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志+侯帥
摘 要:公司犯罪是我國單位犯罪的重要類型,是現(xiàn)實中最常見的單位犯罪形式。對公司犯罪下定義,除應當包括公司主體、公司意志和犯罪行為三個基本要素外,還應當包含故意和過失兩種罪過形式。公司犯罪有著與自然人犯罪不同的成立條件,判斷是否成立公司犯罪,除應當根據刑法總論中關于單位犯罪的概括性規(guī)定和分則中關于個罪的犯罪構成規(guī)定外,還應當遵循公司犯罪的成立條件。確立公司犯罪的歸責根據,應當重視公司獨立的犯罪主體地位,從公司制度等方面體現(xiàn)公司犯罪特征的因素以及從刑罰目的出發(fā)考察公司犯罪歸責根據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公司可以實施過失犯罪和某些自然人犯罪。公司過失犯罪具有業(yè)務過失和監(jiān)督管理過失兩種形式。判斷公司犯罪的責任人員,應當根據身份特征和行為特征兩個方面,還要兼顧不同的罪過形式和公司制度來判斷。根據公司犯罪的成立要件,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因為不符合“公司意志”要件的要求,因此不能將其犯罪行為作為公司犯罪處理,而應當追究相應的自然人的刑事責任;單個法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又可分為兩種情況:如果該法人為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處理方式同上;如果該法人為一般公司形式,則可能成立公司犯罪。
關鍵詞:公司犯罪;單位犯罪;歸責根據;公司過失犯罪;一人公司
中圖分類號:DF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4.04.01
一、前言
公司犯罪是單位犯罪的下位概念,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單位犯罪形式。目前,公司犯罪在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正確解決。對公司犯罪問題的探討,主要是從犯罪學和刑法學兩種視角來進行,而本文選擇從刑法學角度選取公司犯罪爭議較大的若干問題進行研討。公司犯罪與機關、事業(yè)單位等單位犯罪主體存在某些共性的理論問題,比如責任人員范圍問題、成立范圍問題等。公司犯罪也存在很多個性問題,例如一人公司的犯罪主體資格等問題,這些問題需要與民商法理論結合才能很好地解決。
二、公司犯罪的概念
(一)觀點爭鳴
刑法理論通常使用“單位犯罪”作為與“自然人犯罪”相對的概念,國外則稱法人犯罪、企業(yè)犯罪或者公司犯罪。對于公司犯罪,首先要厘清刑法理論中單位犯罪與公司犯罪的關系。我國《刑法》第30條規(guī)定: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據此,我國刑法立法明確規(guī)定“單位”概念包含上述五種主體,其中,公司犯罪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單位犯罪現(xiàn)象,是單位犯罪的主要形式。我國《公司法》第2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同于我國的列舉式定義方式,國外立法多采用概括規(guī)定的公司概念。例如,韓國《商法》第 169 條規(guī)定:“公司是指以商行為及其他營利行為為目的而設立的社團?!盵1]美國“公司”英文為“Corporation”,其含義為:“依據法律授權而注冊成立,具有法定組織結構和法人資格的實體。”[2]
各個國家對于公司的定義各具特色,其共同點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公司具有法人屬性,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法律主體;其二,公司具有營利性,公司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特定的經營活動;其三,公司具有社團性,作為社團法人,公司應該為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結合,其股東和股份具有多元性。
關于公司犯罪的概念,學界有很多觀點,這些觀點大多從單位犯罪的角度下定義,因為公司犯罪包含于單位犯罪的范疇,因此單位犯罪的概念可以直接套用在公司犯罪上。不同的公司犯罪概念大都表述了單位(公司)意志和單位(公司)犯罪行為;還有部分觀點體現(xiàn)出了單位(公司)犯罪的主觀方面,包括罪過形式或犯罪目的。單位(公司)犯罪概念的核心內容在于說明單位(公司)犯罪區(qū)別于自然人犯罪的本質特征,具有代表性的單位(公司)犯罪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觀點強調單位犯罪行為的“業(yè)務性”,認為單位犯罪是由刑法所規(guī)定的,由單位代表者、機關成員在有關單位的業(yè)務上所決定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由于單位代表或機關成員的監(jiān)督不力或者說單位體制方面的原因而使單位組成人員在業(yè)務過程中所引起的危害社會的行為[3]。
第二種觀點強調單位犯罪為本單位謀利的犯罪目的和單位決策。例如有學者認為,“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或本單位全體成員謀取非法利益,經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具體實施的犯罪?!盵4]又如,有學者將單位犯罪定義為:“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單位名義,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負責人員決定,故意或者過失實施的犯罪?!盵5]
第三種觀點強調單位意志,認為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yè)、團體的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成員在單位(犯罪)的意志支配下,以單位的名義和為了單位的利益,故意或者過失地危害社會的、依法應受懲罰的行為?!盵6]
(二)問題研討
筆者認為,公司犯罪的概念有幾個要素不可缺少:一是公司主體;二是公司意志;三是公司犯罪行為;四是故意和過失兩種罪過形式。上述第一種觀點基本包含了這些要素,特別是涵蓋了公司犯罪的故意、過失罪過形式,并且在過失罪過中包含了業(yè)務過失和監(jiān)督管理過失兩種形式,應當說對公司犯罪主觀要件的把握比較準確。但是,在“單位業(yè)務上所決定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的這種表述,是否能將單位犯罪行為與單位代表者、機關成員個人的犯罪行為有效區(qū)分還有待商榷。第二種觀點的第一個概念,強調公司犯罪需要“為單位謀利”以及經過一定的“決策程序”,體現(xiàn)了公司犯罪區(qū)別于自然人犯罪的特征。但是這種觀點無法包含公司過失犯罪,特別是無法包含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第二個概念說明了公司犯罪具有故意和過失兩種罪過形式,但因為限定了“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負責人決定”,因此也無法包含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因為公司的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通常是因為公司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或者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的人員疏于管理才造成的,這顯然不能由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負責人決定而實現(xiàn)。
第三種觀點囊括了公司主體、公司意志和公司犯罪行為這三個公司犯罪概念的要素,并直接使用了“單位(公司)意志”這一概念,抓住了單位(公司)犯罪的本質特征,其明確指出了公司犯罪具有故意、過失兩種罪過形式。單位(公司)故意犯罪多是以“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而單位(公司)過失犯罪則增加了“以單位名義”的限制,因此這種單位(公司)犯罪的概念較為全面和準確,筆者較為贊成。
三、公司犯罪的構成特征
(一)觀點爭鳴
判斷是否成立公司犯罪,除了根據刑法總論中關于單位犯罪的概括性規(guī)定和分則中關于
個罪的犯罪構成規(guī)定外,還應當遵循公司的犯罪構成特征,即公司犯罪的成立條件。對于公司犯罪的構成特征,即成立要件的內容,爭議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公司犯罪主體包括哪些公司形式?我國《公司法》第2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是一人公司是否能夠成立公司犯罪,學界爭議較大。其二,公司犯罪是否包括過失這種罪過形式?其三,公司犯罪行為與自然人的犯罪行為如何區(qū)分,應當具備哪些特征?
(二)問題研討
1.公司犯罪的主體要件
公司犯罪與自然人犯罪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就是主體的不同。雖然公司犯罪的具體實施者仍為組成公司的自然人,但公司具有犯罪能力和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是獨立于自然人的犯罪主體。因此,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大部分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作為犯罪主體成立公司犯罪。但并非所有形式的公司都可以構成公司犯罪,這個問題還要結合主、客觀要件綜合分析。有些公司的制度特征決定了其與公司犯罪的成立要件之間的沖突,比如有限責任公司中的一人公司是否具有公司犯罪的主體資格一直存在爭議,對此問題將在下文詳述。
2.公司犯罪的主觀要件
公司犯罪的主觀要件是指故意或者過失兩種罪過形式,以及通過這兩種罪過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公司意志。而公司意志是區(qū)分公司犯罪和自然人犯罪的重要標準,也是公司獨立于自然人承擔刑事責任的重要原因。不同罪過形式中,公司意志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公司故意犯罪中,自然人的意志是怎樣轉化為公司意志的呢?一方面,公司意志來源于公司的決策者;另一方面,還有學者認為,具有相應職責的單位決策機關成員只有在符合單位的決策程序的情況下,才能最終成為單位犯罪故意[7]。公司不但能像自然人那樣積極地形成決策,其意志還體現(xiàn)在通過制度運行對公司成員的業(yè)務行為進行監(jiān)督、管理。監(jiān)督管理過失責任的規(guī)定對公司改進自身制度,加強對公司成員的業(yè)務行為的監(jiān)督管理有積極的促進效果。
3.公司犯罪的客觀要件
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只有具備某些特征的行為才能構成公司犯罪行為,這些要素可以起到區(qū)分自然人犯罪行為和公司犯罪行為的功能。比如行為的法人意志性、業(yè)務關聯(lián)性、行為歸屬性或者利益歸屬性。筆者認為公司行為應當是公司意志的體現(xiàn),只有在公司意志支配下實施的行為才能認定為公司行為,這也是公司犯罪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一種體現(xiàn)。利益歸屬性不應作為公司危害行為的內在特征,具體理由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犯罪所得的歸屬去向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行為人的主觀意圖是為公司謀利還是為自己謀利,現(xiàn)實中存在著表面上為了公司利益而實際上為了自己利益實施犯罪行為的情形,認定時很難分清;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公司犯罪都有犯罪所得,例如在監(jiān)督過失的事故型犯罪中,很難說犯罪行為是出于為公司謀利的目的,行為的結果未謀得利益,也就不存在利益歸屬問題。因此,如果將利益歸屬作為公司犯罪的行為特征,很可能將公司行為范圍界定得過窄。筆者認為,應當將公司犯罪的危害行為界定為:公司成員在公司意志的支配下,在業(yè)務范圍內實施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四、公司犯罪的歸責根據
(一)觀點爭鳴
公司犯罪的歸責根據理論,意在說明使公司具有犯罪主體資格的根本原因。該問題還涉及自然人責任和公司責任之間的關系以及怎樣對公司進行正當、合理的刑罰處罰等重要問題??梢哉f歸責根據理論是整個公司犯罪理論的基石。有關公司犯罪歸責根據的觀點,大致可以區(qū)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觀點以自然人的刑事責任為基礎。其中又有三種主張:觀點一,雙層機制論。該說認為,單位犯罪中單位和單位的有關責任人員可以同時成為犯罪主體而并不排斥,不過它們是處于不同的層次上:第一層次是單位犯罪,犯罪主體是單位;第二層次是單位的決定者和執(zhí)行者所構成的共同犯罪,犯罪主體是決策者和直接執(zhí)行的個人,這是單位犯罪的深層結構[8]。觀點二,競合論。該觀點認為公司成員的行為既是公司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也是公司成員自身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9]。
第二類觀點以公司的刑事責任為基礎。其中主要觀點有兩種:觀點一,人格化系統(tǒng)責任論。該觀點認為,公司是自然人組成的人格化社會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具有自己的獨立意志和行為,因此公司為一個犯罪,兩個犯罪主體和兩個刑罰主體(兩罰制)或者一個刑罰主體(單罰制)[10]。觀點二,單位固有的刑事責任論,又稱組織體刑事責任論。其認為單位是比其組成人員總和更具影響力、更復雜的社會組織體。這種行為主體在許多場合下會成為導致其構成人員的自然人犯罪的原因。因此應當從單位作為社會組織體的本質或者說獨自存在的復雜特征中探求對單位進行譴責的根據[11]。
(二)問題研討
上述以自然人刑事責任為基礎的幾種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但觀點中還存在可商榷之處。雙層機制論和競合論都承認公司犯罪中公司和公司成員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未能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前者未能說明公司是表層犯罪者,公司成員是深層次犯罪者的具體原因。后者將自然人的犯罪行為作為公司承擔刑事責任的原因,有違背責任自負原則之嫌。筆者贊同以公司刑事責任為基礎來確定其歸責根據。但上述兩種以公司刑事責任為基礎的觀點同樣存在不足。人格化系統(tǒng)責任論無法合理解釋公司犯罪的一個犯罪行為為什么由兩個主體實施,而這兩個主體之間并無共犯關系。單位固有的刑事責任論則對單位需要承擔監(jiān)督管理過失責任的正當性說明得不太充分。
公司犯罪歸責根據理論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公司犯罪一個犯罪行為中有幾個犯罪主體?公司承擔刑事責任的正當性來源是什么?公司刑事責任和公司成員刑事責任之間是什么關系?公司意志和公司中自然人的意志,公司犯罪行為與公司中自然人的犯罪行為息息相關,不可能脫離自然人的刑事責任而建立公司歸責根據。同時,處理公司犯罪問題時不能忽視公司獨立的犯罪主體地位。筆者認為既然建立了獨立的公司犯罪刑事責任制度,就應當更加重視公司獨立的犯罪主體地位,結合不同的公司制度來體現(xiàn)公司犯罪特征的因素和刑罰處罰公司犯罪的目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公司犯罪的歸責根據。
五、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
(一)觀點爭鳴
刑法對公司犯罪的規(guī)定,由總則概括性規(guī)定和分則具體法條關于單位(公司)犯罪的明文規(guī)定相結合組成。因此我國的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相對明確:只有刑法分則具體條文明文規(guī)定單位(公司)犯罪的罪名,才能將公司作為該罪的犯罪主體進行刑罰處罰。國外的公司犯罪成立范圍有較之我國更寬,比如英美法系國家規(guī)定公司可以實施除了重婚、偽證、強奸等少數與公司本質不相符合的犯罪之外幾乎所有刑事犯罪;也有像日本那樣僅限于行政刑法中規(guī)定的與單位業(yè)務活動有關的犯罪范圍[12]。
我國刑法典于1997年修訂后,迄今又創(chuàng)制了一部單行刑法和八個刑法修正案,使得單位犯罪的成立范圍逐步擴大。對于是否應當進一步擴大公司犯罪成立范圍的問題,學界有限制說和非限制說之爭。限制說是指在擴大單位犯罪范圍的同時,對其也進行一定的限制。限制說又可細分為兩種觀點:其一,在承認應當擴大公司犯罪成立范圍的前提下,認為某些自然犯(例如只能由自然人實施的殺人、強奸、搶劫等犯罪)和過失犯不能成立單位犯罪。該觀點還認為過失犯罪不可能出于為單位謀利的犯罪目的而實施,因此不應當規(guī)定單位的過失犯罪[13]。其二,應當用兩個因素來限定單位犯罪范圍,一是單位犯罪能力的范圍;二是保護法益的需要。因此可將單位犯罪擴展至大部分侵犯財產的犯罪,例如盜竊罪、詐騙罪。應當擴大單位犯罪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成立范圍[14]。非限制說則認為:只要自然人能夠實施的犯罪,單位就同樣能夠實施[15]。
(二)問題研討
筆者認為,只要公司有犯罪能力實施的犯罪并有能力承擔相應刑事責任的,都應當成立公司犯罪。因此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還應進一步擴大。這里特指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而非指單位犯罪其他主體,例如機關犯罪的成立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因為機關主體的特殊性質,應當先探討其是否能作為單位犯罪主體,在此問題尚無定論之前不宜探討是否擴大機關犯罪成立范圍的問題。
首先,從社會發(fā)展和刑事政策方面考察。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促使市場經濟繁榮發(fā)展,公司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主體。刑法在根據市場經濟發(fā)展做出調整的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公司犯罪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時新出現(xiàn)的各種犯罪行為。1997年《刑法》后通過的一部單行刑法和八個刑法修正案,共增加了41個罪名,增加的罪名幾乎都可以認定為法定犯,其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約占增加罪名的39%,而公司是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也具備實施上述大多數增加罪名的能力,因此我國刑法立法中公司犯罪成立范圍擴大的趨勢就不足為奇了。公司的活動和影響范圍不只停留在經濟領域,還體現(xiàn)在社會管理的諸多方面。現(xiàn)實生活中,公司實施各類犯罪的現(xiàn)象大量增加,司法實踐對這種犯罪現(xiàn)象應對的需要促使了刑事政策上做出相應調整,進而反映在刑法立法上。
其次,理論上對公司過失犯罪和公司實施自然犯認識的發(fā)展。公司可以構成過失犯罪已經形成一種共識?!肮九c自然人不同,不可能在過失的主觀心態(tài)支配下為公司謀利”的認識已經被打破,并發(fā)展出監(jiān)督管理過失理論。從認為公司不可能具有故意、過失的主觀心態(tài)而對其按照嚴格責任進行處罰的嚴格責任階段,到通過代理責任與同等責任,將一定條件下公司中自然人的行為認定為公司行為的個人責任階段,再到20世紀70年代發(fā)展出的組織責任論,即在某些公司犯罪中,只要能夠證明公司的組織結構、經營方式中存在漏洞,并且這些漏洞和危害結果間存在因果關系,即可追究公司的刑事責任。公司犯罪罪過理論的發(fā)展,促進了公司犯罪成立范圍的擴大。
公司主要參與經濟活動,實施法定犯的可能性比自然犯大,但是否意味著它不能實施自然犯呢?我國刑法一直沒有對盜竊罪規(guī)定單位犯罪,但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為公司謀利,公司決策而由公司人員實施的對他人的財產進行秘密竊取的案例。根據2013年3月18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3條的規(guī)定,單位組織、指使盜竊,符合刑法分則中盜竊罪的規(guī)定以及本解釋有關規(guī)定的,以盜竊罪追究組織者、指使者、直接實施者的刑事責任。刑法分則并未規(guī)定盜竊罪的單位(公司)犯罪,因此,司法解釋就將上述情況中的盜竊行為作為自然人犯罪處理。實際上,這類盜竊案件符合理論上單位(公司)犯罪的主、客觀成立要件,即在單位(公司)意志的支配下為給公司謀利而由單位(公司)成員實施的盜竊行為。承認單位(公司)可以作為盜竊罪的主體,可以維護單位(公司)犯罪理論的邏輯統(tǒng)一,也能達到懲治和預防該類犯罪的效果,如果承認單位(公司)可以實施盜竊犯罪,則可以依照單位(公司)犯罪相關理論確定直接責任人員,省去了司法解釋特別限定處罰組織者、指使者和直接實施者的麻煩。
最后,確立合理的公司犯罪成立范圍,才能更好地治理公司犯罪。我們對于公司犯罪的認識與現(xiàn)實中公司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展關系密切,正是現(xiàn)實中處罰公司犯罪的迫切需要,使人們逐漸突破犯罪主體只能是自然人的傳統(tǒng)觀念,承認了公司的犯罪能力和責任能力,將其作為獨立于自然人的犯罪主體。在確立公司犯罪成立范圍的問題上,需要在
兼顧公司犯罪能力、責任能力和公司歸責根據等理論的基礎上展開討論。正如有學者所說,“決定公司犯罪范圍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就是刑事立法是否承認企業(yè)的犯罪能力與責任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在立法上也會否定公司犯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則在理論上,就有可能將公司犯罪擴大到所有刑事犯罪?!盵12]50筆者認為,公司具有實施某些自然犯的犯罪能力,也具有相應的責任能力。人為限制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不利于有效地預防和懲罰公司犯罪。根據公司犯罪能力和責任能力來對公司犯罪成立范圍進一步擴張也并不會違反刑法的謙抑性或者成為自然人犯罪減輕罪責的法律漏洞。不管從刑法對于公司犯罪的立法趨勢來看,還是從公司犯罪理論本身來考證,我國公司犯罪的成立范圍都應當進一步擴大,不應當將公司犯罪成立范圍僅僅限制在法定犯或者故意犯罪范圍內。
六、公司的過失犯罪
(一)觀點爭鳴
從世界范圍看,公司犯罪主觀要件理論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在20世紀初的嚴格責任階段,理論上認為公司與自然人不同,不能產生故意或者過失心理,因此公司的刑事責任被限定在嚴格責任犯罪的范圍內。20世紀后,以公司中自然人的責任為橋梁,發(fā)展出等同責任原則和代理責任原則,公司的刑事責任擴大到了故意和過失犯罪。公司作為犯罪主體的特殊性,使得學界一直存在公司是否可以實施過失犯罪之聚訟,具體有否定說和肯定說之爭。否定說的主要理由有兩點:其一,刑罰權在公司犯罪上應當更加注重謙抑性,否則可能限制經濟活動的發(fā)展,因此不應當處罰公司過失犯罪;其二,公司犯罪通常是為自身謀利,因而無法在過失的主觀心態(tài)下積極追求這種目的[13]85。肯定說則認為公司犯罪的罪過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為大多數學者所主張。例如,有學者認為,單位在業(yè)務活動中,其代表人、主管人員、直接責任人員和其他單位成員,違反法律對單位的規(guī)定或不履行單位應盡的義務,過失造成危害社會后果的,是單位的過失犯罪[10]525。還有學者認為,既然能將單位代表機關的故意歸于單位自身,那么,就沒有理由不將單位代表機關的過失歸于單位自身[16]。
(二)問題研討
公司主觀要件理論發(fā)展至今,人們認識到公司同樣可以實施過失犯罪。公司在生產經營中,可能因決策失誤或者因疏于管理和監(jiān)督,而使公司成員實施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筆者認為,應當承認公司犯罪的主觀罪過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
首先,“為公司謀利”并不能成為否定公司過失犯罪的理由。公司的重要特征是營利性,因此人們總結出現(xiàn)實中的公司犯罪通常是出于為公司謀利的目的,雖然這是公司犯罪的一個現(xiàn)象,但并非公司犯罪的本質特征,不能將“為公司謀利”作為犯罪目的而成為犯罪構成要件之一。過失犯罪不可能具有犯罪目的,但過失行為本身是可以有目的的,比如某公司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對污水處理設施不加維護,造成年久失修,排污效果下降而使達不到排污標準的污水進入水體,造成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
其次,從保護法益角度來看,公司過失犯罪可能對重大法益產生侵害,有必要用刑法進行規(guī)制。比如污染環(huán)境罪對環(huán)境可能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行為的影響時間之長、范圍之大非一般犯罪所能比擬?!肮痉e蓄了如今龐大的經濟力量,超出一介商人的地位,成為重要的社會實體,因而可以讓它承擔部分帶有公共性質的責任?!盵17]現(xiàn)代公司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出現(xiàn)了跨國公司這種超越國境、影響廣泛的經濟組織,公司不但是營利性的法人組織,更是一個調動和利用各種自然和社會資源的機構,它為規(guī)模龐大的消費者群體提供商品和服務,也正因為如此,公司與人們的生命、健康以及環(huán)境等重大法益息息相關,出于刑法對重大法益保護的需要,對污染環(huán)境等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生存、健康權利的犯罪規(guī)定公司過失犯罪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從刑罰目的的角度來看,現(xiàn)代公司作為一個經濟組織,發(fā)展出了精細的公司制度。這些制度多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降低經營活動中的風險。自然人作為公司成員在這種精細制度和分工中,處于公司經營或者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很小一部分,反而可能比自然人實施個體行為時更容易疏于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對公司過失犯罪進行處罰,有利于加強公司人員社會責任心和法治意識,也有利于公司改進內部管理制度,能起到較好的特殊預防和一般預防效果。特別是在社會轉型、市場經濟制度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更需要對公司經營活動進行規(guī)范。
最后,我國刑法典分則事實上已經規(guī)定了數種公司過失犯罪。例如《刑法》第334條采集、供應血液、制作、供應血液制品事故罪,第337條妨害動植物防疫、檢疫罪和第338條污染環(huán)境罪等。
公司過失犯罪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其一,公司業(yè)務過失,即公司決策、命令或指揮失誤,而導致其組成人員實施某種“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過失犯罪”的情形。例如,某公司領導決定在未辦理植物檢疫手續(xù)的情況下,將一批木材販賣,但不料木材中帶有病蟲,釀成了重大植物疫情,構成妨害動植物檢疫罪;其二,公司監(jiān)督管理過失,即因為公司監(jiān)督和管理的疏漏,導致其人員實施了某種“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情形。例如甲公司管理制度有漏洞,疏于對職工進行嚴格管理,導致該公司職工不遵守操作規(guī)范,將有害氣體未經排污措施處理就排入空氣中,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監(jiān)督管理過失責任是一種推定的過失責任,如果有證據證明公司履行了適當的監(jiān)督義務,可以免除其刑事責任。
七、公司犯罪的責任人員范圍
(一)觀點爭鳴
我國刑法對公司犯罪規(guī)定有兩種處罰方式:雙罰制為主,單罰制為輔。雙罰制即在對公司處以罰金的同時,還要對相關公司成員處以相應的刑罰。立法中對這些同公司一起承擔刑事責任的公司成員表述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簡稱“公司犯罪的責任人員”,對這些人員的范圍如何劃定,也是公司犯罪理論中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
1.有關“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范圍界定
有關“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的觀點很多,大部分觀點都兼顧了概念中“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兩個部分,即不但考慮到該自然人在公司中的職務和主管身份,還兼顧其與公司犯罪之間的密切關系。具體來說,大致有三種代表性觀點。觀點一為直接關系說。該說認為對單位犯罪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不但是單位中掌握實際的領導權的人員,而且是和單位犯罪有直接關系的人員[18]。觀點二為決策作用說。此種觀點認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指在公司犯罪中對公司犯罪起到主要決策作用的主管人員,如主要領導或者分管領導[19]。觀點三為組織、指揮、決策作用說。該說認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是指在公司犯罪中負有直接責任的公司負責人。如果他們在公司犯罪中起到組織、指揮、決策作用,并且其所實施的行為與公司犯罪的危害結果之間存在著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時,即為公司犯罪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20]。
2.關于“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范圍的界定
對此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強調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是“直接執(zhí)行”犯罪行為的人員,也就是根據公司犯罪的意圖,直接、具體實施犯罪計劃的人員。這類人員可能是公司領導、部門領導,也可以是一般工作人員[21]。第二種觀點強調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積極參與”的特征,即這類人員是為了實現(xiàn)公司的犯罪意圖而積極參與實施公司犯罪的單位內部一般工作人員[22]。第三種觀點以“重要作用”來限制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范圍,認為該類人員需是公司犯罪中的骨干分子和積極分子,對公司犯罪的實行和完成,起了突出的作用。對于雖然參與實施公司犯罪的實行,沒有起重要作用的自然人,不宜認定為公司犯罪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19]45。這三種觀點確定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范圍中,第一種觀點看似比較明確,但實際可能存在將其他責任人員范圍擴大化的嫌疑。因為,直接執(zhí)行公司意志實施犯罪可能是公司每一個成員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這樣不加限制地一律處罰不符合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而觀點二與觀點三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標準對其他直接責任人員進行限制,觀點二采用的標準是“積極參加”,實際上包含了心理因素,即要求公司人員是出于自愿并希望促進犯罪實施的心態(tài)進行,這顯然不包括公司人員迫于壓力和脅迫實施犯罪行為的情況;而觀點三采用的是“重要作用”,更傾向于公司人員在公司犯罪行為和危害結果中發(fā)揮的實際效果。
(二)問題研討
對公司犯罪責任人員范圍的界定,應當既符合責任原則又能達到刑罰目的。公司犯罪之所以處罰“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與“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就是既要處罰公司犯罪的“腦”,即犯罪行為的決策者;又要處罰公司犯罪的“手”,即犯罪行為的實施者。
“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概念的界定,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管人員”的界定,也就是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的身份特征。主管人員需要具有領導權,具備某種領導職務;另一方面是“直接負責”所要求的行為特征,也就是公司的責任人員需要與犯罪具有密切的關系。這種密切關系可以表現(xiàn)為:親自參與犯罪決意;雖然沒有參與決策但事后對犯罪行為進行認可;或者因為自己的監(jiān)督管理過失責任而間接引發(fā)了公司犯罪。
主管人員的概念不能只限定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比如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的決策、執(zhí)行和監(jiān)督機構共同行使相應的權力,因此這三個機關的負責人都應當屬于主管人員的范疇?!爸苯迂撠煛弊鳛樾袨樘卣?,意在限制“主管人員”的范圍,防止責任人員范圍過寬而不符合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犯罪是否在公司意志支配下實施,是區(qū)分公司犯罪與自然人犯罪的重要標準。現(xiàn)實中公司意志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一,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負責人員決定;其二,單位一般工作人員在職權范圍內為了單位利益決定實施單位犯罪,后經單位決策機關或者負責人認可;其三,因為公司管理制度瑕疵或者缺乏監(jiān)督管理,使得公司成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實施了過失犯罪行為。在第一種形式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就是那些參與決定、決策的領導人員。還有學者認為,“在公司領導集體參與決定某一單位犯罪的場合,不宜將每個參與決策者都列為‘負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只需追究領導集體中的主要負責人的刑事責任就夠了”[16]68。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就應當結合實際中決策的情況,通過認定犯罪起意者、對決策產生起到決定作用的董事會成員來確定責任人員。在第二種形式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就是事后認可、容忍犯罪行為的領導人員。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有權事后認可、容忍的主管人員可能是董事會成員,也有可能是總經理。在第三種形式中,責任人員可能涉及董事會成員、經理或者監(jiān)事會成員,因為董事會、經理對公司行為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我國《公司法》第53條規(guī)定,監(jiān)事會“檢查公司財務;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zhí)行公司職務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因此股份有限公司的監(jiān)事會成員也有可能在公司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中成為責任人員。
可能影響責任人員界定的因素,還包括公司構成個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因為公司犯罪的主觀罪過不同,所認定的責任人員范圍也有所區(qū)別。公司故意犯罪中犯罪決意一般由公司領導層共同商議達成,因此這些參與謀劃、決策的公司主要領導即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而在公司過失犯罪中,特別是監(jiān)督管理過失的情形下,犯罪可能是由于公司制度有重大瑕疵或者長時間疏于監(jiān)管經營活動而導致,這時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就可以認定為制定公司制度的人員或者負有監(jiān)督管理職責而疏于履行的那些人員。上述兩種情形所認定的責任人員范圍大部分情況是相同的,但也要注意根據不同的公司犯罪罪過形式對責任人員進行具體認定。
公司形式也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公司犯罪責任人員認定的因素。這里的公司形式特指公司制度不同而形成的分類,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公司分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形式。有限責任公司中又包括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一般有限責任公司。不同種類的公司其機構設置、人員職責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在認定責任人員時不能一概而論。隨著公司種類、形態(tài)向著多樣化方向發(fā)展,公司犯罪責任人員的認定就變得更加復雜。不同公司制度下“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具有不同特點,應當結合公司種類和公司制度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要注意公司規(guī)章規(guī)定和公司經營實際情況的差別,比如現(xiàn)實中可能出現(xiàn)實際執(zhí)行決策權的人員與公司規(guī)章規(guī)定的人員不符的情況。
對“其他直接負責人員”的認定基本可以參考“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身份特征和行為特征這兩個方面。“其他直接負責人員”作為與“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并列的公司犯罪責任人員的一種,應當具有與后者不同的特點,如果說后者處罰的是產生公司犯罪意圖的公司人員,那么“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就應當是犯罪行為的直接實施者:通常情況下是公司的一般職員,也不排除主管人員親自實施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犯罪意志的直接實施人員也可能是公司全體成員或者多數成員。例如在公司領導的授意下生產假冒偽劣商品,可能由整個生產線的工人相互配合、共同實施。這種情況當然不能處罰所有工人,而應當有選擇地處罰在直接實施犯罪行為中積極參加并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行為人。
八、一人公司的犯罪主體資格
(一)觀點爭鳴
“一人公司是指公司的股份或出資全部歸屬于單一股東的公司?!盵23]我國2005年10月27日修訂通過的《公司法》第58條第2款規(guī)定了一人公司的概念:“本法所稱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币蝗斯臼枪局贫榷鄻踊l(fā)展的產物,公司制度趨于靈活能夠充分激發(fā)市場活力,使市場資源利用最大化,對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發(fā)揮積極作用。一人公司還被認為是營業(yè)自由和私法自治精神的體現(xiàn),這種經營形式省略了股東會等煩瑣的公司治理機構,具有簡單高效、決策靈活的優(yōu)點,大大降低了公司的經營成本。然而,將一人公司規(guī)定為我國公司形式之一卻為公司犯罪理論帶來了難題。特別是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通常股東一人自任董事、經理而“三位一體”,所有者和經營者混同,缺少監(jiān)督,容易產生股東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混同的風險,從而威脅其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對法人制度本身也是一種不小的沖擊。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實施的犯罪行為應當認定為公司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針對這個問題存在諸多爭議,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其一,認為一人公司犯罪應當按照公司犯罪處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公司的一種形式,具備《公司法》規(guī)定的法人成立要件,能夠成為公司犯罪的主體[24]。其二,認為一人公司犯罪應當按照自然人犯罪處理。主要理由是一人公司中極易發(fā)生以公司名義實施自然人犯罪的情形。一人公司雖名義上是公司,但其公司利益與股東個人利益高度混同,兩者區(qū)分幾乎沒有可能性,也不符合公司犯罪構成要件中“公司意志”要件的要求[25]。其三,認為股東為一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應當認定為自然人犯罪;股東為一個法人的一人公司,應當認定為單位犯罪[26]。
(二)問題研討
一人公司帶給刑法公司犯罪理論的難題是: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公司在股東共同決議下實施了犯罪行為,則構成公司犯罪,而一人公司雖然符合公司犯罪的主體要件,又在“全部”股東的決議下實施了犯罪行為,但這個犯罪不能一律認定為公司犯罪,因為這里的“全部”股東可能只有一個自然人,是不符合公司犯罪成立要件中公司意志要件的。
我國刑法分則中對單位(公司)犯罪絕大多數采用“兩罰制”,并且絕大多數規(guī)定了單位(公司)成員與自然人犯罪相同的刑罰。然而,規(guī)定單位成員的主刑低于自然人之刑的情況同樣存在,如《刑法》第 153條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并且,司法解釋對自然人和單位(公司)觸犯某些罪名,還規(guī)定了不同的入罪標準。例如《刑法》第192條集資詐騙罪,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guī)定,個人集資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單位集資詐騙50萬元以上為“數額較大”。類似的罪名還有票據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等。正因為刑法對公司、自然人觸犯相同罪名,處罰實際有所不同,對自然人處罰相對更加嚴格,現(xiàn)實生活中容易出現(xiàn)假借公司名義實施自然人犯罪的情形,特別像一人公司這種自然人股東意志和公司意志高度混同的公司形式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情況,據此,明確犯罪行為是一人公司為主體還是其中的自然人為主體,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探討這一問題的前提是需要明確一人公司是否具備公司犯罪主體資格與一人公司犯罪是按照自然人犯罪還是公司犯罪處理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筆者認同一人公司具備公司犯罪的主體資格,因為我國《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其為合法的公司形式之一,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然而需要依據公司犯罪的成立要件對其犯罪行為進行判斷,特別是判斷該行為是在公司意志還是自然人個人意志下實施。
一人公司制度是對傳統(tǒng)公司理論的突破,是為了促進靈活、多元的市場主體的發(fā)展,追求更大程度的經營、投資自由而做出的一種改變。但畢竟商法理論與刑法理論有所區(qū)別,刑法中是否可以將單一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的犯罪認定為公司犯罪,這個問題對公司犯罪理論提出了挑戰(zhàn)。從公司法理論看一人公司的治理結構,特別是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完全改變了股東多元化的狀況。單一股東使傳統(tǒng)公司關于內部組織機構的規(guī)定難以真正有效地實施。股東會的召集程序、各項議事的資本多數決定規(guī)則,都將因一人股東而失去其實際意義,公司意志不再是多數人的共同意志,而是股東一人的意志[23]86。從公司意志的形成過程來看,法律之所以將復數股東的意志擬制成單一股東意志,并承認公司意志獨立于復數股東的個人是因為多數股東通過討論,在多數表決的基礎上形成的公司意志,而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顯然不具備這種將股東個人意志升華為公司意志的有效途徑。《公司法》第62條規(guī)定,單一股東作出決議后,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并由股東簽字后置備于公司。雖然一人公司的股東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做出決定,需要將決定以書面形式備置于公司,在公司法理論中可以認為是將個人的意志擬制為公司的意志,但從刑法角度分析,這種程序是無法將一個自然人股東的意志有效區(qū)別于公司意志的,它本質上仍舊是個體自然人的意志。公司犯罪區(qū)別于自然人犯罪的本質特征是:公司犯罪是“公司的意志”支配下的犯罪行為,這也是公司能夠作為獨立犯罪主體被歸責的重要理由。公司意志形成途徑可以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者由單位負責人員決定,然而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中,這個自然人股東既是決策者,也可能是具體執(zhí)行者,并且缺乏普通公司中那樣的內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因此公司意志和個人意志之間很難區(qū)別開來。正如有學者所說,單一股東對公司所擁有的絕對控制權,一人公司的單位犯罪行為實質上是單一股東犯罪意志支配下的股東個人行為[26]73。
另外,在大多數公司故意犯罪中,具有為公司謀利的目的。而在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中,公司財產和股東個人財產混同的可能性很大,無法從刑法角度有效判斷某一犯罪行為到底是為公司謀利還是為股東個人謀利。法人制度的優(yōu)越性在于公司財產和股東財產的徹底分離。市場經濟行為充滿風險,這一制度一方面可以為投資行為降低風險,在投資者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中設立一道“防護墻”,以防止因為投資風險而被吞噬所有的個人財產,另一方面也防止股東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的混同不分。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同為一人,投資者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之間構筑的“防護墻”變得十分脆弱,幾乎不被監(jiān)督的自然人股東,濫用法人人格的可能性更大,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即使從公司法的角度,區(qū)分公司財產和個人財產是可能的,但從刑法角度,判斷一人公司的犯罪行為是為公司謀利還是為股東個人謀利這種主觀內容,卻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甚至一些承認一人公司犯罪主體資格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一人公司的人格因其股東的單一性而具有不穩(wěn)定性。雖然股東的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可以通過嚴格的會計制度在法律上做出清晰界定,但股東的個人意思與法人的意思難免會發(fā)生模糊的現(xiàn)象?!盵27] 將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所實施的犯罪行為作為自然人犯罪處理,更能夠提高一人公司股東的規(guī)范意志,提醒他們在享受一人公司制度便利的同時,能夠加強自我監(jiān)督,防止濫用股東權利和利用公司做偽裝實施犯罪行為。
據此,筆者認為,一人公司可以分為單個自然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和單個法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前者雖然具備公司犯罪的主體資格,但以單個自然人股東單獨決定下的公司犯罪是不可能符合“公司意志”要件的,因此大多應當作為該股東的犯罪行為進行處理。而單個法人股東的一人公司,則應該區(qū)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該法人股東仍為一人公司的情況,對其犯罪行為的處理方式同上,即由一人公司中的自然人股東承擔刑事責任;另一種是該法人具有兩人以上股東,并且具備公司意志要件的情形下,可以按照公司犯罪處理。
九、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刑法理論中已經建立起了基本的公司犯罪制度,但理論和司法實務中尚存許多爭議問題有待進一步研討。對公司犯罪理論的完善,不但是對刑法犯罪主體理論的發(fā)展,還因為該問題涉及刑事責任理論、罪過理論等刑法學基礎理論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公司這一重要市場經濟主體的刑法規(guī)制,能夠規(guī)范公司經營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保護公司經濟活動中涉及的各種法益,最終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公司犯罪問題經常在其上位概念,即“單位犯罪”下進行探討,這是我國公司犯罪問題特殊性的體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犯罪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公司制度緊密相關,需要在充分融會刑法和公司法相關理論的前提下深入研究。研究公司犯罪問題,還需要在有效懲治、預防公司犯罪與不束縛公司正當的經濟行為之間不斷尋求平衡點。
參考文獻:
[1]鄭璨亨.韓國公司法[M].崔文玉,譯.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11.
[2]林嘉.外國民商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70.
[3]黎宏.單位犯罪刑事責任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23.
[4]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04.
[5]陳興良.單位犯罪——以規(guī)范為視角的分析[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15.
[6]何秉松.單位(法人)犯罪的概念及其理論根據——兼評刑事連帶責任論[J].法學研究,1998,(2):96.
[7]王良順.論單位犯罪成立與成立條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8,(3):44.
[8]卜維義.法人犯罪及其雙層機制與兩罰制[J].經濟與法,1991,(6):11-12.
[9]向朝陽,周長軍.法人犯罪案件中責任人員的罪責依據新論[G]//高銘暄.刑法學研究精品集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78.
[10]何秉松.法人犯罪與刑事責任[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485-486.
[10]常明勝,曲新久.法人犯罪與刑事責任的實際考察和理論論證——評《法人犯罪與刑事責任》一書[J].中國法學,1992,(4):110-112.
[11]黎宏.論單位的刑事責任[J].法律科學,2001,(4):70.
[11]龔大春.論單位的刑事責任能力——兼及單位作為一般主體的提倡[J].三江高教,2013,(3):48-53.
[12]周振杰.比較法視野中的單位犯罪[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49-50.
[13]馮軍.新刑法中的單位犯罪[G]//高銘暄,趙秉志.中日經濟犯罪比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8-109.
[14]王良順.單位犯罪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257.
[15]黎宏.單位犯罪刑事責任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70.
[16]黎宏.論單位犯罪的主觀要件[J].法商研究,2001,(4):45.
[17]李哲松.韓國公司法[M].吳日煥,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49.
[18]黎宏.論單位犯罪中“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J].法律評論,2000,(4):63.
[19]沙君俊.單位犯罪的定罪與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128-129.
[20]田宏杰.單位犯罪適用中疑難問題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19.
[21]馬長生.論新刑法對單位犯罪的規(guī)定[J].政法論壇,1997,(6):32
[22]陳煒,孫昌軍.試論單位犯罪中責任人的認定與處罰[J].法學評論,2000,(1):73.
[23]王天鴻.一人公司制度比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
[24]于夢.一人公司制度比較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8,(10):252-276.
[25]毛玲玲.新公司法背景下一人公司的刑法地位探析[J].法學,2006,(7):68.
[26]魏東,章谷雅.法人犯罪的犯罪構成與刑罰配置之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2):29.
[27]劉偉.一人公司單位犯罪主體資格的否認[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7,(5):69.
[28]呂穎潔.新《公司法》的一人公司制度與單位犯罪[J].江淮論壇,2007,(4):84-88.
Abstract:Corporation crime is an important and common type of the unit crime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corporation crime should include the corporation subject, the corporation will and the corporation action. And the concept should include intentional crime and negligent crime. Whether a corporations action can be judged as a crime depends o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in criminal law of China and the specific details about different charges. The theory basis of the corporations culpability should regard corporation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bject. In addition, different company systems and the expected aim of penalty for company crime are also the essential element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corporation can commit both intentional crimes and negligent crimes. And the latter include the vocational negligence and the supervision management negligence. What kind of natural person should be held liable for the corporations crime actions? That depends on the natural persons status trait and action trait. The intentional crime and negligence crime, corporations of different forms also have different natural persons to tak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ccording to Chinese Company Law, oneman corporation is a kind of new corporation form. If the oneman corporation which has only one natural stockholder commits a crime, the stockholder should tak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stead of the corporation because the oneman corporation has no corporation will. The oneman corporations crime act is the natural stockholders crime act actually.
Key Words: corporation crime; unit crim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rporatio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ion negligence crime; oneman company
本文責任編輯:周玉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