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蘭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散文《背影》無疑是被選為教材范文頻率很高的現(xiàn)代文學作品之一。它于1925年發(fā)表,選入語文教材始于1930年。之后,教材雖經(jīng)過了多次改動,《背影》卻依然穩(wěn)居中學語文教材的名篇地位,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優(yōu)秀范文之一。新課改以來,散文《背影》又被選進許多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一提到朱自清,我們腦海中最先浮現(xiàn)的可能是散文《背影》,人們對《背影》的記憶或許更甚于朱自清本人?!侗秤啊返拇_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可是因為沒有宏觀研究作參考、指導,沒有從全局出發(fā)回望《背影》在整個中學語文教育長河中的悠長身影,致使中學語文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缺陷:大多數(shù)教師稱道《背影》,卻沒有真正領會到《背影》的價值,甚至出現(xiàn)了部分教師對《背影》的文本誤讀,更不能對其教學價值作出合理的判斷與選擇。所以,理清《背影》在選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論爭,梳理作品編選所經(jīng)過的坎坷曲折的歷程,這無論是于教師還是于學生都是大有裨益的。這既可以全面把握文本,豐富教學參考書的內容,也可以防止多元解讀無界而帶來的漫無邊際,更能讓我們認識到文本的本質價值和語文教育自身的學科教學規(guī)律??墒?,對《背影》從發(fā)表以來在語文教材中的演變歷程能作一番細致的歸納和梳理,并從中探究出對語文教育有益的經(jīng)驗和啟示的卻是微乎其微,而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價值所在。
《背影》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寫于1925年,刊發(fā)在《文學周報》第200期上 ,是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整篇文章共1300多字,語言樸素淡雅,感情真實濃烈,敘寫了家庭遭受祖母去世、父親卸職的雙重打擊后,父親和朱自清同行至浦口車站,父親為兒子送行的事件。全文主要描述了父親越過鐵道,很費力地攀援月臺給兒子買橘子的動人情景,“做到了文質并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1]
縱觀《背影》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編狀況,筆者在本文中將它的歷史分期粗略確定為四個時期:萌芽期、凋謝期、繁榮期、全盛期。
萌芽期是指《背影》自1925年發(fā)表至1950年這段時期內中學語文教育界和學術界對其的種種評論以及它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情況。
1925年,《背影》刊發(fā)于《文學周報》上,稍后于1928年10月在同樣以《背影》命名的散文文集里發(fā)行,一時間享譽文壇。這一時期,學術界極為稱道朱自清的散文,但是很少出現(xiàn)專門文章對《背影》的評述,大部分散落在對他散文所進行的整體觀照中,如王哲甫、郁達夫、鐘敬文等一些人的評述最為典型。1933年,發(fā)行了《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一書,王哲甫即在此提出:朱自清早期散文“文筆細膩而精練”,“那么美麗活潑的文字,在新文學創(chuàng)作上,實在是一種稀有的收獲”,“是近代不可多見的美文”。郁達夫則認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特質,是文學研究會作家中優(yōu)秀散文的代表之一。這些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關于朱自清散文的評價了。鐘敬文于他的《柳花集》里這么評論:“他(朱自清)在同時人的作品中,雖沒有周作人先生的雋永,俞平伯先生的綿密,徐志摩先生的艷麗,冰心女士的飄逸,但卻于這些之外,另有種真摯清幽的神態(tài)。”以上這些評論常常被后人多次參考、引用。
在中學語文教育界,大多數(shù)教師在授課時把《背影》主題解讀成父親對兒子的疼愛之情,并且對這種父子之情予以特別強調和突出,可是卻忽略了作者在《背影》中對父親的懺悔和自責。
凋謝期是指自1951年《背影》被中學語文教材刪除到1977年《背影》長期遭冰封這二十多年來的解讀、評述以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情況。
《背影》被中學語文教材刪除是由1951年《人民教育》上幾期專題討論拉開序幕的。這一年,《人民教育》第三卷刊登了中學語文教師黃慶生的《一篇很不好教的課文——〈背影〉》以后,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由于受到極左話語的影響,對《背影》的評論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討論認為《背影》帶有小資產階級的感傷情調,毒害青少年的心靈。這一大規(guī)模的全國范圍內對《背影》的討論活動,使得之前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長期擁有一席之地的《背影》被逐出了1952年的中學語文教材。在這以后的一段時期內,關于《背影》的評論在1951年評論的基礎上止步不前,《背影》因其毒害青少年的靈魂而遭受到長期冷遇。對于《背影》人們緘默不語,哪怕是編寫《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一書的時候,編者們也是小心翼翼,或繞道而行,或寥寥幾筆匆匆?guī)н^。到了60年代,出現(xiàn)了少量探討朱自清及其散文《背影》的文章,猶如寂靜的夏夜出現(xiàn)了幾聲蛙叫,令夜晚不再死一般的沉靜。最典型的當推吳晗等人發(fā)表的一些論文??墒?,他們的這些文章卻不能帶來對朱自清及其作品的廣泛、深入探究,研究仍然無法走出低谷。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迫使朱自清研究不得不全部停止,《背影》仍舊繼續(xù)著它的漫漫長夜之旅。
繁榮期指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二十年《背影》的各種解讀、評述以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情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對朱自清的研究也出現(xiàn)了不少新成果。對《背影》的評論正在逐步發(fā)生變化:50年代是對“小資產階級向上爬卻跌了跤的悲哀”的嘲諷,至70年代“表達了當時一般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社會動蕩不安時苦于世態(tài)炎涼的思想感受”的憐憫,80年代則“透露出對黑暗社會的憤意”的贊揚,這些都表明專家、學者們研究《背影》時在它的社會價值方面的開掘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深度了。1982年,時隔三十年后《背影》重新進入新編初中語文教材,對于《背影》的評論逐漸回歸到文學本來的面目上來,以心理學和文化學來分析的文章越來越多。眾多研究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而使《背影》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重新獲得了它應擁有的地位。
全盛期是指新課改以來,《背影》一文的不同解讀、評論以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情況。
新課程改革從醞釀到實施,無疑是一場由思想內容到外在形式的革命。[2]新的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解讀,并提出了開放、多元、不確定的作品解讀模式,教材編寫在編訂教材時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解讀。與此相呼應,學術界首先對《背影》有了一系列新的解讀,而在語文教育界卻出現(xiàn)了一些不協(xié)調的“噪聲”——《背影》中的父親隨便攀爬月臺,違背交通規(guī)則,還“不講衛(wèi)生,像孩子一樣爬得渾身是泥”,這樣的解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2003年《武漢晨報》報道《背影》被鄂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刪除的“新聞事件”。 最終,《武漢晨報》不得不出來辟謠,并用報社編輯部之名登載了《致歉啟事》。2010年6月13日,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丁啟陣于他的博客里寫到應將《背影》從教材中刪掉,一時間《背影》的去留問題,被推到了爭論的風口浪尖。但是,這些求新求異的觀點絲毫沒有影響《背影》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穩(wěn)定地位。新課改以來,多家教材并行上市,市面上流行的多家語文教材出于種種原因,都選入了《背影》,而且都把它作為主講篇目。
綜上,在不同時期關于《背影》的探討一直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化而改變: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是教科書中抒寫父愛的經(jīng)典文本,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青少年心靈的腐蝕劑,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多面的“背影”,新世紀以來是穩(wěn)中求新的“背影”?!侗秤啊吩谥袑W語文教育史上大致經(jīng)歷了一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過程,處處彰顯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以上梳理了八十多年來《背影》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編歷程,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總結,找出對現(xiàn)今中學語文教育有益的經(jīng)驗和啟示才是本論文的價值所在。
以上各個時期,人們對《背影》的評論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由于每個人的生活閱歷,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導致了人們面對同一部作品時,解讀出來的結果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是同一個人因為人生閱歷的豐富和知識經(jīng)驗的增加等在面對同樣作品時的閱讀感受也會發(fā)生變化。正如魯迅所說:“一部紅樓夢,道學家看到了淫,經(jīng)學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纏綿,革命家看到了排滿,流言家看到了宮闈秘事?!毙碌恼n程標準明確提出文本解讀時應該多元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新異的觀點和看法,但更應以尊重文本、多元解讀有界的態(tài)度對待文本解讀。福建師范大學賴瑞云教授在《混純閱讀》中指出:“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不可能變成李爾王”。[3]
可是,多元有界的界在何處呢?俞發(fā)亮主張多元解讀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應把文本的“語體”、“語境”、關鍵語句和不超越道德底線作為文本多元解讀的基本界限。多元是在尊重文本基礎上的多元,不是信口開河、隨意發(fā)揮。如果還未進入文本就在外圍大發(fā)感慨、過度闡釋,只會離文本越來越遠,甚至得出和文本大相徑庭的結論,這對教學是極為有害的。正如朱自清研究專家吳周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樣,解讀一部作品應以充分理解作家及作品為基礎,如果面對的是散文作品,則應緊緊抓住作家的情感態(tài)度。關于一些基本概念,他認為應做到求實嚴謹、科學無誤,要力臻完美。至于西方文藝理論,則應批判性地選擇,在充分領會其實質并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以后用作學術研究的理論支撐。否則,就可能會導致對文本的誤讀。
新課程改革提出,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但某些教師對這一精神實質未能深入領會。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任何觀點都給予廉價的表揚,或者是放任自流、不加評判。比如,上文提到的學生認為《背影》中的“父親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形象不夠瀟灑”等很顯然是對文本的誤讀。教師應該引領學生回到文本的歷史語境中,了解當時的背景,避免這種讓人不可思議的誤讀出現(xiàn),更不能聽之任之,因為這是對學生極大的不負責任。在對文本多元解讀時,教師的引導者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當然,有些學生的觀點極具個性化,但只要他們開動了腦筋,是在認真思考后得出的,教師首先都應對他們予以肯定,不要批評指責,更不能諷刺挖苦,因為中學生還是為成年人,無論是在生活經(jīng)驗還是知識儲備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上升空間很大,可塑性極強。所以,教師對這樣的學生應給予點撥、引導和啟發(fā),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時間是最好的試金石。每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要成為被大家公認的經(jīng)典,都需要經(jīng)由歷史這條長河千淘萬濾,才能最終被沉淀下來?!侗秤啊肥乾F(xiàn)代語文教育史上的一個經(jīng)典范例,從1925年創(chuàng)作問世以來,和朱自清的其他經(jīng)典作品一同長期被各個時期的各家語文教材選錄,見證了近百年來的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的演變。八十多年來,《背影》多次被引用、解讀,也多次被賦予新的內容,注入鮮活的生命汁液。即使幾次遭受到批判、否定等不公正待遇,可終究不能被逐出歷史的舞臺。相反,《背影》和朱自清的其他經(jīng)典作品依然被大家所推崇,且重新被選錄進大、中、小學的教材,成為人們學習的典范,散發(fā)著經(jīng)典作品的迷人馨香。其魅力雖然經(jīng)過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卻始終沒有褪色,還將繼續(xù)引領著一批又一批學者文人、評論家、教育工作者為其搖旗吶喊、審視玩味。沒有盡頭也無法窮盡,因為未來沒有盡頭。
[1]葉圣陶.朱自清新選集序[J].文藝報,1982,(5).
[2]張靜.不同時期有關《背影》主題的解讀[J].考試周刊,2010,(29).
[3]賴瑞云.混沌閱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