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敏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腫瘤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9)
乳腺癌是女性中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通常采取根治性手術來進行治療。由于手術時的切除范圍較大,術后如果不能進行妥善的功能鍛煉,會導致患者的上肢出現功能障礙,影響其治療以后的生活質量[1]。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針對我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9例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護理指導,具體方法如下。
本組49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為27~65歲,平均年齡為41.8歲;27例左乳腺癌患者,22例右乳腺癌患者;46例患者行改良根治術,3例患者行保乳根治術。手術后均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患肢功能恢復鍛煉。
1.2.1 功能鍛煉的護理指導
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手術后的實際情況,協(xié)助進行階段性的功能鍛煉,有效幫助患者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回流,緩解患者的肢體腫脹,使其盡早康復。在術后24 h內,可進行手指和腕部活動,例如握拳、伸指及曲腕活動等,活動4~6下/次,4~5次/d即可[2]。
1.2.2 手術后1~3天
患者應鍛煉上肢肌肉收縮功能,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幫助患者來進行伸臂和屈肘鍛煉,鍛煉范圍逐漸擴展到肩關節(jié),肩關節(jié)可以前屈及后伸運動,活動要緩慢,不可過于激烈,活動3~4下/次,3次/d。
1.2.3 手術后4~7天
患者可以進行緩慢坐起,護理人員要鼓勵其逐漸使用患側手臂刷牙、洗臉,并用患側手臂對同側耳部及對側肩膀進行接觸活動[3]。
1.2.4 手術1~3周
1周后可做肩關節(jié)運動,以肩關節(jié)為中心,進行前后擺臂活動。10天后,安排患者雙腿自然分開,站立于墻前,肘微曲,將手掌至于墻上,保持與肩部水平,進行手指爬墻的運動,直至手掌過頭,手臂伸直,進行反復鍛煉。第3周開始做手臂后伸運動和擴胸運動。
1.2.5 功能鍛煉時注意事項
所有鍛煉與運動都要循序漸進,不可過于激烈,醫(yī)護人員要依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酌情指導,避免發(fā)生意外事故[4]。
1.3.1 功能康復指導
在改良根治術以后,患者的胸部皮膚、肌肉與筋膜已切除,另加傷口的疼痛,導致患者的肩部活動受影響,如鍛煉不及時或鍛煉不當都可能導致肌肉萎縮或肌腱攣縮,會出現手術后患肢殘疾。因而,醫(yī)護人員要堅持鼓勵及協(xié)助患者,進行及時鍛煉,盡早恢復肌肉的正常功能與生活的自理能力[5]。
1.3.2 心理康復指導
多數患者在手術之前難以接受癌癥的威脅和手術之后乳房的缺陷,此時,患者的心理護理必不可少。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隨時關注患者的內心思想,鼓勵患者及家屬要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治療。尤其是年輕患者,情緒波動會比較大,護理人員在溝通過程中要多為患者講解切除乳房后不會影響正常生活質量,而且乳房今后還有重建的可能。安排患者多與積極樂觀的病友溝通,共同幫助患者度過一個心理調整階段。部分患者考慮到化療前后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會中途放棄治療,護理人員要為患者及家屬耐心、詳細講解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的必要性,使患者堅持治療。術后鼓勵患者多閱讀、多看電視或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得以轉移患者注意力,休息時候要多聽些輕音樂,使之全身心放松,來緩解心理壓力,增加患者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
通過對我院49例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以上方法的功能鍛煉指導及精心的護理工作,有46例患者的患肢功能得到完全恢復或接近完全恢復,3例患者患肢功能未能得到較好恢復,乳腺癌患者術后的患肢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達到93.88%。49例患者中,47例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工作十分滿意,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95.92%。
在乳腺癌手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是患者整個康復過程的重中之重,它將關系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要給予正確的功能鍛煉指導及心理護理,加之患者自身的堅持,可以有效緩解患者患肢腫脹,還可避免恢復后瘢痕痙攣的出現。同時患者要做到合理飲食、加強鍛煉、勞逸結合,并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心態(tài),有利于乳腺癌的術后康復,從而提高患者今后的整體生活質量。
[1]王學思.乳腺癌的心理護理及術后的功能鍛煉[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9):209-210.
[2]楊 惠.階段性患肢功能鍛煉指導單在乳腺癌術后患者中的應用[A].全國腫瘤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集[C].2009,486-488.
[3]廉 影,王 琪.淺談乳腺癌術后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06(25):190.
[4]王 琦.護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肢體功能鍛煉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19):221-222.
[5]梁 誼,郭銀笑,覃春榮,等.乳腺癌術后患肢功能鍛煉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與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5):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