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夏港中學 孫建英
初中英語新課標中在“課程任務”中開篇明義就指出了興趣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課標中強調“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的確,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只有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單詞記憶、短語學習、語篇理解才會有基礎。那么,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尤其是教師情緒和師生關系更會直接影響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懂得如何管理情緒并控制好課堂。
就教師情緒管理而言,一方面是教師對自身情緒的控制。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影響教學情緒,無論如何,都要以積極、樂觀、飽滿的情緒來面對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受到感染,從而進入學習狀態(tài)。另一面是學生對教師情緒的影響。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一開始上課便對學生的作業(yè)問題進行責難、對學生上次課堂的表現(xiàn)進行批評,結果學生飽受“教育”,注意力不集中,很難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其次,就師生關系而言,教師一方面要保持好平靜的心態(tài),畢竟一個班級中總會有些學生在學習成績上不夠理想,但也不能因此而對學生橫眉冷對,從而影響師生關系;另一方面,教師要多尊重學生,師生關系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礎上,學生才能感受教師的關心,也才會積極參與到課堂中。
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只有一個對生活富有熱情,對課堂富有激情,對學生充滿關愛的老師才能讓學生“活”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學生個體間客觀存在差異,這也就決定了教學中教師不能以相同的標準來對待學生,而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來要求、引導、評價學生。
首先,從課前預習來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而提出要求。就簡單的單詞記憶而言,一些學生基礎較差,如果教師還是按學習較好的學生的要求來對該類學生施加壓力,學生也會感到厭煩。相反,如果教師能降低標準,而針對他們的差異分層要求,學生的積極性就會高很多。其次,從課堂教學過程而言,教師借助問題、活動等方式來組織課堂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而進行。如在提問中,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所提的問題就要注重從基礎性出發(fā),而對基礎稍好的則可進行拓展。如在閱讀教學中的提問,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從單詞的理解、語篇的基本內容方面出發(fā),而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從文本內涵著手提問。最后,在評價中也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且要注重過程評價。如在口語教學中,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對話過程就是評價的核心,而不是以簡單的成績來對學生畫出優(yōu)良中差。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學必須層次性展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做到“立足實際、因生制宜”,這樣,當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了發(fā)展,學生才會不斷發(fā)展。
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提倡以合作探究模式來開展,并積極倡導通過任務活動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從課堂導入還是課堂活動過程的組織,教師都要注重體現(xiàn)出“合作”的主題。
首先,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而創(chuàng)設情境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在8A Unit 3 A day out的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以話題“我喜歡的國外城市或旅游景點”來引導學生進行表達,表達借助卡片、幻燈片等學習新單詞,在閱讀Eddie and Hobo的對話中用圖片為引導,借助短語而引入對話,在對話中以角色扮演形式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以活動形式來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如在8B Unit 8 Section A的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學生學會如何詢問對方意見,如何提出建議的知識點,教師以“我能幫助她”為任務形式,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了某生要過生日而做準備的話題,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掌握What shall I/we do...?What shall I get my mom for her birthday?That’s a good idea.等知識。
當然,要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教師就要摒棄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而以合作探究模式來組織教學,在課堂組織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而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因,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有立足于學生主體,從學生的興趣激發(fā)著手,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才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1]李霞.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fā)[J].中小學教育,2013.
[2]張麗云.淺談如何激發(fā)初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J].素質教育,2013(04).
[3]祖彩虹.淺談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