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南華山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 755299)
沙棘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廣泛用于水土保持。中國西北部大量種植沙棘,用于沙漠綠化。沙棘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高,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實的統(tǒng)稱。植物沙棘為胡頹子科沙棘屬,是一種落葉性灌木。國內分布于華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為藥食同源植物,其根、莖、葉、花、果,特別是沙棘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和生物活性物質,可以廣泛應用于食品、醫(yī)藥、輕工、航天、農牧魚業(yè)等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沙棘果實入藥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
沙棘落葉灌木或喬木,高l.5米,生長在高山溝谷中可達18米,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生。嫩枝褐綠色,密被銀白色而帶褐色鱗片或有時具白色星狀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黃色或銹色。單葉通常近對生,與枝條著生相似,紙質,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30~80毫米,寬4~10毫米,兩端鈍形或基部近圓形,基部最寬,上面綠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狀柔毛,下面銀白色或淡白色,被鱗片,無星狀毛,葉柄極短,幾無或長1.0~1.5毫米。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橙黃色或桔紅色,果梗長1.0~2.5毫米,種子小,闊橢圓形至卵形,有時稍扁,長3.0~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澤?;ㄆ?~5月,果期9~10月。
沙棘喜光,耐寒,耐酷熱,耐風沙及干旱氣候。對土壤適應性強。沙棘是陽性樹種,喜光照,在疏林下可以生長,但對郁閉度大的林區(qū)不能適應。沙棘對于土壤的要求不很嚴格,在粟鈣土、灰鈣土、棕鈣土、草甸土、黑護土上都有分布,在礫石土、輕度鹽堿土、沙土、甚至在砒砂巖和半石半土地區(qū)也可以生長但不喜過于粘重的土壤。沙棘對降水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應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如果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但屬河漫灘地、丘陵溝谷等地亦可生長,但不喜積水。沙棘對溫度要求不嚴格,極端最低溫度可達零下50℃,極端最高溫度可達50℃,年日照時數1 500~3 300小時。
藥用價值。沙棘性溫味酸澀,具有活血散淤、化痰寬胸、生津止渴、清熱止瀉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肺膿瘍、咳嗽痰多、呼吸困難、消化不良、高熱傷陰、腸炎痢疾、胃痛、閉經等病癥。沙棘總黃酮可提高血清補體水平,增強巨噬細胞的功能,故既可補充營養(yǎng),又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營養(yǎng)價值。沙棘果實營養(yǎng)豐富,其果實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亞油素、沙棘黃酮和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質和各種必需氨基酸。其中維生素C含量極高,每100克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可達到825~1 100毫克,含糖7.5%~10.0%,含酸3%~5%。沙棘葉片含粗蛋白15.75%,粗脂肪9.48%,粗纖維14.04%和無氮浸出物54.84%。
經濟價值。沙棘產品即可食用,又可藥用。沙棘是目前世界上含有天然維生素種類最多的珍貴經濟林樹種。前蘇聯(lián)利用沙棘油為原料,開發(fā)出了近10種藥品。據報道,國際上研究開發(fā)沙棘產品的機構和企業(yè)越來越多,發(fā)展勢頭很猛。中國在沙棘產品開發(fā)方面發(fā)展也很快。隨著沙棘產業(yè)的深入發(fā)展,必將帶動沙棘加工業(yè)的發(fā)展,農民就可以通過采收沙棘果、葉增加收入。
中國西北地區(qū)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直接栽種喬木難于成活,植被恢復難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一般每畝(667平方米)荒地只需栽種120~150棵,4~5年可郁閉成林。沙棘的苗木較小,一般株高在30~50厘米,地徑5~8毫米,栽種勞動強度不大,一個普通勞力一天可以栽沙棘5~6畝。這對西北地區(qū)來講,能夠有效解決地廣人少的問題,便于進行大規(guī)模種植,快速恢復植被。
在植被稀少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脆弱。以沙棘為先鋒樹種,能夠快速恢復植被,盡快的恢復生物鏈。沙棘不但自身能夠適應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而且由于其固氮能力強,能夠為其他植物的生長提供養(yǎng)分,創(chuàng)造適宜生存的環(huán)境,是優(yōu)良的先鋒樹種和混交樹種。據報道,人工種植4~5年后的沙棘林內,雜草叢生,還有一些次生的楊樹、榆樹等樹種,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樣性。生長沙棘后的荒地不施肥料種植農作物,當年產量比一般農田高,而且連種3年地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