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雁
(合肥市廬江縣城南小學,安徽 廬江 231500)
良好的班級管理和班主任的指導思想息息相關,它直接決定著班級管理的水平,影響著班容、班風、班貌,決定著學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塑造。小小班級,其實是個大舞臺,是個小型的社會。學生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別性和復雜性。因而,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應具有高超的管理智慧和高深的理論素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用之不竭的聰明才智,尤其是“諸子百家”的思想,對于我們管理班級,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不妨借助之。儒家思想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一直是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其主要作用一在于治國,二在于禮治。拋棄儒家思想一些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糟粕,對于其精華,我們完全可以用于班級管理中來。
德治是儒家的主要治國主張,它要求統(tǒng)治者以仁義、道德、王道等道德力量來管理國家,來延伸和發(fā)掘人內(nèi)心的道德良知,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儒家關注道德的力量,強調(diào)道德在調(diào)整社會關系起著主要作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在依靠政令和刑法強制推行意志與依靠道德和禮教推行意志之間,后者明顯具有根本之效。的確,道德在純化人的心志,美化人的心靈,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持社會秩序方面起著根本性的作用。因而,完善人的道德,追求至高的道德——善,便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大學》開篇便宣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蘇格拉底直接說“道德即知識”,亞里士多德堅持教育方針應引向善德,夸美紐斯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知識、德行、和虔誠”??梢?,道德教育是我們教育的重要目標和內(nèi)容。但是,有些班主任卻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認為道德可有可無,或道德的力量對班級的影響甚小,班級的治理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權威和嚴厲的班紀班規(guī),結果導致學生的道德意識薄弱,自覺性較差,班主任疲于奔命、殫精竭慮,班級管理卻難見成效。我們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用道德來涵養(yǎng)學生的情操,建立以傳統(tǒng)道德為支撐的班級核心價值觀。儒家的“君子”人格代表著傳統(tǒng)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的道德內(nèi)涵也應是以班級價值觀的核心。我們應在日常的教育中應以“君子”的道德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要求學生向“君子”看齊,以“君子”而自立。
儒家經(jīng)典中多次出現(xiàn)“君子”詞語,君子是道德崇高,人格高尚的化身。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等等。歸納起來君子的道德應以“仁”為本,包括“內(nèi)仁”和“外仁”?!皟?nèi)仁”要求君子自身做到“仁”,具備儒家所信奉的 “仁、義、禮、智、信;剛、毅、木、訥;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道德規(guī)范?!巴馊省奔闯恕扒笾T己”外,還要做到“仁者愛人”,“推己及人”, “泛愛眾而親仁”。強調(diào)“忠恕”之道,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的道德教育就是讓學生“親君子,遠小人”,首先讓學生能夠加深自己內(nèi)心的道德修養(yǎng),再去關愛別人。如果班級人人為“君子”,個個心懷仁愛,處處講奉獻,“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能在整個班級形成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良好道德氛圍,班級的整體道德風貌必然會提升。
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德治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讓道德占領學生的精神主陣地,讓每位學生充滿浩然之氣,班級充滿正氣,從而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庸俗道德觀,消除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建立關心集體,尊敬師長,團結同學,樂于奉獻,志存高遠,銳意進取,有“君子”之風的班級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美好、充滿愛”的班集體。當然,為了避免空洞的道德說教,我們在道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班級或現(xiàn)實生活中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特別是班級的好人好事,加以宣揚,每學期或每月評出“道德模范”“道德之星”,給予適當獎勵,號召全班向他們學習,這樣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接受道德教育,感受道德力量,從而使得人心向善,達到“天下大治”。
蘇格拉底說人之所以作惡在于無知,孟子也認為“無恥之恥,無恥矣”,即不知道什么叫無恥,所以才無恥。如何使人從無知到有知,從無恥到有恥,強制的方法并不能起到長久的效果,甚至會引發(fā)他們逆反和對抗的心理,只有采用教化的方式。一者,人能教化。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人皆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辭讓之心”,因而“人人皆可為堯舜”。二者,人要教化。人之所以為人就是通過教化能使人知仁義,孟子言“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如果不教化,人內(nèi)心原本茂盛的善如“牛山之木”一樣,經(jīng)過長期的斧斤之伐、牛羊之牧,它已所剩無幾。因此,要時加教化、存養(yǎng)?!安唤潭D,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如果因為執(zhí)政者少教化而民無知,民無知而犯罪,因犯罪而誅,無異于驅(qū)民為暴,是虐待老百姓,是暴政。同樣,對于班級來說,多一分教化就少一分違紀。尤其是青少年時期,由于其年齡階段的特點,決定了其思想的不成熟,對事物的認識感性要高于理性,道德認知比較淡薄,但可塑性較強,這就為教化的實施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可以說青少年更適合于教化。相反,如果不給學生及時進行優(yōu)良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一些歪風邪氣,不良思想就會乘虛而入,而學生一旦接受了這些道德認知,無論是好是壞,就很快內(nèi)化為道德信仰,而且可能對其一生都會產(chǎn)生決定的影響。如何實行教化,也就是采用說服教育的方式,和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春風化雨般的情感來融化學生,以打開學生心扉,解開學生的心結,讓學生心悅誠服,從而“教而化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專題班會、演講會、家長會、道德講堂、黑板報等形式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與學生做心與心的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關愛學生的成長,既做學生老師,又做學生的朋友、知己,只有這樣學生才“尊其道,信其師”,教化才有效果。這就需要班主任既有愛心又要有耐心和責任心,如果班主任粗暴急躁、急功近利,或敷衍了事、得過且過,經(jīng)常采用簡單的命令、呵斥、訓誡方式,動輒拿紀律嚇人,企圖使學生震懾于威嚴之下,學生則面服心不服,就會出現(xiàn)陽奉陰違,離心離德的危險。孟子說“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只有教化功夫才能讓學生道德情感自覺升華,喚起學生內(nèi)在的羞恥心和正義感,從而明是非、知羞惡、懂辭讓,使學生常懷感恩之心,常存惻隱之情,自覺抵制各種誘惑,自覺和邪惡作斗爭。
儒家在政治上主張德治和禮治,如果說德治是內(nèi)在約束,那么禮治則屬于外在的約束。因為依靠人的自我覺醒、自我修養(yǎng)來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畢竟是有限的??鬃右舱J識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因而主張以禮來約束人,即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治是儒家修身、治國的重要科目,所謂“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因此,我們學習儒家道德,不可拋棄禮治。禮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它最大的目的是調(diào)節(jié)社會矛盾,緩和人際關系,它是通過自覺、自發(fā)的方式而不是法律式的強制方式來進行的。禮的內(nèi)容是龐雜的,它幾乎涵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飲食起居、婚喪嫁娶,大到人倫物理、治國安邦等都離不開禮制,所謂“曲禮三千,經(jīng)禮三百”。根據(jù)社會關系的不同,儒家將禮分為“君臣之禮,夫婦之禮,父子之禮,師生之禮,朋友之禮”等,并規(guī)定相應禮的標準。當然封建禮教中也摻雜了不少糟粕,如反映君臣、夫婦之禮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我們要批判,對于諸如師生、朋友,以及父子之禮,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班級的管理需要禮制,它是調(diào)整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以及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是砥礪學生良好品格,規(guī)范學生言行的重要方式。洛克認為“美德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寶藏,禮儀則使之生出光彩”,禮貌是青少年“所應特別小心地養(yǎng)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禮儀習慣,不但個人受惠,而且有利于班級管理。一個舉止文雅,談吐不俗,修養(yǎng)良好,謙遜有禮的學生,必然遵法守紀、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積極向上,必然深受師長、社會的喜愛,這個班級的總體精神面貌必然卓爾不群,盎然向上。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禮儀習慣,對于遏制和矯正當下青少年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悖于文明道德的言行和性格,諸如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同學、不遵守社會公德、不孝敬父母等行為,及粗陋、任性、偏執(zhí)、自私、暴戾、張揚等不良性格,具有直接的作用。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禮儀習慣,首先,要學習必要的禮儀課程,諸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三禮”,以及現(xiàn)代禮儀等,學習和學生密切相關的師生之禮,相見之禮,長幼之禮,宴飲之禮,成人之禮等等,從細節(jié)處入手,從常規(guī)處抓起,突出禮制的嚴肅性、持續(xù)性,做到恭敬、得體和持之以恒,讓學生體會古代禮儀的文雅、莊重,重溫禮儀之邦的獨特魅力,從而由熟悉、喜愛到習得,成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其次,要充分利用視頻影像、黑板報、格言警句、手抄報、勵志報告、文藝匯演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禮制教育,讓學生耳濡目染,時刻警惕,力爭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言行時刻符合禮制,做一名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學生、好公民。再者,禮制的學習要盡量做到簡易、實用。“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防止因繁文縟節(jié)而使人不勝其煩,避免因空洞虛套而流于其表。 “忠信,禮之本也”,禮制貴在人內(nèi)心的恭敬和真誠,如對于“師長”之禮,主“敬”;“父子之禮”主“孝”;“朋友之禮”主“義”;“同學之禮”主“讓”等等,我們要重點強調(diào)禮制的精神內(nèi)核,淡化外在的行為約束,力爭做到簡單而實在。
“來而不往非禮也”,“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當你對別人施之以禮時,別人必然對你敬之三分,這就是禮的感染作用,它必然能喚起人內(nèi)心的良知良能,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提升?!岸Y之用,和為貴”,禮制能化解人們內(nèi)心的怨恨,緩和社會矛盾,能讓整個社會充滿和氣和溫情。如果班級每位學生都能做到禮字為先,“人人懂禮貌,個個獻愛心”,一定會提升班級的整體道德風貌。
儒家特別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自身道德的修養(yǎng),以化育萬民,所謂“子欲善而民善矣”,“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第;上恤孤而民不倍”,“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對于班級管理來說,班主任更是學生信奉的目標,我們在教導學生具備優(yōu)良品德之前,自己應提高修養(yǎng),這樣發(fā)揮榜樣的作用,說話才有說服力,學生才能相信。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鏡子,知識的力量首先在于教師的個性。學生的品學決定于教師的德才?!庇逃枷爰宜官e塞也說“野蠻產(chǎn)生野蠻,仁愛產(chǎn)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待學生“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待兒童粗暴,他們就變得粗暴”??梢哉f班主任的性格、品格直接影響著一個班級學生的精神面貌?!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帥以正,焉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班主任崇高的品德就是學生道德的豐碑,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應以自己的品德行“不言之教”,規(guī)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學高為師,身高為范”,使得班級的管理更上一層樓。
[1]施忠連.四書五經(jīng)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王國軒,等,譯.四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單中惠,楊漢麟.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