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芝
如何讓漢字教學變得更加有趣味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漢字記在腦海之中,這是一個重要問題。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辦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將趣味性融入到漢字的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喜歡識字,學會應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漢字的演變,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準備上課所要教的漢字的各種字體,然后讓學生通過想象來了解漢字的構造和由來,這樣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還能夠讓學生對于漢字的演變和構造有著更深刻認識。
例如,魚是一種動物,而“魚”字最早的寫法和現(xiàn)在卻有著許多不同,于是,在上課之前,我找到魚的圖片以及各種“魚”字的寫法,做成卡片。在教這個字的時候,我首先讓學生看魚這個字的構造,漢字最初的起源是象形漢字,“魚”這個字,最初上面是魚頭的形狀,而中間就是魚的身體部分,魚的身上有魚鱗,因此,“魚”字的中間部分是田字,而不是口,魚的尾巴形狀成為了魚字的下部分。我讓學生根據(jù)“魚”這個字最初的樣子進行充分想象,并且和魚的樣子進行統(tǒng)一,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魚”這個字最初的字形、結構。此后,“魚”字有了變化,人們?yōu)榱藭鴮懛奖?,于是就有了之后的“魚”字的尾巴:四點水。最后由于簡體漢字的出現(xiàn),“魚”字變得更加簡單,最終成為了我們見到的樣子。
通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了解漢字的由來和構造原因,不僅可以讓學生對于漢字產(chǎn)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更可以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歷史,了解中國文化的歷史。
在了解了漢字的構造之后,如何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如何讓漢字更具有趣味性,這是值得推敲的。如果通過重復書寫而達到加深記憶,不僅讓學生覺得枯燥,更有可能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對于漢字的認識和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適當?shù)囊龑?,讓學生將漢字變成一個故事,從而讓漢字的記憶加深,提高學生的描寫能力和構思能力。
例如“休”字,這個字很簡單,但是依舊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而使記憶和印象加深,“休”字左邊是一個單人旁,也就是一個人,右邊是一個木字,木就是樹木,一個人在樹木旁邊靠著,就成了一個“休”字,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一個人為什么會靠在樹邊呢?因為累了,那么,他為什么累了呢?因為他走了很遠,可能天氣很熱,好不容易看見一棵樹,于是這個人就在樹下躲避太陽樹上會不會有果子呢?這個人走了那么久,又累又餓,樹上有果子,于是就一邊休息一邊吃水果,他沒有經(jīng)任何人的同意,摘了果子,對不對呢?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這個字的構成去完成一個故事,雖然故事很簡單,然而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還讓學生通過漢字的構成完成了一個故事,在故事中,學會道理,那就是不能在沒有主人同意的情況下拿走別人的東西,通過故事的講述,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在不經(jīng)意間得到了培養(yǎng),可以說一舉多得。
漢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際文字或者語言表達中去,所以,在教學中,要將應用作為最終的目標。漢字的復雜在于很多字非常相似,而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相似的漢字,難以分辨和應用,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漢字、加強記憶的同時,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應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會通過組詞、造句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漢字的應用,然而長久以來,這種方式也會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笑話和字的變形來讓相近字變得更加容易被記住。
例如,從前有個進士,很有錢,可是卻很小氣,對對聯(lián)對得很不好。一天,兒子也高中進士,于是他就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lián):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天傍晚,有個窮秀才從這家門口路過,看了這副對聯(lián)不禁暗笑,便用筆偷偷地把其中的三個字稍微改動,第二天財主一看,當時就氣昏在地: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士”和“土”的差別、“夫”和“失”的差別,這樣的強烈對比,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刻了解漢字即使形近,但是意義卻千差萬別。
作為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趣味教學,讓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漢字的精髓和中國文字的魅力,并逐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