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艷,宋一志,常麗榮,凌 薇,房東亮 (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解剖教研室, 北京 00069;首都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實驗教學中心)
解剖學是醫(yī)學的基石課程,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醫(yī)學生的培養(yǎng)質量。通過對一年級七年制臨床醫(yī)學生的問卷調查發(fā)現,長期的應試教育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極大地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與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目的圍繞于如何在考試中獲取好成績,而并未著眼于未來醫(yī)務工作的需求[1],從而限制了其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從根本解決此問題成為了承擔第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的解剖學教師所面臨的重大課題,針對此問題我們進行了初步探討并總結如下。
諸多臨床專業(yè)醫(yī)學生學習目的尚不明確,在面臨巨大學習壓力時普遍表現出困惑、抑郁、抵觸等情緒。作為第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承擔者的解剖學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的,解決“為什么學”的問題,以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使得學生自身不斷產生強烈的學習需求,形成執(zhí)著、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從而從根本上發(fā)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2]。
古往今來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對社會對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是對學習有著正確態(tài)度和堅強意志的自覺學習者,更是把思想品德和立志緊密地聯系起來,并且放在首要地位的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在少年時期就樹立了救國救民、“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他在一篇題為《尚志論》的作文中寫道:“志固尚己,而弊亦隨之生焉。彼志在金錢者,其終身恒樂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計鉆營不以為恥,此志卑之害也。故立志者,當計其大舍其細,則所成之事業(yè),當不至限于一隅,私于個人矣。”萬丈高樓平地起,全依賴地基的堅實。幫助醫(yī)學生牢固樹立遠大的學習志向,才能從根本上為其成長為合格的醫(yī)務工作者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解剖課堂上,在教授解剖學知識的同時,使學生樹立“為中華之富強而努力讀書”的學習志向、將個人的榮辱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且結合時事強化“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第一堂解剖緒論課時,教師通過對醫(yī)學巨匠的介紹,以科學家孜孜不倦、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不怕艱難的精神感染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決心[3];在了解了生命形成的解剖學基礎后,教師要教育學生,生命來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作為守衛(wèi)人類健康的醫(yī)務工作者,要不斷強化尊重生命的觀念;在第一堂解剖實習課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尊敬的大體老師,即遺體捐獻者無比高尚的奉獻精神,并帶領學生獻上最真誠的三鞠躬,從而隨堂進行生動的醫(yī)德教育。
解剖教師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只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的講授才會有感召力,學生才樂意與教師配合,并積極主動地學習[4]。學系黨支部組織了青年教師與學生共建的系列活動,通過游戲互動及分組座談等形式,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從生活學習到職業(yè)與人生規(guī)劃多角度耐心回答學生問題,共同探討醫(yī)患關系等社會話題,為其解惑。逐步引導學生將促進人類健康和服務社會作為自己人生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其富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和人格。
正如馬克思唯物辯證法中所說的“事物的發(fā)展由內因決定,并受外因影響”,在解剖教學中,老師的講授是外因,學生是主體是內因。教師往往專注于如何生動地講好課程,而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與主動思考并積極尋求答案的意識[5]??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由“想學”而“樂學”,才能從根本上確立其主體地位[6]。我們努力在理論課上與學生形成互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逐步形成了活躍的課堂學習氛圍;為了促進學生課下加強思考,發(fā)起了“每周一問”的活動,讓學生經過復習和商討以班級為單位每周提出一道有質量的問題給老師,老師通過對不同班級提問質量的比較,對相對弱的班級同學在課上提問,其表現作為該班全體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最終老師進行點評并給予參考答案,該活動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借此推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與團隊合作精神;留下課后思考題讓學生著重理解重要解剖結構在相關疾病中的臨床意義,學生課外討論熱烈,自發(fā)組織了“一站到底解剖知識競賽”系列活動,教師積極參與指導,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將解剖學知識中的重難點加以鞏固。通過一系列課堂啟發(fā)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教學舉措,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從而達到了主動學習與自發(fā)學習的良好效果。
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對醫(yī)學生至關重要,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乃至良好的演講能力與溝通交流能力等均不容忽視。只有擁有較全面的綜合能力,學生才能在醫(yī)務工作中避免僵化思維、從容面對診治中的復雜因素,這些能力應在教育中循序漸進地進行強化[7]。
在解剖課程初期,特邀我校國家級教學名師做了一次深入淺出、旁征博引的精彩講座——“如何學習解剖學”,從較高的視角強化了提高綜合能力的意義,并為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解剖學專有名詞多和知識點多的特點給學生確實帶來不少困難,授課中教師要注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而非單純的知識內容[8]。我們引導學生先宏觀后微觀、先整體后細節(jié)的學習思路,強調多實踐、多聯系、多思考,指導學生分層次學習、化整為零;解剖實習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寶貴機會,充分利用實習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篩選了運動系統(tǒng)及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部分內容交由學生講解,小老師們的講解條理清晰、團隊合作效果凸顯,時有學生舉手提問,氣氛活潑而熱烈,教師在旁輔助指導,學生學習熱情極為高漲;注重實習課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助,將實習課的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實踐動手,并要求其把所學知識及時與其他各組同學充分交流,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
總之,通過解剖教學中的不斷探討與實踐,我們努力以學生學習成長為中心,嘗試從根本上改變教師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從而實現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作用,以期培養(yǎng)出擁有遠大學習志向、具有較全面綜合能力的高水平醫(yī)學人才。
[1]滿春燕,孫娜,王運剛.醫(yī)學教學中的思維轉變與設計創(chuàng)新[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6,(5):385 -386.
[2]巴德年.成就醫(yī)學科學家:加強基礎與臨床結合[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5,(1):2.
[3]Rizzolo LJ,Stewart WB.Should we continue teaching anatomy by dissection when?[J].Anat Rec B New Anat,2006,(6):215 -218.
[4]常麗榮,武艷,宋一志,等.在神經解剖學教學中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的實踐初探[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1,(1):43 -45.
[5]劉麗,高艷,景鵬,等.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效果[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2,(1):69 -70.
[6]沃雁,劉文超,丁文龍.解剖學教學實踐與啟示[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3,15(12):1048 -1050.
[7]呂翠平,江小華,田艷霞,等.基礎醫(yī)學形態(tài)學整合課程教學設計[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4,16(2):79 -81.
[8]李自成,汪萍,盛德喬,等.基于醫(yī)生的調查研究對于生物化學教學的啟示[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4,16(3):166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