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江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批的官員因腐敗被查處,新聞媒體的反腐報道也不斷深化,一時間在社會上興起嚴懲社會腐敗的氛圍。新聞媒體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監(jiān)督機構(gòu)之一,在跟進反腐新聞的調(diào)查時,為我國政府清廉為政提供了監(jiān)督保障。然而,一些新聞媒體并不是把反腐作為主體進行報道,實際上是利用一些“情色”作為新聞賣點吸引受眾,這樣的行為不利于正確引導我國大眾輿論視聽。
政治腐敗是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中的蛀蟲,其與人民之間最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沖突性。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存在的矛盾,都是這其中顯著的特征。部分領導干部脫離群眾,為個人利益膽大妄為,最終釀成惡果。當我們在提倡社會民主決策的時候,他們卻在實行個人專政;當我們在提倡反腐倡廉的時候,他們卻在收禮受賄。這樣的人不僅不利于社會政治的進步,也給我國社會風尚帶來惡劣的影響。這類報道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中的不良面,有時甚至有負面引導作用,但這類新聞在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抵制住社會不良風氣的蔓延。
眾多反腐新聞的曝光都源于爆料,往往讓人意想不到。例如2010年落馬的原重慶市公安局局長文強,在事件沒有被曝光之前,他曾因一舉打破黑幫組織揚名,而又誰能想到其實他自己就是最大的黑幫呢?他受賄、涉黑,惡行累累,其罪行使人們感到驚愕甚至震撼。這類腐敗官員違反了我們?nèi)粘I畹囊?guī)則,違背了黨和人民對他們的信任,新聞一經(jīng)報道出來必然會引起人們的憤恨。從心理學層面上講,這樣的新聞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更容易讓人們記住,因為人的潛意識會選擇性的記住負面的新聞。從內(nèi)心渴望上講,他們甚至更愿意看到這樣的新聞。
在新聞媒體對反腐事件進行報道時,雖然能夠增加大眾的知情權,但有時也會夸大反腐事件的程度。某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故意夸大其詞,甚至肆意捏造事實,嚴重影響報道的真實性。例如在文強新聞事件中,部分媒體大肆渲染其玩弄女性,造成虛假新聞,誤導大眾。而某些新聞反腐報道會故意放大某些情節(jié),如很多腐敗新聞中的“情婦”事件。部分新聞媒體對官員糜爛的感情生活夸大報道,使嚴肅的反貪新聞變成了低俗的“情色”新聞。此外,反腐報道存在媒體記者對于貪污事件妄加評論的弊端,不符合事實的主觀評論,不僅違背新聞準則,而且容易對大眾輿論產(chǎn)生惡劣影響??傊?,反腐新聞畢竟不像民生新聞或娛樂新聞,其有較高的嚴肅性,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在對反腐新聞進行報道時一定要注意語言的運用以及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必須為人民服務。在政治生活中,普通群眾對領導干部的工作生活了解有限,新聞媒體應發(fā)揮自身的監(jiān)督作用,充分了解事實的真相并真實地加以報道。
首先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腐敗官員的調(diào)查和了解,多采訪核實相關的人與事,必要時甚至可以采取暗訪的方式。
其次,應做到實時報道、跟蹤報道。過去的反腐報道往往過于滯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聞媒體應發(fā)揮揭露社會弊端的作用,及時、全面地對事件加以報道。
最后,要注意寫作方式。報道要以點帶面、層層深入,透徹分析典型案例。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成為反腐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