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郁
(南昌工程學院 外語系,江西 南昌 330099)
海德格爾是西方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發(fā)展的主要貢獻者之一,雖然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中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無聊的謬論,擁有人被拋于世的悲觀論調(diào),但其中孕育的以人為本,追問人存在的意義,將人的存在與此在區(qū)分開來的思想仍舊值得我們借鑒。就海德格爾看來,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即時空,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要素。海德格爾存在論視野下的時空觀重新構(gòu)建了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在世的人通過領會此在的存在,構(gòu)建一個四周緊密相連的時空,從而綻放自身,回歸自身的能在。海氏的時間觀將時間劃分為將來、曾在和當前,這三者是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其中將來是一種本真狀態(tài),此在雖然是一種有限的存在,但是也是朝向?qū)矶嬖?,向著將來的可能性不斷地籌劃自身,不斷地展示自身而存在。這正如韋伯在《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對時間結(jié)構(gòu)的理解那樣:“人類生活有一種時間結(jié)構(gòu):人們對每一刻都有對過去的覺醒和對未來的參與?!盵2]3人們的覺醒和參與過程組成了人類生活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這些便成了生活的意義。同時,在海德格爾的空間觀看來,每一個此在的位置都不是一個孤立的點,他常用“因緣”即“從本質(zhì)上關系到...”和“周圍性”來描述此在的空間性以及此在與世內(nèi)的存在者所打的交道,此在通過領會自身的存在狀態(tài),獲得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爾理論中闡釋的存在概念,一直將存在與存在者分開,目的就是讓存在者追問自身存在,領會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存在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中,存在者的主體性地位得到確立。產(chǎn)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主體教育思想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素質(zhì),人在現(xiàn)代教育模式下的發(fā)展。王策三教授認為:“教育主體性,即主動適應社會,培養(yǎng)主體性的人支持自身的規(guī)律和價值。主體性是全面發(fā)展人的根本特征?!盵6]11海德格爾為揭示人的存在常將人置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對話、交流、相互參與學習,參與者將自己的生活領會和情感體驗在共同體這個社會群體中用言談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他的參與者認真地傾聽并且也在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他們對曾在的事物都有一種領會,在商討環(huán)節(jié)都對此有所覺醒,向著將來的可能性籌劃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因此從心理上會積極地參與此在的活動,并且在這個活動中不斷地改變自身,超越自身,這便構(gòu)成了生活的意義。雖然在海德格爾的理論中將來是向著死亡而去,但是這種死亡的概念不是人已死,人無意義,而是歸結(jié)為無,無始無終,也就是存在,在共同體中參與者都是向著存在,在此在中領會自身的存在,每個參與者心中的“為了……”,將周圍事物聯(lián)系起來,構(gòu)建此在的空間性,從時間性去探索其存在,這一能動性都對人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人在社會群體中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學英語的學習者一般具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他們都迫切希望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在一個社會性空間中表達自己,達到與同伴們的有效交流。大學英語學習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群體之間的交流、教師參與學習,這些元素都建構(gòu)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傾聽關系,其中孕育的時空文化為課堂學習的社會性建構(gòu)提供了廣闊的心理空間。從課堂的空間性來看,大學英語的學習者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點,他們心中的“為了...”(為了學習的提高,為了有效的交流)將自己與周圍的同學聯(lián)系起來,并將自己的學習領會在共同體這個社會群體中用言談的方式表達出來,其他的成員認真地傾聽并且也在打交道的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而逐漸面向事物本身。從課堂的時間性來看,學習者對曾在的事物都有一種領會,獲得情感體驗,筆者曾經(jīng)在課堂中設計一個“網(wǎng)友”話題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基本上都有試著在網(wǎng)上交友的經(jīng)驗,在與其他同學討論過程中都對此有所覺醒,因此學習者從心理上積極地參與此在的活動,樂于課堂的社會性活動,從而克服一系列的語言障礙,拓展話題,進而面向自身的存在,向著將來的可能性籌劃與自己相關的一切,這便構(gòu)成了生活的意義。
大學英語學習強調(diào)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zhì)(學生的智力、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學生面向社會的適應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在師生以及生生共同學習中將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體性都放在著眼點上。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某一學習興趣或者為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而組建的學習共同體,要求學習成員彼此以對方和自身為對象化的內(nèi)容。這里所說的以對方和自身為對象化,不是簡單地弄清對方和自身是什么或者共同學習什么,而是面向?qū)Ψ胶妥陨淼谋驹?,追問其存在,從而改造對方、改造自身,達到互相提高的目的。
人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主體性地位得到確立,也可以理解為人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能動地擁有各種體驗及獲得自身的發(fā)展。從人的情感領域來看,通過學習共同體使參與者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他們參與英語學習的動機,促進參與者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有《學會生存》一書認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教育他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zhuǎn)變,是今后十幾年內(nèi)科學與技術(shù)革命中教育所面臨的
困難的一個問題?!盵4]200要解決這一大難題,首先要讓學習者從情感上接受英語教育,體會出英語學習的樂趣,懂得英語學習的價值從而形成英語學習的意識,這樣在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才能表現(xiàn)出能動地參與各項活動,積極探索如何發(fā)展自身的智力潛能,追問自身存在的意義。從學習者的認知上來看,通過學習共同體幫助參與者從中獲取屬于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運用學到的知識自我分析,制訂計劃,促進個人發(fā)展。學習共同體的學習過程其實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他們都將曾在、此在與將來的實踐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指導沒有被排除在外,教師仍舊以學生、學習內(nèi)容、自身為對象,要掌握自己的課程計劃和課程大綱在共同體中的實施情況,能合理地利用共同體中討論的結(jié)果開發(fā)自己的教案以及今后的改革計劃,同時面向?qū)W生本身,掌握如何與學生有效地進行溝通,教師此在與學生進行交流,針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計劃,學生都給予了一定的反饋意見,此時教師對曾在的事物進行一系列的反思,然后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維方式,使之適應與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反之,與教師相對應存在的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學習體,也在對曾在的學習方法以及自己的交流方式或者是自己的經(jīng)驗在共同體中與其他存在者進行交談,從而對自身的曾在做了一定的反思,從而領會自身的存在,面向?qū)?,對自己的一切進行提升,將周圍性內(nèi)化為自身的存在結(jié)構(gòu)。這種相互促進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讓課堂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成為改造他人同時也改造自身的人,由此主體性地位得到確立,并在共同體中獲得有效的循環(huán)。
對于引入的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存在解釋問題我們可以回到海德格爾的存在論中,首先可以從關注人的存在角度理解課堂學習共同體存在的原因,學習共同體發(fā)生在特定的課堂時間、空間中,要使所有的學習者都樂于參與其中就要做到他們都是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最重要的是他們都要獲得對學習方式的認同以及擁有言談的可能性,或是自己將來的展望,這樣共同體成員才會有在自己團體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海德格爾的審美轉(zhuǎn)向就是讓學習者在共同體中有共在之感,沒有主體和客體之別,或者說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他們彼此間和諧,互相理解,共同領會一種存在的意義,這是對自身不斷的超越,是一種本真的存在。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安排了一個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話題討論練習,有時候課堂演練安排下后會感到非常尷尬,課堂沒有人組織活動,沒有人去參與討論,究其原因,很多學生認為是因為大家的基礎不一樣,有些口語好的同學愿意參加,但是沒有合適的同伴,或者有些學生比較內(nèi)向,不愿意主動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樣的思維習慣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的產(chǎn)生,沒有人會主動組織和參與課堂,英語的課堂效果顯然就會下降。面對這樣的教學困境,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學習觀念,課堂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大都實行分級教學,基礎差不多的同學在一起學英語,因此關鍵問題是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首先要確立一個共同的學習意愿,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特定的身份和在班集體中的角色,所有的成員都是共處在世界中,大家都是處于平等的地位,都必須帶著一種認同、歸屬心理積極負責地參與和體驗共同體的學習生活。然后通過成員之間的交流獲得一種經(jīng)驗的積累,每一次的交流其實就是意味著自己的超越,慢慢獲得對將來事物的把握,也就是周圍成了“上手之物”,能夠自由地生存在自己的團體之中,也即學習共同體能夠幫助參與者獲取自身的歸屬感和觀念認同,從而促進參與者參與課堂學習,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前,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場所,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內(nèi)核所在,課堂學習的參與者的精神面貌以及課堂學習者的學習動力更是構(gòu)建有效的課堂,促進教學實效產(chǎn)生的關鍵所在。大學英語學習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課堂教學,提高課堂英語教學質(zhì)量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課堂英語教學中主要的活動主體是學生,如何關注學生的存在,達到師生以及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構(gòu)建課堂學習共同體,從而師生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正應時代所需。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關注人的存在,用現(xiàn)象學中的“看”關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經(jīng)驗、體驗以及行動等,這里不僅看重個體的存在問題,而且重視人的存在價值和意義,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對需要人來構(gòu)建的學習共同體以及各級英語(大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啟示性。
[1]韓寶成 重構(gòu)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完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2]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M].韓水法,莫茜,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3.
[3]劉小龍,馮雪娟.“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形成及教育特性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1,(7).
[4]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研究所.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潘洪建.學習共同體研究:成績、問題與前瞻[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5).
[6]王策三.教育主體哲學芻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4).
[7]楊春時.存在顯現(xiàn)難題與海德格爾的審美主義轉(zhuǎn)向[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