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我邀幾位友人驅(qū)車訪佛教圣地五臺山,一了夙愿。
十多年前我曾借調(diào)研間隙云游五臺,那山水霧雨,亭臺樓榭,古廟老僧,給我留下極好的印象。后錯過多次機會。友人新民前年來京一聚,喚起我重游五臺的期許。撥開課業(yè)和諸多纏身凡事,近日終以兌現(xiàn)。
驅(qū)車駛近五臺山,微雨清風中撲面而來的是仿佛夢境中的西風古道。傳說中的五臺原為太行山的五座山峰,因文殊菩薩與東海龍王的一段佳話而連為五指平臺。千百年來,這里道場連山,香火不斷,匯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道家和佛教的各路風水、諸神仙氣,迄今依然是宗門弟子修行論道的不二法門。踏進女子佛學院的深深幽院,腳下的青磚,頭頂?shù)那嗵欤矍暗那嘁虑嗌篮颓嗲嗟慕渎?,托?00個花樣的青春書寫青青心經(jīng)。莫嘆風雕月,這是離天最近的靈地。來到菩薩頂——這個被譽為“小布達拉宮”的藏傳佛教圣地,金頂紅墻,滿眼肅穆。與章樣摩蘭住持的對話、合影,讓同行的友人接到福運來電。正殿下的一副對聯(lián)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五臺圣境:“五百里道場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發(fā)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xù)續(xù)又是晨鐘悠揚晚馨清澈香煙繚繞騰幡翩纖。”晚餐后的茶坐間歇,我忍不住用蹩腳的書法將它摹寫下來。傍晚的顯通寺籠罩在沉沉暮色中。導游告訴我:這是文殊菩薩多次顯現(xiàn)真容的地方。大殿下一副對聯(lián)巧妙刻畫斯景:“靈鷲鷲靈靈靈鷲,真容容真真真容?!贝稳粘浚滹L清月下,我們來到位于五臺中心的五爺廟。相傳龍王的五公子移住這里,帶來人間祥和。人們?yōu)榧o念他而修此廟??缛霃R門,一陣鼓樂聲不絕于耳,原來五爺喜歡晉劇,香客可一邊上供一邊賞劇,可謂“人佛共賞”。早餐后,陰天冷云中,我們驅(qū)車上五臺最高峰北臺。過了兩個關(guān)口,山路險峻,一途向上,迎面撲來滾滾濃霧,如騰云駕霧般驚險奇妙。北臺的無垢文殊廟海拔3061米,被稱為“華北第一峰”。微雨中,與一位滿面紅光、自稱為“當家的”法師合影,仙氣沾衣。下山的路一樣險峻而刺激。順道而至東臺望海寺,雨歇霧散,那路捐百元,得聰明筆,興奮不已。午餐后,大家建議小憩,我則選擇登山。爬上附近的山頂,踩著羊群的腳印,與云聊天,借風散心。驅(qū)車駛離云霧繚繞的五臺景區(qū)時,不知不覺過去了20多個小時,浸淫在濃郁的佛教文化中,漢傳與藏傳相伴,密宗與顯宗同在,感天地之靈氣,染古今之仙風,這忙里偷閑的短暫神游不僅徹底放松了身心,更貼近了神靈。
訪五臺后不久,我又攜家人訪臺自由行,實現(xiàn)了多年來兩岸親人團圓的夢想,并去了佛光山、慈濟和法鼓山三大佛教圣地。一路所見,令我打開了對文化的悟道,打消了許多蒙昧的成見,益發(fā)相信靈性乃人生社會的一大境界。
本卷討論中國傳統(tǒng)的治理思想。我們深信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埋藏著大量可古為今用的治理思想的瑰寶。本卷有幸得多篇佳作,與讀者諸君共賞。我們期待更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使這一討論能夠繼續(xù)下去。
時逢那路生日,借筆祝他快樂進步。多年來,他和《評論》一起成長,研文習武進步了不少,模樣、舉止和志趣都更有君子風范了。對于未來,他只求進步,夢想成為古人所求的士君子。我們也夢想,讓《評論》成為士君子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