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華
用林海的 《琵琶語》做手機鈴聲快一年了,每次聽到依舊會有寧靜的沖擊,幾個簡單的音符,不快不慢,卻也恰到好處地呼喚著內心雜亂的思緒,然后朝向悲傷飛揚,聲聲嘆息,聲聲思念,婉轉延綿!
而今,我卻被實實在在的 “枇杷”吸引了,沒想到每天吃在口中的琵琶竟然如此神秘。
在這初夏時節(jié),已經是枇杷盛裝出演的日子了,它用它的橙黃艷麗的顏色和甘甜厚實的果肉逼著我天天提回來幾斤,只覺得前段時間喜愛的橘子無味兒,草莓也無色了!
今天,偶讀得幾句寫枇杷的詩 “有果實西蜀,作花凌早寒”、“珍樹寒始花,氛氳九秋月”,實在迷惑,琵琶是冬天開花嗎?只知好多果樹,像桃、李、梨、杏等都是春天開花,就春或者夏成熟;只知有無數人在為梅花的品格高吟,卻獨不聞枇杷的贊歌,經查詢,方知枇杷被人們稱為 “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如此奇異之樹,至今才知,何其悲哉!
我該為你奏一曲怎樣的 “枇杷語”呢?我想應該奏一曲四季的歌吧!
秋來養(yǎng)新蕾,雖未見未聞,卻知那一定是欲露還休,不曾教世俗之眼染污,而默默地凝聚高潔之氣,對抗那蕭索的冷秋!想想秋菊吧,開得多么恣肆汪洋,然后卻難熬寒冬,不禁為枇杷的悄寂內斂拱手行禮!
冬季始開花,想必,那花一定淡雅細小,卻又頑強孤傲,在萬物沉寂的寒冬獨不去與梅爭艷,卻全神貫注地保護自己,正是 “從寒始花開,到佳期有待?!倍罚瑺N爛之后,卻只剩下枯枝,將來再沒有它的天下,可悲可嘆!
春來孕綠子,它不懶于任何果樹,這是親見的景象——低矮粗重的枇杷樹,在濃密翠綠的葉子間,擠滿了翡翠般的果子,青綠一色,沉甸踏實。能夠在歷經秋冬的默默的掙扎后,終能展耀風姿,卻也那般隱而不露,它不輸于任何果樹。
夏獻黃金果,一路孤獨地走來,只為今朝的精彩綻放。難怪詩人宋祁會說: “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吸納天地四季之精氣,在其獨特的價值上,有人喻之為黃金,據說,早在唐代就成了貢品,又怎能不讓普通百姓喜愛呢!
金黃的枇杷,一路伴著寂寞挺過了秋,熬過了冬,踏過了春,盼到了夏,終于全身成了寶。它讓我想起了曾讀過的一則材料,匠人們在選擇小提琴木料時,很在意樹木的年輪,他們認為,每棵經歷歲月洗禮的大樹都藏著一個精靈,而這個精靈正是小提琴的靈魂。木料選出切割后,放入一個終年不見陽光的房間四到五年,木板就有了靈異,曾經在萬籟俱靜中吐納的自然之氣,收藏的白鳥之聲,才會像沙漏一樣從木料中滲透出來。
枇杷,琵琶與琴,豈可一語能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