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美
摘 要:文化是歷史的主線,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基本任務。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的根本途徑。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高考的重點考區(qū),更是教學中的難點。所以,在講授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必須按照文化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正確厘清八對基本關系。
關鍵詞:文化 創(chuàng)新 歷史 關系
第一,在文化的延續(xù)上,要厘清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未來的關系。歷史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的主體性精神家園,是文化自覺的根本,這種文化自覺都是當代性的,對歷史文化傳統的當代意義的認識,是從它的未來意義上把握的,因此,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與時俱進,才是傳統的發(fā)展方向。而且還要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第二,在文化的層次上,要厘清應用性與基礎性的關系。應用性精神文化一方面體現在社會日常生活實踐方面,人們喜聞樂見,大眾性特點突出,另一方面體現在社會經濟生活實踐層面,利益價值多元化,市場化特點突出?;A性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哲學社會科學學本學理層面,底蘊深厚,普遍性特點突出。文化需要世俗化,文化也需要學理化。世俗中有學理,學理引導世俗。
第三,在文化的內容上,要厘清科學與人文的關系??茖W旨在求真,人文旨在求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文化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是獨美與共美的和諧。它們在實踐中的要求應該是開展對話,擴大兼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第四,在文化的旨趣上,要厘清高雅與通俗的關系。雅與俗是客觀現象,雅俗共賞是文化多元性的生態(tài)要求,提倡高雅,尊重通俗,反對庸俗,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要求。
第五,在文化的格局上,要厘清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文化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文化創(chuàng)新是在綜合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凡富有生命力的,朝氣蓬勃的民族文化都有貫通古今,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視野,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兼收并蓄,辯證分析,為我所聞,努力構建具有世界眼光,時代內涵,中國特色,民族情懷的文化發(fā)展格局。
第六,在文化的發(fā)展上要厘清“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耙M來”主要考驗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走出去”主要檢驗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只有平等交融與對話,才能實現人類文化的共同繁榮,才能實現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第七,在文化的發(fā)展上要厘清一元與多元,引領與包容的關系。文化的發(fā)展總是有主流方向的,確立什么樣的文化指導思想關系到我國文化事業(yè)的性質和方向,積極探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多樣性的思想文化潮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抵制落后,拒絕腐朽,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興衰成敗。
第八,在文化的管理上,要厘清文化管理與市場調節(jié),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一方面,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激發(fā)文化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內在活力。另一方面,既要注重公益性文化事業(yè),又要注重經營性文化事業(yè),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發(fā)展趨勢。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文化管理與市場調節(jié)相統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