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麗 吳泰徠 侯繼清 (吉林省長嶺縣畜牧站 131500)
本病因瘤胃積食發(fā)病時間過長,前胃弛緩的繼發(fā),造成瘤胃內酸性物質大量出血,引起酸中毒。最急性奶牛在3~5小時突然死亡。奶牛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可視黏膜潮紅或發(fā)紺,流涎,口鼻有酸臭味兒,瘤胃脹滿,蠕動音消失。糞便酸臭稀軟或呈水樣,脈搏增加到100~140次/分,呼吸加快,體溫偏低。病后奶牛臥地不起,角弓反張,眼球震顫,最后昏迷死亡。
為制止瘤胃內產酸用1%氯化鈉溶液或1%碳酸氫鈉溶液反復洗胃,直到瘤胃內容物pH值大于7.0。為解除酸中毒可靜脈注射5%碳酸氫鈉1000~2000毫升。補液用5%葡萄糖氯化鈉、生理鹽水6000~10000毫升/天,分2~3次靜脈注射。強心用20%安鈉咖10~20毫升,靜脈注射。興奮瘤胃機能用新斯的明4~20毫克,毛果蕓香堿40毫克皮下注射。
皺胃移位由于皺胃弛緩和皺胃機械性轉移造成。左移位多發(fā)生在奶牛分娩之后。奶牛食欲減少,拒食精料,反芻停止,左腹肋弓部膨大、腹痛,叩診可明顯聽到鋼管音,排糞遲滯或腹瀉。右移位時,病牛常突然發(fā)病,腹痛,呻吟不定,后肢踢腹,拒食貪飲,瘤胃蠕動停止,排糞黑色,心跳加快,右腹肋弓部膨大,叩診可聽到明顯的鋼管音,常伴發(fā)脫水、休克和堿中毒而引起死亡。
治療時可用滾轉法,讓病牛以背部為軸心,先向左滾轉45度回到正中,再向右滾轉45度,回到正中,如此反復搖晃3分鐘,突然停止,最后使病牛站立,檢查復位情況,但此法成功率不高。手術療法,皺胃移位一般采取手術療法,左側腹壁切開比較有利。
本病的發(fā)生原因有突然換料,造成奶牛的消化功能紊亂可引起胃腸炎。飼料發(fā)霉、變質、有毒可引起胃腸炎。飲用水過臟、過涼可引起胃腸炎。風吹雨淋,奶牛感冒,某些傳染病,如巴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牛副結核的繼發(fā)癥,也可引起胃腸炎。牛瘤胃積食、前胃弛緩、創(chuàng)傷性網胃炎等繼發(fā)癥,均引起胃腸炎。犢牛表現為下痢、脫水。成年牛腹瀉,反芻停止,食欲不振,腹痛不安,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嚴重者糞便中混有膿血,里急后重,極度衰竭,臥地不起。
止瀉用碳酸氫鈉40克,淀粉1000克,一次內服。0.1%高錳酸鉀溶液3~5升,一次內服。清理胃腸,硫酸鈉、硫酸鎂300~400克加水內服。液狀石蠟500~1000毫升,松節(jié)油20~30毫升,一次內服。補液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3000~5000毫升或“復方氯化鈉”(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氯化鉀)2000毫升,維生素C 2克,混合靜脈注射。
奶牛因代謝失調,表現為厭食,產奶量下降。預防本病用丙二酮,每天0.11~0.23千克/頭,產犢后2星期開始使用,持續(xù)6星期。丙酸鈉,產犢后開始使用,每天2次,持續(xù)6星期。治療用丙二醇,每天0.11~0.45千克/頭,持續(xù)10天。丙酸鈉,每天0.23千克/頭,每天2次,持續(xù)10天。
奶牛產后癱瘓與其體內的代謝密切相關,血鈣下降為其主要原因。產后癱瘓多數發(fā)生在分娩后的3~5天以內。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兩種。典型病例發(fā)展很快,從開始發(fā)病到出現典型癥狀一般不超過12小時。發(fā)病前期病牛常表現食欲減退,反芻停止,泌乳減少,站立時后肢頻踏,肌肉發(fā)抖,行走時后肢搖擺,精神沉郁,表現輕度不安,四肢肌肉出現輕度震顫,四肢及身體發(fā)涼。病初病牛體溫可能仍在正常范圍內,但在發(fā)病過程中逐漸下降,有時可降到36℃。初期癥狀出現數小時后,病畜出現癱瘓癥狀,倒地后通常不容易再站起。非典型癥狀病例在臨床上更多見,其癥狀除癱瘓外,主要特征是頭頸姿勢不自然,呈S狀彎曲。病牛精神極度沉郁,但不昏睡,食欲不振或廢絕,各種反射減弱,但不完全消失。病牛有時能勉強站立,但站立不穩(wěn),且行動困難,步態(tài)搖擺,其體溫一般正?;蛏缘汀?/p>
預產前半個月,可喂高磷低鈣飼料,人為造成鈣、磷的負平衡,同時飼喂酸性飼料,可減少此病的發(fā)生。在分娩前數天,適當減少精飼料和飼草的喂量,保持母牛良好食欲。同時加強飼喂環(huán)境的衛(wèi)生,保證奶牛一定的運動量。產前3天和產后3天內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和10%葡萄糖溶液各500毫升,每天1次,有良好的預防作用。治療產后癱瘓主要有鈣劑療法、乳房送風法以及乳房注射法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