性和異性同伴滿意感的增加而下降,擁有良好的同伴的兒童會比其他兒童感覺到更少的孤獨。有研究發(fā)現,3-6年級不受歡迎的兒童顯著高于受歡迎兒童的孤獨感,表明被忽視和被拒絕兒童經歷了同伴較多的消極對待,因而更可能表現出較高的孤獨感,且兒童的孤獨感是按“受歡迎兒童一一般型兒童一被忽視型兒童一被拒絕兒童”的順序遞增的[3]??梢姡瑑和瘡倪@種良好同伴關系中獲得的積極情感為他們提供了抵制孤獨感的緩沖器。
綜上所述,兒童的同伴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兒童的情緒理解力,兒童的情緒理解力也影響到兒童的交往能力。但是這方面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比較狹窄和單一,所以還缺乏很多的實驗數據來驗證和統一,在以后的研究中,還有更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Lewis M.The self in self-conscious emotionsAnnu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97,818:118—142.
[2]曾宇霞,戴曉陽.兒童同伴信任對自我意識的影響[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J]2008,02(16):42-43.
[3]張喜琴.兒童的同伴關系及其引導[J].新課程學習[J].2010,05:23-24.
[4]李幼穗.孫紅梅.兒童孤獨感與同伴關系.社會行為及社交自我知覺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7(1).
作者簡介:羅華(1988-),女,云南省昭通人,助教,研究方向:學習與創(chuàng)造;陳瑤,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老師。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