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維嘉
多年以來,在結(jié)構(gòu)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傳統(tǒng)教學法左右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由于這種教學方法是根據(jù)教材和相關(guān)課文通過導入主題的形式,過多突出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從事外語工作的人對于史蒂芬·克拉森的 “二語言習得”理論都比較熟悉,其“情感過濾假設”(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提出,在整個學習語言過程里,輸入(input)這一環(huán)節(jié)常常因?qū)W習者的自信心、心理焦慮狀況以及學習動機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當他們處在某些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時候,往往會表現(xiàn)出某些擔心或畏懼傾向。[1]因此,如何活躍課堂氣氛就很重要。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課堂引入一些大家熟悉的普通話題來調(diào)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就可以起到消除學習者的焦慮心理的作用。
所以,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構(gòu)建了以內(nèi)在的邏輯知識關(guān)系為核心的背景知識網(wǎng),它意在輸入相關(guān)話題信息,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使得學習效果更加明顯。[2]
主題教學模式的認知心理依據(jù)。心理學的認知理論強調(diào)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其作用。它認為我們對于語言的酌取會通過標記對它進行分類并儲存于在短時記憶系統(tǒng)和長時記憶系統(tǒng)中。前者主要儲存外部知識,它以知覺為基礎的;后者則更多傾向于將其所體現(xiàn)的知識材料以抽象的形式轉(zhuǎn)化為具有一定邏輯關(guān)系的東西(Anderson,John R,1985)。 [3]可見,它有利于簡化語言學習的復雜性。也有利于有效改善學習者對于語言的學習條件的依賴,從而從根本上起到提高學習效果的作用(吳潛龍,2000:7)。[4]
基于語言解構(gòu)的主題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習者對于情感和個性的基本要求,從學習過程中貫徹了以人為本、教學相長的理念。[5]在這個模式中,師生所有的課堂活動都始終突出通過以主題為中心,圍繞著語言“輸入-輸出”過程來達到接受信息和習得語言的目的。[4]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遵循語言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組織學生的一舉一動。
由《大學體驗英語》看基于信息解碼的主題教學模式。目前被許多高校廣泛選用的《大學體驗英語》系列教材是一套按照現(xiàn)行大綱的指導意見,根據(jù)教育部對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要求,以及我國進入21世紀以來對于如何培養(yǎng)具有高層次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它在教和學兩大環(huán)節(jié)突出了實用性的探索,尤其在聽說與交流能力方面加強了的實訓。它充分研究了國內(nèi)外各教育層次的英語教材的編寫原則與特點,既吸納了國內(nèi)教材注重思想性、人文性、科學性以及注重語言的基礎性等優(yōu)點,又注入了國外社區(qū)教育、大眾教育、終身教育的實用、應用型教學的特點;既注意打好語言基礎,更側(cè)重培養(yǎng)應用能力,特別是使用英語進行涉外交際的能力。因此,如何更新教學理念就成了《大學體驗英語》課堂結(jié)構(gòu)改革體系中重要的一環(huán)。其基于信息解碼的主題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思考、自覺參與、了解文化、獲取知識并提高了能力,下面就談談該模式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問題。
《大學體驗英語》的《綜合教程》每冊有8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聽說(Listen and Talk)、閱讀(Read and Explor)、寫作(Write and Produce)和文化沙龍(Culture Salon)4 個看起來相對獨立卻又密切聯(lián)系的遞進式信息鏈組成。教師可以嘗試圍繞這些相關(guān)的語言點選擇一個可以作為載體的代碼,通過信息解碼,然后再逐級進行信息傳遞,從而順利達到文化移植和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
眾所周知,語言技能的發(fā)展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過程。[6]《綜合教程》的每個單元均通過教師以簡短的引導語 (Leadin)幫助學生引出單元的主題。其后所配備的一系列精美圖片始終圍繞著學生所需的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這里展示了與各主題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為學生提供了聯(lián)系自我、開心暢談的豐富素材。如在聽說部分,兩個緊扣交際主題的對話為學生提供了討論主題的樣例。兩個交際任務和完成該任務的提示激發(fā)學生“有話想說”的欲望,使學生邊學、邊練、邊用,進而達到“有話會說”的最終目的。為了反映英語作為涉外交際的工作語言這一特點,該教材還特別突出交際內(nèi)容的實用性,因此,各項技能的培養(yǎng)與訓練都圍繞同一交際話題展開。
由于該教材選用的材料語言規(guī)范,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思性,而且適合開展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課堂活動,在基于信息解碼的主題教學模式中,學習的鞏固和提高階段就顯得十分重要。這個板塊實際上起著歸納總結(jié)的作用。譬如其中的 “Different Kinds of Love”“Group Discussion”“Story-telling”“Writing”及活頁部分的 Quiz等練習實際上是考查學生對上述各項活動和相關(guān)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對其加以鞏固和提高。它既有效地訓練、培養(yǎng)了學習者的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也深入發(fā)掘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與編者所提倡的“推進大學英語素質(zhì)教育”這一目標也一脈相承。
相關(guān)研究表明,學習內(nèi)容的趣味性往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習變得容易些。[7]就《大學體驗英語》而言,其題材和體裁的多樣性、教材內(nèi)容的趣味性、文化與語言的有機融合都將我們的學生置身于一個近乎真實的外語世界,這就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通過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7]
基于信息解碼的主題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它體現(xiàn)了語言輸入和輸出的全程化動態(tài)過程,對師生來說具有相當?shù)膶嶋H意義。當然,教學方法不可能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8]所以,筆者認為,要使該模式發(fā)揮最佳的效用,我們要與時俱進,不遺余力地優(yōu)化各種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1]Charles A.Curren.Counseling-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Acquisition, Volume III,2010(3):218.
[2]繆維嘉,陳冰冰.談談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J].溫州大學學報,1997.
[3]Anderson,John 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New York:W.J.Freeman Company,2009:112.
[4]吳潛龍.關(guān)于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認知心理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7):72-73.
[5]趙蓉.論“主題教學”模式在《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現(xiàn)[A].21世紀大學英語教學論文[C].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71-175.
[6]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79.
[7]芮燕萍等.大學體驗英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9.
[8]明潔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J].外語界,201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