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峰
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秾る[者不遇》《登鸛鵲樓》《夜宿山寺》等8篇古詩被刪去。相比舊版,今年課本變薄了很多。但記者也發(fā)現(xiàn),不少家長、老師甚至教研員都認為,此次被刪除的8篇古文誦讀并不難,讀來朗朗上口很受學生歡迎,也會不占用太多課時。(8月26日《新聞晨報》)
其實,上海此次一年級語文新課本的修訂幅度很大,7個單元45篇課文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刪去古詩只是其中的改變之一,為何卻引發(fā)了廣泛的關(guān)注,甚至大多數(shù)媒體和網(wǎng)站都將其拎出來作為吸引眼球的大標題?我估計有兩個原因:一是此次刪古詩不是刪一首兩首,而是全部刪除,有“拒絕古詩”的意味,難免讓人懷疑是否有點“矯枉過正”;二是正如一些人所言,此次被刪除的古詩并不晦澀,不少孩子在上學前其實早已背得滾瓜爛熟了。每個人的童年記憶里,或許都有那么幾句朗朗上口的古詩。
實際上,課本“刪古詩”并不值得大驚小怪。首先,這是為學生減負、為教師減壓的舉措,符合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讓他們接觸古詩,確實有點早。而古詩中所蘊含的意境,也是他們這個年齡很難領(lǐng)會的。更適合他們的,應該是兒歌和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另外,古詩的誦讀對部分孩子而言不難,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孩子會感到吃力。課本應該盡量適應大多數(shù)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以部分“聰明”孩子為標準來“一刀切”。
更重要的是,一年級語文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并不意味著小學教育對古詩說“不”,而是將這些教學任務“上移”到了其他年級,以更加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教學規(guī)律。同時,對那些接受能力強、對古詩有興趣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可以“開小灶”,將其作為孩子的拓展閱讀。當然,這完全要以孩子的興趣和精力為依據(jù),不能因此變相增加孩子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