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根
一、研究主題與背景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走進文本?教師在討論中有不同的聲音。有教師說:走進文本,學生就要做到閱讀與思考相結合;也有教師說:教師必須要充分理解文本以及在備課中把教師的理解與教學設計結合起來;更有教師說: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其實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多角度結合,依據(jù)教師的引導,學生的理解,師生對文本的共同咀嚼,更好地讓學生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學校剛好進行“校長課堂開放周”。為此,我們語文教研組決定圍繞“如何引導學生有效走進文本”展開一些研究。而我這堂四年級下冊的《花的勇氣》也就成為研究的開始。
二、課堂研究描述
四年級下冊《花的勇氣》是一篇略讀課文,節(jié)選自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這篇課文構思精巧別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尋味。語言生動、優(yōu)美、流暢,值得細細咀嚼品味。
于是,我們教研組全體語文教師圍繞這樣一個主題,結合這樣一個文本,一起聽了我的第一次試教課。
[第一次教學](片段為初讀部分)
師:誰來說說文中哪一段話使你感受最深?
生: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使我感受最深。
師:(出示最后一段話)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氣!
師:作者一開始就有這樣的感受嗎?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畫出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見草地時,感到( ),因為( );扒開草后看見躲藏著的小草時,感到( ),因為( );離開維也納前,感到( ),因為( );看見花的原野時,感到( ),因為( );體會到小花的氣魄時,心頭( ),因為( )。
(先讓學生找到感受最深的那句話,而后再進入文本去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理解文本。)
(一)第一次教學后,教研組討論
我自己對課不是很滿意:這堂課,雖說有與文本交流對話的過程,但是讓學生一開始就關注最后一句主題式的語言,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禁錮,學生在而后的對話交流中似乎語言貧乏,難以真正走進文本。而此時,我又急于完成教學任務,顯得比較被動,學生也學得不自然。
教研組教師的看法是:我的教學設計從整個環(huán)節(jié)來看,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培養(yǎng)學生與文本交流、理解的能力上顯得有些不夠,引導學生關注的點比較少,從而引起學生語言的不足,問題還是出在教師的引導上。
老師們普遍感到我的這節(jié)試教課沒有能夠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作者等進行的有效交流不夠。
學校校長在此時,向我們介紹了紹興縣柯橋小學洪志明老師關于“生本課堂”的一些經(jīng)驗,覺得應該要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關注課文的特點,把握“以生為本”的核心思想,打開思路,才能找到相應的突破口。
洪老師覺得: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關注的重點是文本的知識點,教學參考里面的一些重點,是否讓學生理解。反映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必然會或多或少地,甚至不自覺地把答案和盤托出。雖然本節(jié)課上不太明顯,但是遇到學生理解不到位時,理解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還是有點自覺地、無意識地“引導”學生向教參的答案上去理解的意味。
這種向標準答案不斷邁進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閱讀力有多大價值?
我們在集體反思與討論的基礎上,普遍認為:教師應尊重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有時教師還需要停下來,讓學生多關注文本,再抓住一些句子讀一讀,聯(lián)系上下文想一想,無需其他媒體,文本就是最好的資源。更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學會正確表達,學會有序表達,學會融入文本與自我思考相結合的表達。這樣的氛圍才能夠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更好地理解文本,從而提升閱讀力。
教師們達成的這個共識說明:在課堂中,要關注學生,教師作為引領者,要懂得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多思考學生這時會怎么回答,多從學生角度來設計教學流程,這樣才能體現(xiàn)“以生為本”的理念,更好地幫助學生走進作者、走進文本世界,建立起有效的對話。
[第二次教學](片段仍為初讀部分)
教師出示:怦然一震(這篇略讀課文,教師覺得這個詞語最難讀)
抽生讀詞語。
師:這個“怦然一震”在哪一自然段。除出現(xiàn)在最后一個自然段之中,還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回到導讀提示。
(課件出示“導讀提示”。)
師小結:讀文章,就是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師:請大家認真讀一讀,導讀提示,哪一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讀了這個問題,我們肯定知道了馮老在維也納,他的心情經(jīng)歷了什么?
1.生打開課本,圈出文中四個關鍵詞。
2.師生共同交流。
3.師:他的心情怎么會經(jīng)歷這么大的變化呢。請同學們認真地默讀課文,在這四個詞語的前面或后面去找一找原因。試著用最簡潔的詞語來概括,可以從文中直接圈出關鍵詞,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詞來概括。
4.交流:
(1)作者的心情為什么為失望的?(綠色泛濫)
(2)那作者為什么會遺憾呢?(花躲草下)
(3)作者又什么會“驚奇”“怦然一震”?(冷風冷雨、拔地而起)
整個交流過程,我覺得還是比較滿意的,在初讀部分不到十分鐘學生就比較準確地理解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從而為后面的教學打下了一個扎實的基礎。
(二)第二次課后,教研組繼續(xù)討論
對于這堂課,老師們感到滿意多了。有老師說:陳老師能夠關注略讀課文的導讀提示,關注問題中的幾個詞語,點抓得準,從而學生在理解問題時,方向就比較明確,通過閱讀文本,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這說明,教師的引導是十分關鍵的。endprint
同時,也有教師認為:陳老師引導比較到位,教學思路清楚,在這樣的教學思路中其實還體現(xiàn)了略讀課文的學路,即要關注課文的“導讀提示”,從而能夠高效的進入文本,理解文本,這為常態(tài)的略讀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不過,也有教師提出了一些質(zhì)疑:教師在讓學生交流時,交流了的學生是理解了,那么其他學生是不是就真正理清了課文的脈絡了呢。一些教師說,看到很多學生沒有及時記錄,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這樣的課堂效果只照顧到了一些好學生,課堂習慣還是有待于培養(yǎng)。
基于這樣的質(zhì)疑,教學班的語文教師在討論后,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小檢測。
結果還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有一半的學生竟然填寫不出課堂教師板書的這些詞語(綠色泛濫、花躲草下、冷風冷雨、拔地而起),小部分甚至還沒有理解導讀的最后一個問題。很顯然,我的課堂教學還是有問題的。
后來,我們通過訪問教學班學生才漸漸發(fā)現(xiàn):平時,教師沒有要求學生很好的記錄課堂筆記,對上課的及時反饋也沒有跟上。所以,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自然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這樣的教學,是不是還是屬于教學效率低下呢,也就是說,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只是表層的理解,沒有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刻理解。而我們的課堂如果長此以往,那么學生的思維力就得不到發(fā)展,思維習慣也不可能得到培養(yǎng),這樣實現(xiàn)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還是一句空話。
為此,大家覺得在一些學生在交流中,教師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適時適當記錄的習慣,教師要及時提醒,引導一些學生再來理解理解,努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看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文本知識,更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時,去試著理解他人交流時的意思,從而結合自我對文本的理解,達到真正走進文本,真正理解文本。
于是,我覺得很有必要借班再上一次課,對“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這一研究主題再做一次努力。
這次討論大家也達成了一個共識:課堂教學細節(jié)處理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要考慮學生的思維能力,更要考慮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特別是針對農(nóng)村小學的孩子,如果小學階段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課堂行為習慣得不到培養(yǎng),高效課堂還是一句空話。
[第三次教學]
導入:
師:同學們,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種課文有一個特點,每一篇課文有前面都有一個導讀提示。(出示導讀提示)
1.哪一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2.(抽生讀,齊讀這個問題。)讀了這個問題,我們肯定知道了馮老在維也納,他的心情經(jīng)歷了什么?——板書。(教師邊板書,學生邊在書中圈出來這四個詞語來。)
初讀:
1.請大家認真默讀課文,結合練習紙的第四大題第二小題,請把這四個詞語試著填寫進去。
2.師生校對,讀一讀。
3.第二遍默讀課文,在這四個詞語的前面或后面找到原因,并試著在練習紙上寫一寫。(用最簡潔的詞語或短語來概括,可以從文中直接圈出關鍵詞,也可以用自己想到的詞來概括。)
4.交流,教師板書。
(1)作者的心情為什么為失望的?(綠色泛濫)
(2)那作者為什么會遺憾呢?(花躲草下)
(3)作者又什么會“驚奇”?(冷風冷雨、拔地而起)
(4)作者為什么會“怦然一震”?(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氣。)
5.同學們剛才還有一題我們沒有填寫好,誰能夠找到作者看花躲草下的是哪一個自然段?(學生找到后出示語段。)
課后,學校教研組的老師們再一次進行了集體討論。
教師們在討論中再次達成了一個共識:讀思結合很重要,但是高效課堂僅僅只有讀和思還是不夠的,更要考慮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讀、寫、思三方面結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在今后的課堂中,我們可以試著讓學生多用筆寫一寫他們的想法,把閱讀與批注結合起來,把閱讀與表達結合起來,多種感觀參與課堂中。教師在設計教學中,也必須要考慮這樣的因素,從而真正把學生帶入文本,真正實現(xiàn)與文本的有效對話。
三、課例研究反思
在我的三次授課中,教師們圍繞著研究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走進文本”開展了討論。在不同階段教師對此有不同的理解:
①如何關注文本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起點,來設計教學思路,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②教學思路明確了,對于動態(tài)的課堂,我們還要關注些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引導有效。
③引導學生有效走進文本,更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甚至還優(yōu)于思維能力培養(yǎng)。
由此可見,幫助學生有效走進文本,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對其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和批判性,即所謂的品維品質(zhì)進行培養(yǎng)。在教學設計和過程中,要加以關注與研究,并最終讓學生對閱讀的文本有準確的理解和獨特的理解。
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到,教師的教學智慧極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使學生充分調(diào)用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借助文本語言,在自然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的言語交際中感悟言語,體驗感情,奔涌“精神”。真正讓學生走進文本,開展與作者、本文、教師多層次的對話與交流,在這樣的情感交流中,必然會讓學生真切地觸摸、擁抱言語,從而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專家點評:(浙江省紹興縣實驗小學,特級教師金明東)
這一獨特的反思型教例,以教師三次執(zhí)教的片段實例和體會組成。讀后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陳老師和他的團隊有一種可貴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讓學習真實地發(fā)生在學生身上。三次不同的嘗試,三次深入的剖析,都能劍指“如何讓學生有效地走入文本”這一個我們教學中繞不開的話題。更可貴的是陳老師和他的團隊能直面這個話題進行有效的研究反思,提出了讓學生有效進入文本的團隊理解,從而在務實的案例研究中真實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學實踐智慧。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