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阮紅松
為好人立法
文 阮紅松
沒有哪一個國家像今天中國的好人一樣面臨這般現(xiàn)狀:好事做或不做竟然成了一個問題,做好事竟然成了一種高風險的事。有人說是社會風氣不好,有人說是全民道德滑坡。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這正如一個階段暴力橫行,就指責全民有暴力傾向一樣幼稚。人性如水,往哪流是一個疏導問題。
疏導的責任,在于政府。許多國家通過立法對公民的救助行為進行規(guī)范調節(jié),打消人們施救的顧慮,保護施救的人,懲罰見死不救的人,國內也有地方在進行立法嘗試,力圖填補這一法律空白。
在美國,當做好事成為一個問題時,政府站了出來,充當調解人。對此制訂的《撒瑪利亞好人法》,讓做好事的人免于因做好事引起民事傷害責任,讓人們放心大膽地去救助危險中的人。在新加坡,法律完全站在保護施救者權益的立場上,規(guī)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則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并施以其本人醫(yī)藥費1至3倍的處罰;影響惡劣、行為嚴重者,則以污蔑罪論處。這種“不講情理”的規(guī)定,將做好事者的風險降到了零風險,也讓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生活最安全的地方。
在我國的深圳,法制辦也于2011年發(fā)布了《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也被稱作“好人法”。根據(jù)條例,做好事的救助人除存在重大過失,對救助行為的后果不承擔法律責任。此外,條例還設置了被救助人舉證原則以及被救助人若誣告需承擔責任等規(guī)定。
為好人立法,是一種積極的措施,也是一種無奈的措施。細究起來,所有法規(guī)從根本上說也是一種無奈的措施。行無法不立,就不必從社會風氣和道德層面多費口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