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華
(淮陰工學院,江蘇 淮安223001)
學風是指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治學原則,也是指學生在校養(yǎng)成的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生活習慣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精神面貌,同時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風氣。優(yōu)良的學風對一個高校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生的成才有著極大的幫助。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大學教育越來越趨向于大眾化,大學畢業(yè)生普遍增多,畢業(yè)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由此而帶來的學生就業(yè)問題也就日益突出。名校學生容易就業(yè)且就業(yè)層次高,除了自身過硬的硬件條件外,其多年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校風學貌,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優(yōu)良的學風不僅是每個學生成才的軟環(huán)境和就業(yè)的基本保證,更使得學生能以過硬的知識和綜合能力走向社會。良好學風的主要表現是:學生勤奮進取,吃苦耐勞,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學以致用,不斷創(chuàng)新。良好學風的實質是高校教育、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品質。優(yōu)良學風能對班級起到促進作用,這種氛圍能讓學生注意力都集中在課堂上,容易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和興趣,最終擅于學習。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能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而高校的教育質量也能得到保障。學生在這種良好的學風下,潛移默化地收獲了自主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要造就這樣的環(huán)境,需要從文化建設角度入手來強化學風建設。
所謂校園文化,指的是由高校師生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所生成的,以師生融洽互通為核心價值觀并體現這些價值觀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tài)的總和。它可以分為表性和隱形兩個方面,表性又可以分為硬件和軟件,其中硬件是指校園的物質設施,主要包括校舍、教室、圖書館、體育館等,以及校園的綠化和布局等;軟件則是指以文字為載體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以及保證這些制度正常執(zhí)行的各級組織結構;隱形的則是指經過多年的沉淀,以高校的辦學理念為載體的意識文化,主要包括學校的歷史傳統、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判斷、情感方面以及審美價值等。上述三個要素構成了校園文化的主體,其中硬件是載體,軟件是保障,而文化則是核心。良好的校園氛圍能對學風建設起到引導和激勵的作用。要建立良好的校園氛圍,則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利用校報、校園網、櫥窗以及黨團課等方式加強對校園的優(yōu)秀人才進行宣傳來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奮發(fā)向上,樹立積極的目標,進而在校園形成努力拼搏、立志成才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觀。
2.針對學科建設,組織學術報告、課題討論、學科競賽和學習研討等學術活動,在師生中廣泛進行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校園文化的技術含量,培養(yǎng)學校的學術風氣。
3.依托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開展外語角、學生自主科技活動以及社會實踐等學生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學習方法。
4.針對新時期的學生特點,開展一系列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校園活動,來配合高校培養(yǎng)目標。例如針對低年級的以通過英語四級考試為目標的自習,使得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風氣;針對中年級,開展專業(yè)基礎的專業(yè)課的學術活動;高年級則針對畢業(yè)后的發(fā)展方向,開展考研輔導、就業(yè)指導、公務員考前輔導等非學術課程,分階段培養(yǎng)從而達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課堂是高校主要的教育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課堂文化存在于課堂之內、師生之間。所謂課堂文化,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師生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思維和行為方式的綜合體。構建良好的課堂文化需要強有力的師資力量,在教學這個師生互動性的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主導,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合格的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教風,并能有效管理課堂,能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良好的學風。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體能動作用。要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就要讓學生將學習轉為自身的內在需求。而如何建立學生這種內需,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將一個長期的目標劃分為幾個短期可實現的目標,使得學生能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進行規(guī)劃,并且在每一次的目標實現中達到自我肯定,產生學習的愉悅感。
2.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自身專業(yè)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導師,一旦對自身專業(yè)形成興趣,就會產生學習的源動力,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享受過程,當學生沉浸于快樂的學習之中,將興趣轉化為動力,就會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達到高效的學習。
3.完善有效時間的保障也是構建良好課堂文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制度是有其權威性的,完善有效的制度是指如考勤制度、學籍制度、監(jiān)考制度和獎懲制度等一系列規(guī)范、合理、科學的管理制度的有機構成。這些制度是對學生的硬性管理,但并不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相沖突,高校依托這些管理制度,使得教學工作能順利開展,讓學生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逐漸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最終完成由要我學習的狀態(tài)向我要學習的狀態(tài)的轉變。
課外文化可以理解為在課堂教學時間以外,由學生組織并參與,教師指導的與高校教學及學生教育有關的活動。與課堂文化相比,課外文化建設應更注重實踐和體驗教育,即讓學生圍繞教學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參與的活動,例如教學實踐、驗證性實驗、工程實訓、社會實踐和情感體驗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感受和驗證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嚴謹求學的學風。課外文化建設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即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應采取不同方式的實踐實訓。例如對新入學的大一新生,則應該在情感體驗等方面進行加強,使得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完成由家中乖寶寶到小大人的轉變。針對大二的學生,則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驗證性實驗和教學實踐,讓學生生動的理解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在大三則可以以科學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大四則應以工程實訓為主,使得學生在實訓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社會實踐作為一個特殊的實訓環(huán)節(jié),則應穿插在整個大學過程之中,使得學生通過實踐,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當代主人翁的精神,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合格大學生。
課外文化建設需要高校提供硬件和軟件雙保障,硬件保障是指財務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實踐實訓教育保障體系,以保障學生的實踐實訓有序開展,同時也以制度等形式規(guī)范實踐實訓,做到用實踐實訓來促學風建設。同時,圖書館作為高校的一個隱形教育載體,也是構成課外文化建設一個不可或缺的硬件保障。軟件保障則包括指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積極參與,高校有關政策的鼓勵與扶持這三者的有機結合。
寢室文化主要是指在以寢室及其周圍場所作為主要活動空間,把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學生活動作為主要內容,把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由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和享受的群體性文化形態(tài)。寢室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最小單元,也是學生在大學期間逗留時間最長的場所之一,寢室文化建設的好壞對學風建設的成敗有深遠的影響。要建設良好的寢室文化首先要有一支有效的學生干部隊伍,只有廣泛發(fā)動學生并依靠學生干部,才能滲透到每一個寢室,保障對學生的全面掌握,也只有通過學生干部隊伍,才能充分發(fā)動學生,投身到寢室文化建設上來。其次,要有積極健康的寢室活動,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將學生擰成一股繩,并且也只有通過活動,才能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向上的風氣,營造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再次,寢室要有家的溫暖,因為家的感覺可以緩解學習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壓力,也可以讓學生在互幫互助中體現愛與被愛的感覺,將情感體驗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去。最后完善的制度和嚴格的管理則是對寢室文化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寢室文化可以在完善的制度和嚴格的管理下散枝開花,蓬勃發(fā)展,從而保障了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
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持續(xù)性的教育工作,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刻,加強學風建設,創(chuàng)建優(yōu)良學風,是培養(yǎng)提高應用型人才質量的基本保障和提高高校辦學水平的根本體現。新形勢下,大學的學風建設應該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維和工作方式,促進學風建設持續(xù)改革,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高校學生工作特點和要求。
[1]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0 -09 -09.
[2]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中國教育報.2004 -10 -15.
[3]張禧.加強高校學生學風建設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1(03):101 -102.
[4]楊霄.論構建大學優(yōu)良校風學風的長效機制[J]教育與職業(yè),2011(27):43 -44.
[5]瞿明勇.高校寢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中國高等教育,2010(21):57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