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健新
一度以為,課堂完全動起來、活起來,這就是課堂教學改革。但是,“活”的課堂是否高效呢?語文味還在嗎?這值得我們反思。
新課程中的語文課堂書聲瑯瑯,各種形式的讀,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于是,我們常??吹阶杂勺x、指名讀、齊讀、挑戰(zhàn)讀、表演讀、想象讀等等,讀了一遍又一遍,看上去很熱鬧、很歡暢,我們也常常聽到語文老師說這樣一些話:“同學們,讓我們有感情地把這一段話讀一讀”、“帶著歡快的心情把這句話讀一讀”、“請你們讀出悲傷的語氣”。
《廬山的云霧》是一篇美文,如何讓沒去過廬山的學生感受廬山那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的美,并通過朗讀展現(xiàn)出來呢?老師將廬山云霧的圖片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將文字的美結合圖片用自己的“讀”展現(xiàn)出來,但是在學生朗讀之后,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他們的朗讀只是將文中很平淡的文字轉換成口頭語言而已,并沒有將這種千姿百態(tài)、變化萬千的美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學生并沒有真正感受到文中表現(xiàn)的那種韻味,無法將廬山云霧的美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來。
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只有感悟文章韻味,與文章情感產(chǎn)生共鳴,才能通過朗讀將這種美表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讓學生通過讀來展示的時候,不要忘記讓學生品悟文章的內涵和蘊味。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讀出內心的聲音,課堂才會真正活躍。
現(xiàn)在很多的語文課堂,有歌舞,有畫畫,有表演,形式多樣,看起來新鮮,但讓語文課失去了語文味?!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爆F(xiàn)在的語文課不像以前那樣追求語文知識,不再以讀書品悟為課堂的主要手段,而是超出語文課的范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共同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育確切地說是文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yǎng)和美?!?/p>
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時,教師在最后加上了一首現(xiàn)代音樂,并讓學生將這首詩隨著音樂吟唱出來,從表面上看,這個點睛之筆使人眼前一亮,殊不知學生還沒有真正感悟文中的情感,就算學生能將這首詩背得很熟,可未必真正理解。語文課不是音樂課,語文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課的真正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并能熟練地運用這些語言文字,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也就是說,語文課的形式不管怎么豐富多彩,不能忘記語文教育的目的,否則,語文課上的語文味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當下的課堂,自主、合作、探究成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原先占主體地位的教師走向了主導地位,教師在課堂盡量少說,學生占據(jù)了主體地位,課堂上他們討論得熱熱鬧鬧,天南海北說個不停,有時甚至讓人感覺亂哄哄的,可是這樣的課堂卻被視為創(chuàng)新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是不是真正把文本給吃透弄懂了呢?學生的思想畢竟還不成熟,還不能充分掌握文本所蘊含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少說,某種程度上掩蓋了知識儲備的不足和備課的不充分,有時老師還會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這讓語文課上該完成的任務不能完成。
其實在新課標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富有個性化的見解的同時,也要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或缺,因為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見解、看法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夠正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該發(fā)揮主導作用。教師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同時,也應該指出其不妥之處,以便學生在錯誤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如果教師過分肯定學生的想法,對于他們的錯誤不加指正,那么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而且越走越遠。新課程改革,不是讓學生隨意亂說,不是讓他們“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不是讓教學“離題萬里”。要想讓討論切實起到作用,應該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的任務很艱巨,語文教師應該迅速轉變教學作風,專心致志地引導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課不能失去語文味,要讓學生學得踏踏實實,學得靈活起勁,讓他們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體驗語文的樂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鼓勵學生勇于實踐,勇于探索,有所創(chuàng)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堂真正綻放異彩,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