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在漢諾威博覽會期間,我們與不萊梅的一家包裝機械企業(yè)初步達成購買意向,其貿(mào)易代表漢斯先生邀請我們?nèi)嵉乜疾煸O備,并就購買事宜商討貿(mào)易細節(jié)。
工廠在市郊,周圍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做設備的廠卻聽不到“哐哐”的雜音。談判間里,漢斯拿出早已準好厚厚一摞英文、德文資料。德國人做事嚴謹照章程,整整一上午還沒進入正題。漢斯看了墻上的壁鐘,說為提高談判效率,他熱情邀請我們與員工共進午餐。
職工餐廳設在車間后面的生活區(qū),與之配套的有更衣室、臺球室、吸煙室和閱覽室。漢斯笑道,他們德國人很刻板,即便是吃飯,也是掐著時間齊齊聚首。雖沒有硬性規(guī)定,但用餐時間掌握在一小時以內(nèi)。否則,大廚和服務生過期不候。就完餐,員工有半小時自由活動。
果不其然,正中午十二點,近60多位換了便裝的員工像有約定,陸續(xù)抵達。餐廳里多了我們幾個“老外”,有的向我們點頭微笑,友好地說說“HI”算是打招呼。漢斯示意,我們起身,拿起空托盤和機動人員加餐卡,排在隊伍里慢慢地朝前挪去。
中餐還算豐富,像自助餐的形式。有烤得金黃的法式面包,取后放進小藤籃里,還有三明治、漢堡和各式新鮮蔬菜,蔬菜雖然看相很好,但幾乎沒經(jīng)過烹飪,德國人在上面撒上一些精鹽、胡椒,拌著色拉就開吃。廚師問牛排和煎雞蛋怎么做。我們吃不慣那種帶血絲的牛排和流著蛋黃的雞蛋。我告訴廚師,這兩樣一律“WELL DONE”,煎透些。
就餐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幾個獨特的現(xiàn)象:偌大的餐廳沒見泔水桶;沒有為招待客人特設的小餐廳;分不出誰是總裁和部門經(jīng)理;見不到一次性餐具,甚至見不到擦嘴的面巾紙。原來,發(fā)貨的案臺后面有幾排儲藏柜。輪到誰,操作師按一下遙控器,相應有編號的小柜子會作語音提示,門自動打開,里面伸出來的塑料托盤上有其名下的牛奶杯、啤酒杯和飲料杯、刀叉以及小餐巾。這既不會搞錯,餐具又做到了循環(huán)使用。偶有客來,他們有備用的餐具。
整個進餐期間,聽不到大聲喧嘩。喜歡熱鬧的人邀幾個知己,邊吃邊低聲談論著時事、球賽、股市和生活中的趣事。也有人愛獨處,選擇僻靜的一隅,不動聲色地享受著美味。
我們表示,已經(jīng)吃好了。漢斯點點頭。我好奇地問,到哪里洗用過的餐具???漢斯一笑,托盤上的東西放在案臺上即可。德國人做啥事都講專業(yè),專人洗滌,既放心又節(jié)約水電。
我們最后步出餐廳,發(fā)現(xiàn)桌面上干干凈凈,地面上也不見雜物。好像就沒有人來過。
這次經(jīng)歷使我們感嘆良多:德國人守時、刻板、惜物,不空喊口號,良好的節(jié)儉習慣和企業(yè)文化從就餐等細微處體現(xiàn)出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