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小紅
高職英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在聽、說、讀、寫四大技能中,說,也就是口語,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一項技能。然而,傳統(tǒng)的高職英語教育往往更注重語法與閱讀,忽視聽力與口語的練習。這也是應試教育背景的產(chǎn)物。結果是學生在工作中需要用英語交流時,往往力不從心。高職英語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方法,加強學生口語訓練,從而改變啞巴英語的現(xiàn)狀。
一、口語教學的第一步:語音教學
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很多學生連音標都不認識,更別說讀準。所以口語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帶領他們重新學習音標,包括各個音標的讀法以及發(fā)音規(guī)則。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敢開口說,就是覺得自己的發(fā)音不正確,怕被取笑。如果學生能夠學好英語語音,比較準確流利地拼讀單詞和朗讀課文,自信地開口,就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馬蘭花,2008)。
而在語音教學中,也要摒棄以往單調(diào)的模仿式教學法,即老師讀,學生模仿。這種教學方式的最大缺點就是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式,因而在跟著老師讀的時候可以讀準確,但課后自己讀的時候卻很容易忘記。所以,在英語語音的教學中,不光要讓學生模仿跟讀,更重要的是借助多媒體,通過展示圖片等向學生講解發(fā)音部位,發(fā)不同音時日型以及舌位的不同。還可以做一些傳遞口型的游戲,使學生對因素之間口腔張合度、唇型、舌位以及舌位高低的變化和差異有一定的認識(馬蘭花,2008)。發(fā)音規(guī)律的講授也很重要,掌握了基本的發(fā)音規(guī)則后,學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單詞發(fā)音。
二、口語教學的第二步:詞匯積累
詞匯是語言最基本的組成成分。因此,一定的詞匯量是口語的必要前提。盡管中學新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畢業(yè)生詞匯量達到2500至2800,但進入高職高專的學生普遍達不到此要求。大部分學生實際詞匯量都在2000以下(李家元,2009)。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口語練習的同時,不能放松學生的詞匯積累。
積累詞匯,正確的記憶方法尤為重要。大部分學生現(xiàn)在還是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喜歡背四六級詞匯表,甚至有些同學選擇背字典。這種方法一方面“記得快,忘得更快”;另一方面,學生只記住了單詞的意思,而不知道用法,無法靈活應用。而且,英語單詞意思眾多,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盡相同,單純的死記硬背單詞意思還會導致學生理解錯誤。所以,應教給學生正確記憶單詞的方法。
首先,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發(fā)音拼寫有一定的規(guī)律。學生應了解常見的拼寫規(guī)則,還應向學生介紹常見的構詞法、前后綴、曲折變化等,用衍生法來記憶單詞。其次,要教會學生在篇章語境中記憶單詞。前面提到,學生經(jīng)常獨立地記憶單詞,這導致就算他們記住單詞的意思,也不知道怎么用,而在語篇中記憶單詞則可避免此弊端?!霸谡J知策略中,在上下文中背單詞被證明是最為有效的策略”(張建良,2008)。這是因為,第一,在句子及語篇中,學生記憶的不是單詞固定的意思,而是根據(jù)上下文的特定意思,從而加強了學生的靈活記憶。第二,在句子與語篇中,學生更容易接觸到詞組以及一些固定搭配用法,在加深單詞記憶的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該單詞用法的認識,因為背單詞的最終目的是要使用它。當然,要想完全掌握單詞以及詞組的用法,只靠背是不行的,更要學會用。小學語文中常用的造句法在英語學習中同樣適用,通過造句記憶單詞,讓學生真真正正使用單詞,這些單詞才算是真正為其所掌握。由句到篇,學生的寫作與閱讀能力均會有很大提高。
三、口語教學第三步:聽力練習
語言學習的最好狀態(tài)是語言習得。這就像嬰兒學說話一樣,一開始不會說話,但一直在聽,在聽到幾個月后,開始模仿簡單的字和詞,一兩年后,就可以說句子。聽是說的準備,因此,決不能將聽力與口語分割開來。
有了語音與詞匯的準備后,聽力訓練相對簡單,就是多聽。持之以恒加上適當?shù)姆椒?,提高聽力水平并非難事。首先,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聽力材料。高職學生聽力方面尤其薄弱,因此不建議直接聽英文廣播與新聞等,應選擇一些配材料、難度適中的聽力材料。其次,聽的時候分三步。第一步,先不看材料聽。如果材料配有相應的問題,可以先做題,但不能滿足于做對題目,而要做到通篇理解。第二步,對照材料聽,這時,可以邊聽邊把文中的生單詞標注出來,查字典獲取其讀音與意思。第三步,合上書,再聽,看是否能完全聽懂。如不行,則對照材料聽,如此反復,直至不看材料可完全聽懂為止。完全聽懂一份材料后再移至下一份材料。聽熟材料后,也可以跟讀,糾正發(fā)音的同時模仿語音、語調(diào)等。持之以恒,便會有質的飛躍。
除聽聽力材料之外,還可以結合學習興趣,聽英文歌曲,看英文原聲電影等。
四、口語教學第四步:課堂組織與互動教學
一些教師則認為口語課很簡單,無非就是組織學生共同練習說英文。選擇一個主題(Topic),或對話、或分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表演對話或做陳述結論。這樣的教學思路沒有問題,但問題在于如何組織好,這決定了一堂口語課的成功與否。
在口語課上,老師不光是組織者,同時也必須是參與者,成功的口語課不光包含學生間的互動,也包含了師生間的互動,即互動教學?!盎咏虒W于上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和實效的教學理念和策略”(許云平,2009)。它強調(diào)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這在口語課上尤為重要。
選擇主題后讓學生練習對話或分組討論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可能導致的問題是兩級分化嚴重??谡Z比較好的同學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而口語比較差的同學因為缺乏引導,不知道說什么或該怎么說。因此,作為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在選題方面,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難易程度要符合大多數(shù)同學的水平。如選擇的是情景對話,應找2-3個對話例子。啟發(fā)學生怎樣來設計自己的對話。還可以列舉一些該對話的常用句型、單詞以及短語。鼓勵學生從模仿到創(chuàng)新。
完成了組織者的工作后,教師還應成為一名積極的參與者。在學生對話和討論的同時,教師可以選擇性地聆聽每一組的練習。適時提出自己的建議,鼓勵同學們多積極主動地發(fā)言。對于口語較差的同學,只要他肯說,就要給予肯定。先教他們選擇適當?shù)脑~語。再試著組成句子。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互助,共同進步。
在學生練習好做演示時,教師的身份就轉化為評價者。教師應指出學生的優(yōu)缺點以及改進的方法。教師要仔細觀看學生的演示并積極思考。學生演示結束后,教師還應要求其課后繼續(xù)練一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并學會自我評價,為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許云平,2009)。
五、結語
外語賦予個人的實際上是一種能使其在一個更大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群體中交際的媒介,一種獲取跨越本民族文化的、更為廣泛的信息知識的工具(邢囡,2009)。而要成功地交際,口語至關重要。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流利、標準的英語口語更是日后求職的敲門磚。在口語教學的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應從語音教學、詞匯積累、聽力練習和課堂組織與互動教學等方面入手,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有效提高其英語口語應用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