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需求;溝通;家庭教育
初中階段是孩子個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他們告別童年,開始一個全新的成長和變化的時期。在這期間,他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在迅速發(fā)育并逐漸成熟,與此同時,心理的各方面也在發(fā)展,但相對于生理發(fā)育的速度來說則相對緩慢。這樣,身心發(fā)展暫時處于一種不平衡、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此孩子常常出現(xiàn)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關鍵時期,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從孩子進入初中開始,家長們最大的感慨是 “我家孩子變了!”是的,他們逐漸長高,變得有力氣,開始變聲,男孩變得日益威猛,女孩則婷婷玉立。家長們還會發(fā)現(xiàn),孩子小時候崇拜自己的眼神沒有了,他們時常和家長頂嘴,也不再像小學時把學校的趣事講給家人聽,回到家更喜歡一個人待著;他們總是一有空就想向外跑,喜歡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喜歡照鏡子,等等,這些行為被家長叫做“叛逆”。家長們常會因為孩子的頂嘴而憤怒,會因為孩子想獨處而開始偷看孩子的日記,想通過壓制來管教孩子,家庭矛盾開始增加,一些孩子與家長的溝通方式開始演變成了爭吵或沉默。
初中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早期和中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傾向、價值觀和朋友圈,他們內心深處最大的渴望是想要獨立,想要和父母平等地相處。而這個時期的父母,常留戀孩子童年時期的各種表現(xiàn),內心深處認為孩子還小,無法獨自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階段親子之間的沖突概括起來就是,孩子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和不好的人交朋友,于是翻看他的手機和日記,或者向孩子的老師、同學打聽他在學校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家長覺得自己是在關心孩子、愛孩子??珊⒆硬皇沁@么想的,他會覺得家長侵犯了他的隱私,向其他人打聽他的情況是不信任他。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勢必會加速親子關系的惡化,使孩子越來越叛逆。
青春期,是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高峰,孩子會把“你”和“我”分得很清楚。他們急切地想要成長,想要獨立,這是他們內心最大的需求。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開始關注家庭之外的世界,他們需要與除家人以外的人建立關系,因此,在這個階段,朋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不能總覺得孩子還小,把孩子圈在“家”里面,圈在家長的視線范圍內,家長不能用自己的愛“捆綁”孩子。我見過一些家長,到了這個階段還習慣為孩子決定一些小事,比如每天穿什么衣服,如何搭配等。
二、家長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在這個階段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有效的,將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我認為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明晰自己的職責
在這個階段,家長的職責不是要去過度控制孩子,而是要幫助孩子“練習獨立”。這是因為孩子在摸索著成長、摸索著獨立的過程中肯定會犯錯誤,不會一次性順利地完成,他們迫切需要家長的引導。
2.理性調整自己的期望
做家長的有誰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些期望一方面可能來源于家長未曾實現(xiàn)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家長想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那么家長的這些期望是否合理呢?在這里有四個問題需要家長客觀冷靜地思考:(1)我的孩子對我期望的這件事感興趣嗎?(2)我的孩子有能力完成這個期望嗎?(3)我的孩子對完成這個期望有信心嗎?(4)這個期望是孩子對自己的期望嗎?如果家長的答案至少有兩個是肯定的,那么這個期望還是可行的。如果以上四個問題的答案沒有一個是肯定的,那么家長的這個期望是不現(xiàn)實的,家長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改變,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3.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
很多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將責任推卸到外界環(huán)境和其他人身上,而不思考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如月考某一科沒考好,他會說:“我們班都沒考好。”言下之意是班主任管理得不好,或者這一科的老師教得不好。如果家長任由孩子的這種思維發(fā)展成型,對孩子的發(fā)展和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家長需要讓孩子認識到如果外在環(huán)境改變不了,那么只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huán)境,鼓勵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多從自身找原因。幫助他們分析哪些因素導致了現(xiàn)在的行為結果,哪些自己是可以克服的,哪些是需要父母幫助克服的,哪些是自己需要改正的,需要多長時間改正。家長應幫助孩子制定詳細的計劃,協(xié)助其完成。
4.用積極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很多孩子可能是在批評聲中長大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某件事情做好。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家長應鼓勵孩子發(fā)揚優(yōu)點,將優(yōu)點最大化也就彌補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如果孩子膽子小,換個角度想,膽子小的孩子大多做事情非常認真謹慎,所以,應把“我家孩子膽子小”這樣的評價換做“我家孩子做事情比較謹慎”,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做事情謹慎的態(tài)度。
5.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大,可能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相互之間發(fā)生矛盾,男孩在發(fā)生矛盾之后又容易動手打架,甚至是打群架。因此,我們在批評懲罰孩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怎樣看待、處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告訴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沖動的時候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
6.用幽默化解矛盾
有時候當家長和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的時候,可以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去解決,效果會更好。
有一次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和我們談起來他上初中的兒子,他說有一段日子,他的兒子特別叛逆,放學回家就找各種機會和自己的母親發(fā)脾氣,經常摔門拍桌子,夫人很生氣但是也拿兒子沒辦法,罵不過更打不過。
有一天晚上,他把兒子的書房門敲開,對兒子說:“兒子,你現(xiàn)在也長大了,我今天有些話想和你說,不是以父親和兒子的身份談話,而是兩個男人之間的談話,我希望你不要告訴你的母親,可以嗎?”兒子聽完說“可以”。我的老師接著說:“你看你也長大了,將來有一天你也會有自己喜歡的姑娘,我想你一定不想讓你喜歡的女孩受委屈、天天掉眼淚,對嗎?”兒子想了想,然后點了點頭。我的老師又說:“郎×(他兒子的名字),我現(xiàn)在拜托你一件事,請你不要再欺負我的女人,把她氣哭,好嗎?”兒子聽完就愣住了,過了幾秒,兒子說:“我盡量?!睆哪且院螅瑑鹤訚u漸地就不亂發(fā)脾氣了。因此,親子之間換個輕松點的溝通方式也許會有好的效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一定總要上綱上線。
生命是個充滿離別的過程,孩子終究要長大離開父母和家庭,他們將會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活。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要做他們背后的推動力,幫助他們逐漸學會獨立,能夠面對困難,迎接風雨。
(作者單位:寧夏育才中學,銀川,750021)
編輯 / 李益倩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