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與美有著不解之緣,特別是散文確系“文質兼美,形神俱佳”,為我們喚起學生的審美情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詩人艾青說過:“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雕塑。”同樣一堂成功的散文課也會像春天蒙蒙細雨,點點滴滴,澆灑學生心田,潤物無聲。
一、誘發(fā)情感,撥動學生審美心弦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凡是感人的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流傳不衰,不僅因其語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滲透著作者熾熱的情感,是作者用筆醮著心血、醮著歡樂或心酸的淚水寫成的。它們似高山飛瀑撞擊著我們的心靈,似清甜甘泉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是由這類文章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我們現代教育的迫切要求。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審美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我們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造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緒氣氛,架起一座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如《老王》中的文眼“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學生可能不易理解。我們可引領學生扣開歷史的大門,走進作者的心扉,認真體驗一下作者寫本文時的情感:同是不幸者,作者完全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抖落自家血淚斑斑的記憶,展示傷痕累累的不幸??墒敲鎸﹂T口“直僵僵”的老王,不幸往事背后是底層更深的不幸。自身的苦難與老王的苦難促成了“我”精神的升華——面對一個不幸的人我們都應該愧怍。作家楊絳的道德良知,讓我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她深深的愧怍。在一個人最需要“親人關懷”的時候,在一個人把自己當成親人的時候,自己卻仍然身不由己地站在主顧的位置上,有憐憫而無心靈的關懷,卻總是把關系定格在誠實的交易、禮節(jié)的關心上。通過這種情感的遷移,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楊絳對老王的敬重,對真善美的向往,對歷史的反思,對自己的解剖,對美好人性的希冀。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庇袝r激情式導入語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如《背影》一課,敘寫樸實平凡,很難讓很多缺乏感恩之心的當代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摯厚的父子深情。但請聽這樣的激情導入:有這樣一位父親,自己的母親剛剛離世,禍不單行,又失業(yè)在家,家中光景慘淡至極。窮愁潦倒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辛苦堅持送別遠行上學的兒子。他想的不是自己,對兒子卻是千叮嚀,萬囑咐,表現出那深深的舐犢之情。這就是這篇課文所要表現的偉大的父親,他那蹣跚的背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學生置身于教師創(chuàng)設的這種特定情境中,就可能帶著一種對“美”的憧憬和急于領略美景的期待,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式的導入,可以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的“催化劑”,使學生產生審美需求,主動去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
二、引入意境,激起情感共鳴
泰戈爾說:“詩像一條小河,被兩岸夾住,流得曲折,流得美;而散文就像漲大水時的沼澤地,不見邊沿,一片散漫。”唯其如此,古今中外眾多散文家總結出一條永不凋敝的規(guī)律:用意境將散文之“散”與“不散”統(tǒng)一起來,使之形散神聚。意境即作者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使讀者如臨其境,產生與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靈的共鳴。單純的景物描寫談不上意境,意境是外在景物與作者心境的喜怒哀樂的高度統(tǒng)一,是飽含作者感情的藝術畫面。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領會意境,讓意境感染其情思,啟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鳴,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發(fā)現美、認識美、欣賞美的重要手段。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感情含蓄委婉,乍一看很難觸摸作者敏感獨特的心靈。初讀文章,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一幅幅生機勃發(fā),輝煌燦爛的畫面:那開花的紫藤蘿,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來,不見其發(fā)端,它泛著銀光,響著歡笑,吐著芬芳,濺著小花。那挨挨擠擠的繁盛,讓人感覺到它們的熱鬧非凡。但細細品味,在淡淡的花香夢幻籠罩的同時,作者又透露出一種淡淡的抑郁之情。散文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原來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再加上弟弟身患絕癥,作者異常悲痛。原來這一切是作者的心境決定的,但是花的由盛到衰又使她轉悲為喜。作者覺得紫藤蘿瀑布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時一直壓在我心頭上的焦慮和悲痛,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這是環(huán)境和心境的統(tǒng)一,景和情的統(tǒng)一,只有走進作者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才能真正欣賞到散文的美。
三、揣摩構思,引導欣賞結構美
散文也是一種最講究構思,最注重結構的藝術。忽視結構是難以想象的,正如一首交響樂如果不講節(jié)奏,只不過是一組雜亂的音符。因此形散神聚,是散文結構美的集中表現。教師要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在的經緯,領悟文章的主旨。
我們指導學生體驗散文的結構美,一定要抓住文眼,文眼是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稘系亩臁分械摹皽厍纭倍志褪俏恼碌奈难郏何恼麻_頭通過對比總寫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接著從陽光下的濟南,薄雪覆蓋下的小山,以及濟南的水三個方面具體展開,最后收束全文,處處都在突出濟南冬天的溫晴特點。我們只有抓住這條貫穿全文的主線才能體味作者對濟南的喜愛、欣賞和贊美之情。文眼是我們審美的線索,再如《背影》中父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斷的出現,在我們眼中也漸漸清晰,我們就更容易體會一個父親對兒子那份至真至誠的愛。
“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多數作品都以其巧妙的構思給人以美。如《棗核》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感人至深,精巧的結構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這不僅是幾顆深情的棗核,也是構思別致的棗核。從友人索要棗核的蹊蹺,到鄭重托著棗核的疑惑,讀者關心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厚。但作者不急于解開,而是反復暗示,最后用平實、真切的語言記述了在后花園的所見、所聞,了解到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友人思戀故土的情感。作者以棗核這個細小事物承載了深邃感人的主題:國人在美國現代社會生活的心態(tài)以及無法割舍的民族情。一枚棗核,舉重若輕,用它設置懸念,推進懸念,揭開懸念。正因如此,結構才如此曲折有致、引人入勝,意境才這樣悠遠動人。endprint
四、品味語言,開拓審美聯想力
散文語言優(yōu)美,用“余音裊裊的洞簫”“明凈無塵的水晶”“色彩鮮明的瑪瑙”來比擬真的不為過。我們要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開拓其審美聯想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品析文中極富藝術表現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感悟深層意蘊所包含的藝術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第一,緊扣有關詞語著力講述這些詞語的“美涵”以啟發(fā)學生正確認識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桃花源記》一文中,可將“美”作為一條線索連接全文。在講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時就緊扣“鮮美”“繽紛”等詞,啟發(fā)學生聯想到陽光明媚,百花競放的美麗景色。如緊扣“豁然開朗,土地平曠,雞犬相聞”和“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就啟發(fā)學生想象桃花源的自然條件多么美,人們的心靈多么美,生活過得多美好,再現桃花源的美好世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
第二,品味語言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應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比如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描寫菜畦、石井欄、皂夾樹、桑椹,分別用碧綠、光滑、高大、紫紅四個詞修飾,質樸自然,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子的視野和知識水平。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彈琴”,同為動作,黃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輕捷而用“竄”,十分生動地寫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獨特的感受。
第三,品嘗語言美,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感,還要從情韻上去推敲。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fā)現出美來。散文的語言樸素而優(yōu)美,自然而新奇,任何一個詞即使被人用俗了,一經放到恰當的地方,立即便會放出光彩、音響和芳香來,一下便能觸動人們的心弦,讓人久久難忘?!稘系亩臁酚羞@么一句話,“古老的濟南,城里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臥”字是個司空見慣的字,在平時大家可能不會去留意它。但用在這里就具有任何詞難以產生的效果。正好與文章的寓意,抒情的核心和諧一致,故陡然間便產生了神奇的力量。
可見在散文語言中,本身并不存在黃金與砂石之分,只要能傳神地寫人寫物,能撥動人們的心弦,能創(chuàng)造出動人的意境,就能點石成金。
五、配樂朗讀,提升審美情操
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漢語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語言,雖然文字本身沒有包含音符,但一經文學大師的巧妙組合就會跳出美的節(jié)奏。因此教讀一些經典散文作品,可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再現作品的神韻美,聲感美。如《阿長與山海經》結尾寫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你在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句話只有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言”的情態(tài)下,才能撥動學生的心靈琴弦,產生與作者同愛、同憂的共鳴,真正理解那種在永恒的感激和懷念的基礎上的衷心的祝福。
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以廣闊的情感空間和想象空間,為人們的審美想象提供了一個自由馳騁的大天地。配樂朗讀,把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溝通起來,讓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撥動青年學生的心弦,調動他們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使文中所描所寫,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在愉快的學習中提升審美情操。如朱自清的《春》,可先剪輯那些春水潺潺,鶯歌鳥鳴,縈繞著悠揚笛聲的音樂作為披文入情的觸發(fā)點。要求學生用心去聽,把握音樂旋律的感情基調,先從聽覺上進入春天。接著我們可選一段優(yōu)美的鋼琴曲作為課文朗讀背景,要求學生主動起來進行配樂朗誦表演,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體驗春的生機勃勃,那百花競放的熱烈,那春風拂面的溫馨,那細雨菲菲的清涼……讓音樂與文學語言相結合,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操。
總之,教師應找準散文切入點,借助各種媒體作為審美情感的觸發(fā)點,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
(王其明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南霞中學 365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