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兵 萬志莉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2.南昌市精神病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性心理障礙又稱異常性心理、性倒錯、性變態(tài),泛指以兩性性行為的心理和行為明顯偏離正常,并以這類性偏離作為性興奮、性滿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精神障礙,其正常的異性戀受到全部或者某種程度的破壞、干擾或影響,而一般的精神活動并無其他明顯異常[1]。性心理障礙大致分三種類型[2]:①性取向障礙:如同性戀、戀童癖、戀物癖、戀獸癖、異裝癖等。②性偏好障礙:如露陰癖、窺陰癖、性器摩擦癖、色情狂、施虐癖、受虐狂等。③性身份障礙:如易性癖。
目前關于性心理障礙的病因和發(fā)病機理雖然提出很多學說,但仍尚不明確[2]。本文通過查閱知網、維普等電子圖書館,對性心理障礙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分析整理,從生物因素方面闡述性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發(fā)病機理。
對性心理障礙的遺傳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同性戀的研究。學者們認為,1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原因導致一個人從幼兒開始便產生性倒錯,進而形成同性戀傾向[3]。國外科學家的實驗研究也證明遺傳對于性傾向的重要影響作用。1993年,美國的海莫等人發(fā)現,異性戀兄弟在X染色體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50%,同性戀兄弟的基因共有率則高于50%。這一研究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了X染色體。對此進一步的研究是以40對同性戀兄弟為對象的DNA分析,表明至少有一個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位于染色體的這一區(qū)域,這是迄今為止有關性傾向具有遺傳基礎的最有力的證據[4]。亦有少量的研究發(fā)現,男(女)患者第23對染色體有額外的Y(X)染色體,有可能發(fā)展為同性戀或是其他性變態(tài)[2]。 Bailey 等(1993)發(fā)現 71 對單卵孿生子中有 34 對(48%),37 對雙卵孿生子中有6對(16%)是同性戀,而同胞姐妹中僅6%(2/35)是同性戀,說明同性戀可能有遺傳傾向[2]。此外,對特殊家庭的調查發(fā)現有同性戀家史的后代出現同性戀的幾率較大,說明同性戀在親緣關系較近的個體發(fā)生率較高,由此也可以證明同性戀的發(fā)生是受遺傳決定的[5]。
對性心理障礙者激素的研究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有人指出,每個人都有男女兩性激素的存在,當兩種激素的分泌失調時,則可產生性取向的變態(tài)[4]。有科學家曾對動物做實驗發(fā)現激素對性傾向的影響,推測對人也有影響[6]。近十幾年對大量的動物研究證實,性腺類固醇激素睪酮在脊椎動物形成腦和行為的良性差異方面起重要作用[7]。引導著廣大研究者們在雄激素及其神經基礎方面尋找人類性傾向發(fā)生和形成的可能機制。有關這一理論已在早期動物模型中通過改變圍產期激素水平而得到證實,此外由于先天性腎上腺分泌過剩造成的內分泌紊亂也進一步證明了這一理論[8]。早期的研究顯示,和性取向一樣,在特定發(fā)育關鍵時期較高水平的睪丸激素或是雌激素可能會使女胎兒男性化或是男胎兒女性化。[2]
目前,大多數人認為性激素影響腦性分化及個體性傾向的可能機制,與性激素對神經元的作用相關。有實驗表明多巴胺(DA)與雄鼠的性動機有關,而且5-羥色胺(5-HT)水平下降也會引起細胞外DA的釋放增加,進而影響性傾向的形成。由此猜測DA與腦的性分化及性傾向的形成有關[9]。雖然神經遞質在大腦性分化及個體性傾向形成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具體的機制、與性激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遞質間相互的影響需進一步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對同性戀激素研究各家報道結果不一,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各家均未把同性戀中真正有病的男性被動型和女性主動型與無明顯病態(tài)的男性主動型和女性被動型分開,其次就是在樣本中存在雙性戀而影響結果[2]。
研究發(fā)現在成人下丘腦中,男性性二態(tài)細胞的假性同源體的數量和體積是女性的 2倍[2]。 Elias(1993)研究發(fā)現,在男性同性戀者下丘腦前部的神經元密度只有異性戀的一半[2]。有研究者對戀童癥的腦機制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要觀點認為戀童癥的額葉和顳葉區(qū)域存在損傷[10]。以同性戀為例,腦科學至今也還沒有做出令人公認的結論。它與遺傳因素、激素水平一樣都存在這樣一個疑問,是同性戀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還是這些因素的變化導致了同性戀[3]。
根據神經發(fā)育機制,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神經環(huán)路肯定存在差異,但有關該環(huán)路卻知之甚少。下丘腦視交叉上核(SCN)是第一個被發(fā)現同、異性戀之間存在差異的核團,同性戀的SCN比異性戀的大且長[12]。SCN形態(tài)上的差異影響了血管升壓素(AVP)能神經元的數量,使得中樞AVP能系統出現性差,雄性終紋床核(BST)和杏仁內側核(MEA)中有數目較多的AVP能神經元和較密的AVP神經纖維投射[12],雌激素通過ERa或ER?作用影響AVP的合成與釋放,進而影響與AVP有關的行為,例如配偶選擇、社會識別、生殖行為、攻擊行為,使得同性戀與異性戀相比表現出某些行為上的差異。
周正猷認為生物群體普遍存在自限機制,性變態(tài)可以理解為人類的一種自限。他認為同性戀和性變態(tài)是人類繁衍過程中的必然產物,為了使不規(guī)范個體不至于大量繁衍,于是讓他們離開正常的男女交媾的生殖軌道,而進入繁衍的盲端[13]。
臨床上發(fā)現有些性心理障礙行為發(fā)生在顱腦外傷后,有人對難產嬰兒做了大量長期追蹤研究發(fā)現暴力與性犯罪行為患者在圍產期都有過腦損害史。有專家通過腦電圖的研究認為這種病態(tài)一般與顳葉、杏仁核、梨狀皮質及邊緣系統某些局限部位病變有關。Blanchard等人發(fā)現,在自我報告兒童時期頭部受傷的人群中,戀童癥的比例高于其他人群[14]。亦有報道在癲癇、酒精中毒、老年癡呆早期出現性心理障礙行為,如露陰癖、戀尸癖、戀童癖等[2]。
人的性心理活動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三個因素中生物學因素是異常性心理障礙的發(fā)病基礎,但是僅僅具備生物學因素并不一定表現出異性性心理障礙,具備了生物學基礎后,疊加特定的一些心理社會因素時,個體就更加容易導致性心理障礙。
[1]V.Mark Durand,David H.Barlow.異常心理學基礎[M].張寧,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彭曉輝.性心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李望舒.關于同性戀的概念、成因、治療及對青少年的預防[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5,23(2).
[4]倪曉眆,沐煒.關于同性戀成因的研究綜述[J].紅河學院學報.2003(12).
[5]薛慧,邰發(fā)道.同性戀形成的行為神經內分泌機制[J].生理科學進展,2007,38(4).
[6]Rahman Q.The neurodevelopment of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J].Neurosci Biobehave Rve,2005,29:1057-1066.
[7]靄理士.性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8]Camperio-Ciani A,Corna F,Capiluppi C.Evidence for maternally inherited factors favouring male fecundity[J].Proc Royal Soc London B Biollsic.2004,271:2217-2221.
[9]Morris JA,Jordan CJ,Breedlove SM.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vertebrate nervous systems[J].Nat Neurosci,2004,7:1034-1039.
[10]Daniela CC,Maria M,Estefania G,et a1.Neuroendocrine and reproductive aspects of adult male rats exposed neonatally to an antiestrogen[J].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6,83:618-623..
[11]姜敏敏,等.國外戀童癥研究進展[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8,22(8).
[12]Seto MC.Pedophilia offenses against children[J].Ann Revsex Res.2004,15:32l-361.
[13]Rahman Q,Wilson GD.The psychobiology of human sexual orientation[J].Pers Indiv Dif,2003,34:1337-1382.
[14]Vries GJ,Panzica GC.Sexual differentiation of central vasopressin and vasotocin systems in vertebrates:diferent mechanisms,similar endpoints[J].Neuroscience,2006,138:947-955.
[15]周正猷.性變態(tài)病因學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