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麗
靈活而又恰當?shù)淖穯?,可以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整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教學情況,適時追問,從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對話。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不理解或者不知從何回答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解惑式的追問,幫助學生搭建思維的跳板,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下,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學《祁黃羊》一課時,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讓學生說說“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意思,由于課文講述的內容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許多學生都不知如何回答,在這種情況下我又追問:“這句話是誰說的,是在什么情況下說出的?”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再次深入文本,發(fā)現(xiàn)這句話是當?shù)乩习傩赵诼牭狡铧S羊舉薦人才的情況下說出的,這時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再進行總結。在這種教學情境下,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顯得更加深刻,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進行追問,有效拓展文本,從而使學生把課內和課外知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最大的麥穗》一課是教育學生要善于抓住機會。為了使學生明白文章中隱含的道理,在學完課文以后,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自己對“追求應該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這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認識,有的學生說:“這句話是說學生們要把眼前最大的一穗拿在手里就行了?!庇械膶W生說:“學生們不該東張西望,挑三揀四,只要找準自己認為最大的就行了。”聽了學生的回答,我覺得學生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于是我又進行了追問:“你能不能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來談談自己的理解呢?”學生的勁頭更足了,有的學生說:“在學習上,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但是對目前來說,上好每一節(jié)課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學生說:“我想吃最大最紅的蘋果,可挑來挑去發(fā)現(xiàn)還沒有一開始看到的好,我當時看到如果就選擇那個好了?!彪m然學生的回答還很稚嫩,但這也是他們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把學習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效。
不同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自然有所不同,有時還會出現(xiàn)偏差,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教學時機對學生進行追問,那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從片面走向全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追問,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
教學《猴子種果樹》一課時,在課文學完以后,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自己對猴子的看法,有的學生說:“猴子太沒主見了,別人說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庇械膶W生說:“猴子太沒耐心了,你再等等,說不定就成功了。”可就在這個時候,另外一位同學說:“我們不應該向猴子學習?!甭牭竭@,我感覺這樣的回答過于片面,會影響學生對人或事物的看法,于是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猴子真的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請大家再讀課文,看看猴子到底有沒有優(yōu)點,經過細讀課文,有的學生說:“猴子很勤勞,你看他天天澆水,施肥。”有的學生說:“猴子不怕麻煩,說干就干,他最后一無所獲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沒有耐心和主見造成的,勤勞是他最大的優(yōu)點。”在這里,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學會了全面看待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加客觀、更加全面。
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難免會有些籠統(tǒng)、簡單,這時如果教師能夠采取引導式的追問,就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仔細閱讀,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逐漸走向深入。
教學《錢學森》一課時,就“錢學森回到祖國的原因”展開提問,通過學生自讀課文,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錢學森想馬上回到祖國的原因是想早點為國家做貢獻。從這個回答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回答仍很淺顯,并不能深刻體會錢學森迫切希望回到祖國的深層原因,我因此追問:“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錢學森想早日為國家做貢獻的?”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認真品讀“我是中國人,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準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多做點事”這句話,明白了錢學森立志回國的堅強決心。在這里,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一步步朝著真理的方向邁進,與此同時,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感受也更加深刻。
追問是一種機智,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追問,才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