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敏
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為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綜合學科,而課外閱讀是課內(nèi)學習的延伸與補充,開展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主要從信息技術對學生課外閱讀的作用、意義和信息技術對教師教學活動的作用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教師從根本上轉(zhuǎn)變觀念,努力提升運用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水平,是改善課外閱讀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多媒體的集成性。信息技術具有將各種媒體信息進行集中控制、統(tǒng)一管理的功能。這種集成性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多媒體信息和設備的集成處理,它可將多種不同的媒體信息有機地進行合成,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多媒體信息,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控制所有設備和媒體信息,將分散在各種媒體上的教學信息集合在一起,統(tǒng)一調(diào)用,做到圖、文、聲、像一體化。
2.操作的交互性。信息技術的交互性體現(xiàn)在能夠?qū)崿F(xiàn)人機對話,使操作者對信息有完全控制權,利用圖像、聲音、文字等教學信息,通過人機交換方法來完成預定的任務,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而提高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
3.信息資源的共享性。人類社會的共享信息資源極其豐富,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不能達到資源共享。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解決了這一難題,它可以依靠信息高速公路的通信資源,超越區(qū)域、省域、國域的界限,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比绻f課外閱讀是航行的大船,是鼓帆前進的風,那信息技術就是劃船的槳,為航行開辟了另一條道路。
現(xiàn)在有很多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困難重重,這正是缺乏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表現(xiàn)。而分析能力,主要和思維習慣有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問答過程里面就包含了思維習慣和思維方法。傳統(tǒng)的黑板,空間相當有限,有時板書內(nèi)容一多,也就沒有記錄思維過程的空間。而信息技術卻能為之提供種種方便。從哪里開始思考,教師以電子板書形式將問題逐一顯現(xiàn)。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途徑。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問題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緊扣教材。這種思考過程經(jīng)歷得越多,在學生腦中的印象疊加得也越多,久而久之,最基本的思維習慣就有了形成的可能性。
信息資源具有形象直觀、內(nèi)容豐富、動態(tài)呈現(xiàn)、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特別感興趣,非常有利于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所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外閱讀教學,便于創(chuàng)造情景,營造氛圍。
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限,學會正確使用信息技術幫助閱讀是課外閱讀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學習《海倫凱勒》一課,為了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人物“不屈不撓”的精神,我會讓學生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因為學生將在這里受到更大的心靈震憾。為了努力消除、盡快消除這種“精神”給學生帶來的感受障礙,學生越早走進作品,越能更好地享受閱讀的快樂,我利用信息技術的直觀、感性的特點,在短時間里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先“神”奪人,先“聲”奪人,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1.多媒體便于操作、攜帶、保存。傳統(tǒng)教具是小黑板、掛圖、投影儀等,或體積太大,或分量過重。攜帶自然不方便,有的根本不可能攜帶。操作方面,有的較簡單,有的還很專業(yè),比如一般的投影儀,是要用專門的書寫材料的。而教具不同,使用操作的方法,又各有不同,須從零學起。資料保存方面,若資料有一定數(shù)量,且需保存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則會顯得困難,比如磁帶,要長期保留且音質(zhì)不變,就相當困難。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操作、保存,都極為方便。相關軟件的界面、菜單模式等都非常相似。學會其中之一,即可觸類旁通。播放器的使用也是如此,雖然有各種各樣的播放器,功能還各有特點,但基本操作是一樣的,無論是怎樣的信息資料,圖像、視頻、聲音、動畫,都是以數(shù)字形式按一定的路徑存放在操作者規(guī)定的地方。保存方式極其簡單,還可以備份。用來存放的工具,則由過去的一張小小的軟盤,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光盤、U盤。這都是傳統(tǒng)教具所不能達到的。
2.多媒體課件便于修改和交流。便于修改有兩重含義:一是便于教師修改自己以前的課件作品。某一課件所存在的不足,正如一堂課的不足一樣,如果教師沒具體操作過,那就顯現(xiàn)不出來。只有實際使用過了,不足才表現(xiàn)出來。那就得及時修改——在原有基礎上修改,使之進一步完善。二是便于教師修改別人的作品,為我所用。經(jīng)過幾年的飛速發(fā)展,課外閱讀的課件資料越來越多,備課時,去網(wǎng)上查一下,不說其它,僅幻燈片就有至少五六種方案。但是,這是別人的課件,自己使用時可能不方便,因為它不符合自己的思路。那就必須根據(jù)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構思,對這些課件資料加以修改,為自己所用。
3.多媒體課件便于交流。以前同行間的交流非常復雜,大家坐在一塊兒,各拿各的寶貝,還得有專門的電化教室作交流的場所。因此,交流的范圍相當窄,交流的次數(shù)也相當有限。而多媒體課件的交流就大不一樣了。交流的形式自由輕松,不必出門,不必約定專門時間,一臺電腦、一根電話線、一個鼠標即可:上網(wǎng)交流;交流的對象也很多,天南海北,只要是同行,就有交流的可能;交流的次數(shù),自己想有多少就有多少,只要大家有這個興趣。這對教學而言,自然是件好事。眾人的智慧才是大智慧。
信息技術深刻地影響了并將繼續(xù)影響著課外閱讀的改革,不啻為一場文化傳播上的革命。課外閱讀作為學生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實現(xiàn)教育教學從教到不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它既有利于鞏固、擴大課堂教學成果,發(fā)展和提高口頭、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收集信息,開闊眼界,豐富、規(guī)范語言,在廣收博采中汲取養(yǎng)份;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養(yǎng),審美情趣得到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隨著遠程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斷提高,電化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斷上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就是一種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