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珍 馬立敏 郝麗霞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放療二病區(qū),河北 石家莊 050011)
惡性腫瘤放化療患者對口服中藥湯劑的認知狀況及服藥指導
王翠珍 馬立敏 郝麗霞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放療二病區(qū),河北 石家莊 050011)
腫瘤;繼發(fā)原發(fā)性;抗腫瘤聯合化療方案;湯劑;中藥療法
中藥湯劑是我國使用最為廣泛的劑型之一。不單在醫(yī)院、診所使用,在民間也廣泛使用。大多數人普遍認為,中藥的毒、副作用小,甚至無副作用,即使隨便使用也不會出現問題。有關媒體對中藥的毒性也存在片面的理解和錯誤的認識,如“中藥藥性平和、純中藥制劑絕無副作用”等不良宣傳。因此,充分認識中藥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有學者報道中藥的不良反應僅次于抗生素和解熱鎮(zhèn)痛藥,排在第3位[1]。近年來,放化療配合使用中藥湯劑治療癌癥獲得較好療效。為了解住院患者對中藥湯劑的認知狀況,2010-10—2012-10,我們對1 027例接受放化療的住院患者進行中藥認知狀況的抽樣問卷調查,并進行系統(tǒng)的服藥指導,減少中藥湯劑的不良反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1.1 調查對象 選擇在我科住院的惡性腫瘤放化療患者1 027例,其中男713例,女314例;年齡18~86歲;調查對象省、市醫(yī)保人員249例,新農合人員 607例,單位報銷人員90例,無業(yè)人員81例。
1.2 納入標準 意識清楚,能正確回答問題,愿意配合調查者。
1.3 調查方法 采用自設問卷調查的方法,由患者的責任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先將表格的填寫方法及每條問題的含義向患者講清楚,患者本人填寫,不會寫字的由責任護士代寫。
1.4 資料分析方法 由責任護士面對面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百分比進行比較,并對數據進行核查分析。
2.1 回收情況 共發(fā)放問卷1 070份,當場回收問卷1 027份,回收率為96.0%。
2.2 選擇口服中藥湯劑的原因 見表1。
由表1可見,調查對象選擇口服中藥湯劑的原因各有不同,主觀上認為中藥湯劑不良反應少和相信湯劑是選擇口服中藥湯劑的主要原因,分別占43.4%和20.4%。
表1 選擇口服中藥湯劑的原因
2.3 患者對中藥湯劑的相關知識的認知 見表2。
表2 患者對中藥湯劑的相關知識的認知 例(%)
項目回答錯誤部分正確正確服用湯劑的具體時間583(56.8)259(25.2)185(18.0)中藥材的煎煮方法482(46.9)379(36.9)166(16.2)煎服中藥的劑量280(27.3)337(32.8)410(39.9)湯劑的溫度296(28.8)412(40.1)319(31.1)中藥材為什么要浸泡522(50.8)207(20.2)298(29.0)煎干后不能加水原因433(42.2)329(32.0)265(25.8)煎后濾出藥液的時間174(16.9)325(31.6)528(51.4)中藥材能否用西藥代替788(76.7)0239(23.3)與西藥能否并服429(41.8)333(32.4)265(25.8)口服湯劑時飲食注意事項598(58.2)277(27.0)152(14.8)
由表2可見,大部分調查對象對中草藥煎煮時間、煎煮方法、治療疾病的特點、與西藥的關系、服藥的注意事項等的認知存在偏差。
2.4 患者對中藥湯劑用藥指導形式的需求 見表3。
表3 患者對中藥湯劑用藥指導形式的需求 例
由表3可見,在用藥指導形式的選擇上,94.8%的患者首選醫(yī)護人員口頭當面講解的方式,因為語言交流更直接、溝通方便、通俗易懂、因人而異、針對性強。75.2%住院患者選擇文字指導,印發(fā)一些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服藥劑量,可以隨時翻閱,易于保存。42.1%的患者選擇視頻指導,將口服中藥湯劑的相關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在患者面前,利于低學歷的患者掌握。護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喜聞樂見的指導形式,提高患者對湯劑的認知。
3.1 中藥湯劑口服的具體時間 56.8%的放化療患者對何時口服湯劑才能取得最佳療效的知識嚴重缺乏。因為中藥具體服藥時間具有其復雜性,首先要根據藥物的特性來確定;其次根據病情;還有一些特殊藥物特殊對待。一般中藥湯劑宜在兩餐之間服,急性病可不拘時,慢性病應定時服。
3.2 煎藥前為什么對中藥材進行浸泡 50.8%放化療患者不明白為什么煎藥前對藥材進行浸泡。藥物有效成分多以結晶的形式附著在植物細胞壁上。預先浸泡可使水分充分滲入藥材內部,將植物細胞壁上的有效成分溶解,煎煮時水分膨脹使藥材細胞破裂,有效成分隨水分擴散而被煎出。藥材的浸泡程度以充分膨脹無硬白心為度,一般需10~30min。煎煮中藥時,一旦煎干或近干,切不可續(xù)水后再煎。因此時藥鍋內缺水而溫度過高,多數藥效成分因遇高溫而被破壞,療效喪失殆盡?;颊邞莆照_的煎藥方法,提高中藥湯劑的治療效果。
3.3 中藥材能否用同樣西藥片代替 76.7%住院患者不了解中西藥的成分。方藥中藥材不能用某一藥材提純品替代,如黃連不能用黃連素片替代。因中藥的成分是復雜的,它在傳統(tǒng)方劑中的用藥理論也完全不同于現代醫(yī)學。
3.4 中藥材的煎煮方法 有46.9%的患者不了解中藥材的正確煎煮方法。有些患者因圖干凈將飲片洗過再煎,但有些飲片如龍骨、牡蠣等,煎煮前水洗將造成粉末部分或整個流失而影響療效。水洗也可致飲片水溶性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藥效。煎藥時[2]注意先煎和后下的藥材,還有的要“包煎”、“烊化”、“沖服”等特殊煎煮法。煎藥器具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wěn)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或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wěn)定,易氧化。一些揮發(fā)性藥材,要蓋上蓋子煎,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揮發(fā)到空氣中,藥效大打折扣。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煎煮時需經常攪拌,且要順著一個方向,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般藥材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tài),可減慢水分的蒸發(fā),這樣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藥液煎好后迅速用紗布濾出藥汁,湯劑類藥物最好溫服,放涼后會重新沉淀于藥渣中而降低療效。
3.5 口服湯劑時飲食注意事項 58.2%的患者不知道服用湯劑時飲食注意事項。歷代醫(yī)家對患者的飲食非常重視,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凡食性與藥性相順,食物能增強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會降低藥物的作用。服用中藥時,凡屬生冷、油膩、腥臭、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另外,在服用中藥時,最好不要喝飲料,因為飲料中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成分也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而降低藥效。護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藥物性質及飲食習慣,給患者科學合理及個性化的飲食指導,進而確保發(fā)揮中藥的最佳藥效。
3.6 中藥湯劑是否服用安全,無毒副作用 43.4%患者認為中藥湯劑無毒副作用。有些癌癥患者有病亂投醫(yī),認為口服湯劑能無病強身,殊不知接受放化療的住院患者本身體質虛弱,放化療對肝、腎功能有一定的損傷,過多的口服湯劑會加重肝腎負擔。曾有報道,黃藥子連服1個月可致中毒性肝炎[3]。是藥三分毒,中西藥皆如此。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比較復雜,包括超劑量使用、療程過長、配伍、炮制、服法不當等[4]。在臨床上,有些醫(yī)生刻意夸大中藥治療癌癥的作用,宣稱中藥具有廣譜抗癌作用,口服中藥湯劑可以代替放化療,這必須引起重視。癌癥的治療極為復雜,它涉及身體的方方面面,既要主涉病灶,又要維護機體正氣。因此,在服用中藥湯劑期間應做好用藥安全指導,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非常必要。
中藥湯劑與西藥及中成藥不同,不附帶說明書,沒有明確的服藥時間、頻次、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文字說明。中藥若指導和服用不當,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使患者喪失最佳的治療時機[5]。有資料表明,護理干預對預防住院患者服用中藥湯劑差錯率由6.6%降至0.3%[6]?;颊叻弥兴帨珓r,護士要特別交代清楚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中西藥之間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烏梅等與磺胺類藥同用可引起血尿[7]。尤其是對第1次用藥者,一定要詢問過敏史,并做好應急處理。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避免發(fā)錯藥物。規(guī)范中藥湯劑的合理應用,指導患者從小劑量服用,不可為了追求療效,盲目加大劑量和長時間服用。多方面、多途徑預防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確保中藥湯劑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劉芳.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及其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9):147-148.
[2] 張莉榮,何世銀.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6:205.
[3] 周惠民,王久春.黃藥子治療橋本氏甲狀腺炎引起中毒性肝炎3例報告[J].山東中醫(yī)雜志,1989,8(2):29.
[4] 張義虎,寧玲,牛加水.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原因[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8,16(1):48-49.
[5] 卻麗萍.護士應重視口服中藥湯劑的服藥指導[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5,26(2):63-64.
[6] 朱傳英.護理干預對預防住院患者服用中藥湯劑差錯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24.
[7] 路孝軍,王懷興.導致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04,6(17):6.
(本文編輯:李珊珊)
王翠珍(1964—),女,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腫瘤護理。
R730.5;R283.661
A
1002-2619(2014)07-0994-02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