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琳璐
葛琳璐,教師,現(xiàn)居江蘇南通。
一杯香茗在前,它那淡雅的清香早已讓人陶醉不已,家中六歲小兒被玻璃杯中茶的顏色所誘,興奮地猛喝一口,結果全部噴口而出,入口的茶水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樣甘甜如蜜,反之竟是澀澀的苦味。于是認為,茶是苦的,很難喝。從此拒絕喝茶。其實他不知道,茶是不適合大口喝的,而是小口抿的,入口前先是有種淡淡的澀味,隨之便有一股清香從舌尖蔓延至舌根,給人帶來清新舒爽的感覺,精神也隨之愉悅起來。六歲小兒哪有這樣的閑心和雅興去品茶呢,我不禁莞爾,卻意外地想到初中生在閱讀散文時不也是和小兒品茶一樣的情形嗎?
他們在以往閱讀記敘文的基礎上,初讀散文也會如初品香茗時那樣盲目,一目十行式地只想了解文章大意,獲得情節(jié)上的趣味,卻發(fā)現(xiàn),此種文章讀到文末也不知道作者所云何意,尤其是寫景寫物的散文,只知語言優(yōu)美,情感濃郁,但作者散文中的事、物、景或人表達了對人生的什么情感、啟示等仍無所知,故開始討厭散文閱讀,覺得沒有趣。
為何不用品茗的方式去閱讀散文呢?泡茶的過程是茶葉獲得新生的過程,它將自己身體的精華和靈魂都傳遞給沸水,在品評中完成了人與自然的對話,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過程。散文的閱讀過程不也正是讀者和作者心靈撞擊的過程嗎?讀者是多么希望能在咀嚼文味的過程中獲得心靈的洗禮啊!我認為要讓學生了解散文,并進一步的欣賞散文,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讀文章就要像品茶那樣,抿上一小口,慢慢地進行回味,如何從細處慢品,具體可以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篇美文在首先聽讀一遍,可以配上音樂,在舒緩中由教師或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全文。在營造品茗時的那種雅趣和情調中讓學生直觀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在抒情的音樂中,在詩意的文字下,學生很容易沉浸其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散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后,讓學生及時捕捉文章中他們覺得美的地方,可以是優(yōu)美的詞句、段落,可以是美麗的景色描寫等等。在文中做上標記,然后對這些美點,反復地朗讀,在朗讀中細細咀嚼,理解深意,圈點批注。老師也可讓學生分小組互相分享各自的美點,并說明美點的可賞緣由,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增加對文章的理解,為學生能更深入地解讀散文打好了基礎。
1.捕捉文中特別字(詞)眼。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蘇雪林的《溪水》一文中,作者在描寫溪水時有一句“她將那可憐的迷路小紅葉,擠擠推推地推到一個漩渦里,使他滴滴溜溜的大圓轉兒;那葉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幾乎哭出來;水笑嘻嘻的將手一松,他才一溜煙的逃走了”。其中“擠擠推推”“滴滴溜溜”“笑嘻嘻”“一溜煙”這樣的詞語,傳神地寫出了溪水的歡愉之情,溪水就像是一位天真活潑略帶幾分淘氣的小姑娘,流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再如朱自清《春》 一文中,“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鉆”字用得很傳神,把春天來了,小草急切的生長欲望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可愛地表達出來了,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只要我們留意捕捉,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作者精心營造的、特別的字或詞。可以通過此觸摸到作者對景,對人,對事的情感,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中心。
2.關注文中不同表達方式的句子。在散文中要特別關注直接抒情和議論的句子,這些句子是作者情感的直接體現(xiàn),是散文的靈魂。比如席慕容的《槭樹下的家》這篇散文中“對我來說,我的這個槭樹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窩巢也沒有什么不一樣??!”一句,作者以議論的方式單獨成段,我們可以從此句中感受到作者把小鳥的窩巢和自己的家進行類比,得出生活平凡而又充盈,家人相愛而又歡樂的幸福觀,從而作者在文中傳達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因這句話而變得簡單明了了。閱讀這樣的句子時要做上記號,它是理解散文的一條捷徑。
3.洞察作者的情感線索。每篇文章都有一條明顯的文路,而作者的情感之路,常常若隱若現(xiàn)地伴隨其左右,只要我們能觸摸到作者的情感之線,那么,體會文章感情也就容易了許多。如《背影》一文中,背影是全文的線索,伴隨著背影有作者的四次流淚,通過它可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情感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思念的一個過程,濃濃的父子之情溢滿全文。
品茗試閱讀,細細的抿出散文的味兒,去感受作者在語言中給我們帶來的余香。觸摸作者的情感,體悟生命的真諦,升華讀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