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崢青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是“語言文字的運用”。第一學段是閱讀教學的起步,教師要挖掘文本中的語用訓練點,依托真實、鮮活的生活情境,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
閱讀教學中的言語運用,要緊扣文本的關鍵字、詞、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扎根于文本,潛心會文,獨具慧眼,挖掘適合一、二年級孩子言詞運用的實踐點,引導學生在言語運用中完成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轉化。
1.關注語言的咀嚼點。崔戀老師說,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重點是抓好詞語、好句式,知道好在哪兒,并學習遷移、運用。低年級的課文大多短小,淺顯易懂,活潑生動,教師要關注文本中值得問一問、想一想,用一用的詞、句、標點,架設橋梁,引領孩子在讀、思、想、說、寫的過程中不斷提升遣詞造句的能力。在教學二年級《雷雨》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關注了文中的“壓下來”和“垂下來”這兩個值得玩味的詞,展開了這樣的言語積累運用教學:
指名讀準、讀好這兩個詞,尤其重視“下來”的輕聲讀法。
發(fā)現(xiàn)其相似處,并用課件演示,聯(lián)系生活經驗,理解“壓”和“垂”意思。
出示詩句辨析運用: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 )下綠絲絳。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 )枝低。
出示雷雨前的畫面,找一找圖畫中還有什么也下來了,進行詞語活用。如“蜻蜓從半空中飛下來了!小壁虎從墻面上爬下來了!”
回歸文本,老師小結:“下雨前,大地上發(fā)生了許多令人驚訝的變化呢!小作者的觀察多么細致呀!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讀好雷雨前后的變化吧!”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老師關注文本中有特色的語詞,引領孩子攝取、消化、運用、積累,從課文中來到課文中去,使言語實踐訓練變得有效。
2.勾連文本的相似處。第一學段的課文盡管簡短淺顯,但用心挖掘,可以實踐的語言運用點會有很多。如果我們不加選擇,就會造成內容過滿,運用過多,或者“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不能達到教學目的。所以我們必須把眾多的運用點歸類,以幾個點為切入口進行言語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把這幾個點聚焦、放大,使課堂的言語實踐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真正讓學生掌握方法。
《卡羅爾和他的小貓》一文,可以進行言語實踐的點很多。比如在寫到小貓們來到卡羅爾家的情景,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寫一寫小貓們的各種動作神態(tài)。可以移情體驗送走小貓時卡羅爾的矛盾心理等。但這些語言點有的是在以前的課文中反復運用的,缺乏提升空間;有的太過空泛,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有一處值得關注,那就是“想要小貓”和“送出小貓”時,爸爸都用了登廣告的方法,前一則廣告在文中呈現(xiàn)了全文,而后一個廣告是一筆帶過式的。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放大第一則廣告,體會寫廣告時爸爸的心情,感知表達的內容與順序,在理解內化之后,到教學卡羅爾家“貓滿為患”需要再次登廣告時,放手讓孩子們學寫。這樣的言語訓練緊扣文本,前后關聯(lián),與文本解讀相襲相承,自然貼切。
3.緊扣文本的遷移段。第一學段的課文有許多童話、兒童詩,這些文本中,結構相似的段落比較多。這些相似語段中包含一些簡單的表達方式。借助這些語段,引領孩子發(fā)現(xiàn)、模仿、遷移、內化,在實踐中領悟文本內涵和語言應用規(guī)律,能使孩子不再走進天天學語文卻不會表達的怪圈中。
比如,《荷葉圓圓》中的2 至5 小節(jié)分別寫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魚兒把荷葉當成搖籃、停機坪、歌臺和涼傘。構段方式非常相似,都是先寫小動物的語言,再寫小動物的動作。在教學時,可以抓住這一語言示范點,在充分演讀和感受小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之后,拓展想象,出示填空,引導學生仿照前幾種小動物的語言和動作來,說說其它小動物會怎么說怎么做。
小蝴蝶說:“________!”小蝴蝶( )在荷葉上,________。
小甲蟲說:“________!”小甲蟲( )在荷葉上,________。
關注文本的相似結構,讓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了解句與句的聯(lián)接方法,并能簡單地遷移于其它段落的創(chuàng)作編寫上,這樣的言語表達平臺,為言語的轉化找到了契合點,應當多加關注。
第一學段的孩子,適合在具象的情境中建構知識。課堂上,語言文字運用中植入有效的情境,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活動,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與想象,并參與對話,而且還能巧妙地為孩子的語言實踐架設橋梁,化難為簡,從而更好地進行言語表達實踐,培養(yǎng)語感。
當前,很多低年級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過于浮華,形式大于內容,孩子們只激動一陣子,卻沒能真正為提升言語運用能力服務;有些情境牽強附會或老套陳舊,根本無法吸引學生真正進入狀態(tài),就更談不上促進教學了。為言語實踐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該有明確的指向性,與文本的內容要契合,要生活化,才能成為言語運用的有效平臺。
1.生活化。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語言運用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當充分發(fā)掘家庭生活、日常生活等課程資源,要根據需要,在課堂上還原生活情境,在情境中進行恰當?shù)难哉Z交際,讓學生沉浸在生活中運用文本語言。
在寧波“課堂節(jié)”上,陳燕老師執(zhí)教《活化石》一課,她制定的語言文字運用的主體目標是了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銀杏樹”“大熊貓”,積累文中的關鍵詞,并能運用這些關鍵詞進行介紹。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陳老師引導學生反復讀好第2 段,隨機感知“幾億年”、“容易辨認”、“長得慢極了”等關鍵詞,然后設置了一個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交際式的介紹:
①創(chuàng)設情境,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接關系
現(xiàn)在要把銀杏樹這種活化石介紹給別人,你能嗎?
引導介紹:老師做一做媽媽,誰來跟我合作?——今天你們學了銀杏樹這種活化石?為什么說銀杏樹是活化石呢?哦,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啊,怪不得叫活化石了!那這種活化石還有什么特點呢?(引導介紹樣子、生長情況)哦,太神奇了!這星期天,咱們一定要去郊外看看銀杏樹!
②情境延續(xù),連起來介紹
雙休日,媽媽帶著你來到郊外,瞧,銀杏樹就在眼前了,你能連起來向媽媽介紹一下嗎?介紹的時候先說為什么是活化石,再說它還有哪些特點?
提供句式:________,怪不得叫它活化石呢,它________。(結合關鍵詞語介紹)
自由練,指名上臺介紹。(評議點:按順序講清楚;用上了關鍵的詞語;要有介紹的語氣)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陳老師創(chuàng)設了回家向媽媽介紹“公孫樹”的生活情境,老師扮演媽媽,讓學生走入情境,巧妙地借用對話平臺,引導學生弄清每一句話所講的內容,感知句與句的聯(lián)接關系,并延續(xù)情境,提升難度,讓學生在情境中復述內容,把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加以運用。
2.真實性。我們習慣于這樣界定教學情境:是人為優(yōu)化了的環(huán)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于其中的環(huán)境。把生活植入課堂,重要的是這生活情境必須是真實可感的,用各種方式盡可能地還原或貼近低年級孩子所能理解和感受的生活。唯有如此,運用的語言才能是真切的,孩子們才能說真話,述真情。
在《雷雨》一課中,寫雷雨前的景象時有這樣一個句子:“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老師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這一句式,并能靈活運用于生活情境中,利用多媒體進行了真實的情境創(chuàng)設,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請學生讀課文一至三自然段,說說下雨前閃電和雷聲各有什么變化?
指導朗讀“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辈⒂枚嗝襟w展示生活中下雷雨前的可怕變化,體會“越……越……”的感受。
課件演示雷雨由大到小的景象變化,引導學生用“越……越……”說話。(雨越下越大;風越刮越猛;窗戶上的雨滴聲越砸越響……)
課件展示生活中雷雨后的畫面,繼續(xù)引導孩子們連著用兩個“越……越……”說話。
在以上的教學片斷中,因為教師把真實的雷雨前后情境植入到課堂中,學生用眼睛、耳朵和心靈真切地感受了這種變化,所以語言的運用變得豐富自如,值得肯定。
3.新鮮感。要想真正激起學生言語運用的欲望,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還必須有新鮮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一顆年青的心,多看孩子們喜歡的書與電視,了解孩子們所玩的游戲,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這些情境植入課堂,讓情境充滿鮮活的時代感。
隨著現(xiàn)代交際工具的日益普及,微信等交流方式也漸漸地進入孩子們的世界。在《小鹿的玫瑰花》一文的語言運用中,我就把“微信群”引入到課堂上,讓孩子開展文本仿說的實踐。
在充分學習了“黃鶯”和“微風”的感謝語言之后,引導學生想象還有哪些事物會經過這兒并感謝鹿弟弟,并創(chuàng)設了“微信群”的情境進行寫話實踐:下發(fā)有“微信群”發(fā)言圖示的表格,四人小組合作,每個孩子扮演一個角色,仿照“黃鶯”和“微風”的話,寫幾句感謝的話。
原本枯燥無味的寫話練習,在“微信群”發(fā)言這個新鮮情境中,孩子們寫得有滋有味,同伴間的交流合作也在不經意中達成。可見鮮活的情境對激發(fā)孩子言語運用的積極性很有效。
閱讀教學中的言語運用一定不是孤立的,它必定和朗讀、理解、想象、感悟交融相生,也只有在理解和感悟基礎上,表達才真正有效。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現(xiàn)有水平,吃透文本,聚焦重點,展開過程,深入淺出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恰當引領。
1.反復滾動,言語內化提升。要真正理解掌握文本中的特色語言,除了恰當?shù)耐卣雇猓枰處熞罁谋咎攸c,多次設計情境反復巧妙地進行滾動式運用,讓這些言語形式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愛迪生救媽媽》一文中的“疼得直打滾、急得團團轉”這兩個詞語是老師們在平常教學中會關注的詞語教學點,但我們習慣于用讀一讀、記一記或隨口拓展一下等方式來積累詞語。如果在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一個反復滾動的教學平臺,讓學生一次次經歷積淀、運用、創(chuàng)造的過程,那詞語積累運用就會變得豐滿。
出示句子并讓學生讀好:
一天,媽媽突然肚子痛,疼得在床上直打滾。
大家急得團團轉。
圖文對照,語言描述等方法體會“痛”“急”的程度,感受“疼得怎么樣”“急得怎么樣”這類短語的作用。
其他人看到媽媽這么痛,又沒有什么好辦法,都會有哪些著急的表現(xiàn)呢?出示課文畫面,合理想象,仿照“疼得直打滾、急得團團轉”這樣的短語格式填一填:
爸爸急得( ),奶奶急得( ),( )急得( )。
在學習愛迪生用鏡子聚光的方法解決了光線太暗的難題時創(chuàng)設情境,用剛才的短語格式說一說爸爸、醫(yī)生等人的表現(xiàn):
爸爸聽了,( )得( );醫(yī)生看見了( )得( );媽媽得救了,奶奶( )得( )。
言語的運用應順應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步推進,可以反復練習,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進對這類言語的積累和創(chuàng)新。
2.放緩步子,運用遷移深化。第一學段的孩子處在言語運用的起步階段,對語言形式的感悟與理解尚屬表層,他們習得文本語言,逐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降低難度,放緩步子,細化過程,用心引領。切不可急于求進、囫圇吞棗。
《小柳樹與小棗樹》是一篇童話故事,為了使讀者懂得“物各有所長,我們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這一道理,作者按時間順序對比著來寫小柳樹與小棗樹的外形特點,并濃墨重彩地描摩了小柳樹開始時的驕傲和后來的羞愧。其中2、3 自然段的構段方式相似,都是先寫小柳樹長得怎么樣,再寫小棗樹長得怎么樣,最后寫小柳樹由此產生的驕傲心態(tài),第4 自然段與2、3 自然段表達上略有改變。這又是一個極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語言運用的訓練點。我們可以這樣展開2、3、4 自然段的教學:
①讀好第2 段,感知句子連接方式:
分句指導讀好。師生問讀:
小柳樹長得怎么樣?小棗樹長得怎么樣?小柳樹對小棗樹怎么說?
小結:這段話就是先寫________,接著寫________最后寫________,寫得多清楚啊!
②讀第3 段,用橫線劃寫小柳樹生長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小棗樹的句子,用括號把小柳樹說的話括起來。(隨機板書提示)校對讀,屏幕劃,引導發(fā)現(xiàn):這段話寫的順序與第2 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桌合作讀,匯報讀,注意帶表情讀,評議;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
③讀第4 段,試著學習2、3 段的順序方法改一改。
出示:又過了好些日子,小柳樹 ________,而小棗樹________。小柳樹得意地說:“________?!蓖篮献鲃?chuàng)造表演,指導用上“喂”、“呀”等語氣詞表現(xiàn)小柳樹的驕傲。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深切感受小柳樹的驕傲,初步觸摸作者在寫作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由扶到放,慢慢內化并給予平臺,進行創(chuàng)作編寫表達訓練。只有真正地以學生的起點為教學的起點,完全展開言語運用的教學過程,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才能真正讓學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3.恰當整合,目標以少勝多。人教版教材的特色是以“人文主題”編排單元,對于每一個階段,每一篇課文的言語運用目標,需要教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及自己的教學經驗確定。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同一個語言形式在多篇課文中多次反復運用,沒有提升,老師花了很多心力,實則是浪費了寶貴的課堂閱讀時間,做了無用功。所以在對一單元的課文進行教學之前,教師一定要充分熟悉教材,統(tǒng)籌確定教學目標,恰當整合教學內容,對有共通性的語言運用點要逐層推進,有序遷移提升。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小故事大道理單元”包括《坐井觀天》、《我要的是葫蘆》、《小柳樹和小棗樹》、《風娃娃》、《酸的和甜的》5 篇課文。這5 篇課文都是童話故事,故事中的小動物語言豐富而富有個性。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在常規(guī)的識字、朗讀、積累、明理的基礎上確定“對話”這一主題,在教學時突出“朗讀對話”、“感悟對話”、“積累對話語言”,最后層層深入,設計情境,學習運用恰當?shù)恼Z氣表達一段對話。
這樣,通過一單元的課文學習,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都滲透“對話”意識,從理解到模仿到創(chuàng)編,這一連貫的過程,可以使孩子的語言對話能力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