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
人們常說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我認為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的確,修改能使粗糙的文章趨于完美,但修改畢竟只是善后工作。對于“先天不足”的文章,無論你下多大的氣力去修改,也不可能化腐朽為神奇,除非你把它“槍斃”重來。對于寫作,我一向認為動筆前的準備至關重要。當我們選定了話題以后,老師就要組織學生圍繞這個話題聊主題,聊素材,聊結構,這樣,思維激活了,思路打開了,再動筆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為什么要“聊”呢?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占有材料,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而且能用最恰當?shù)男问桨堰@些材料呈現(xiàn)出來。因為學生認識與寫作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學生可能比較關注時事,對社會、對生活有一定的體驗和認識,算是“見多識廣”。而有的學生則不怎么關心周圍的世界,生活的經歷非常簡單,對生活的認識也比較膚淺;對待同一事物,不同學生所持的觀點與態(tài)度也可能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這些問題表現(xiàn)在寫作中就是,有的學生寫起來輕松自如,洋洋灑灑。有的學生則文思堵塞,不知所言;有的學生寫出的文章寓意深刻,文辭兼美,而有的學生的文章則干癟枯燥,毫無生氣;有的學生會歌頌正義,贊美光明,有的學生可能會對鄙俗的東西津津樂道……為了揚長避短,共同提高,我覺得很有必要把要寫的話題拿來商討,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一番聊聊議議之后,各種材料集中起來了,各種觀點提煉出來了,各個角度顯現(xiàn)出來了,那么,無論每個學生以前的作文功底如何,經過這個階段的準備,他掌握的材料更加豐富,認識問題更有深度,切入的角度更為新穎,動起筆來就會輕松自如,落筆成章,再也不是以前虛于應付,無病呻吟了。
可以這樣說,學生把話題聊得越透徹,作文寫得也就越深刻。為了讓學生真正聊有所思,聊有所悟,聊有所得,聊的過程應分階段進行,而且各個階段應有所側重。
首先,要聊的內容是素材,因為素材是支撐主題的基礎。當老師把要寫的題目或話題呈現(xiàn)出來以后,就要組織他們各盡所能地去搜尋相關的材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比如,我曾經要求學生以“綠”為話題寫一篇作文。為此,我專門組織學生聊了一節(jié)課,結果讓人非常滿意。大多數(shù)學生一開始想到的是綠的自然屬性方面的內容,離不開“生命”、“生機”與“活力”等關鍵詞。如綠色是春天饋贈給我們的禮物,它給我們帶來精神的愉悅和生命的活力,或者說花草樹木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倍加愛護,或說春天來了,又是植樹造林的好季節(jié)等等。也有少數(shù)學生從反面來談,如公園里的花草被任意采摘踐踏,人們亂砍濫伐,大片的森林毀掉了,洪水因此泛濫成災……在老師的引導下,思路比較開闊的同學由綠色談到了環(huán)境保護,談到了北方的沙塵暴,談到了湖海里的赤潮,談到了臭氧層的破壞……我進一步啟發(fā),能不能通過聯(lián)想,寫寫社會生活中和綠相關的一些事物呢?這時又有同學發(fā)言,他說他鄰居的兒子是名軍人,身穿深綠的軍服,很是威風。可軍人肩負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他們?yōu)檎x與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們?yōu)檐娙说臓奚窀械津湴梁妥院?。有個同學想到了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談到了交通規(guī)則。又有同學進一步引申,說到了法律上的令行禁止……有了這一個聊聊議議的過程,同學們再也不為沒有材料而糾結了,相反,他們倒要為如何選擇更好的材料而費神了。
材料收集充分以后,下一步就要聊聊如何把它們組織起來,也就是聊聊文章的主題問題和結構問題了,因為我們的作文都是要表達一定的主題的,主題不同,材料的組織與安排必然也不相同。主題的表現(xiàn)與文體有關,如果想要通過這些材料闡述自己的某一觀點,我們要寫議論文,那么這些材料就要好好斟酌篩選,把它們拿來充當證明論點的論據(jù)。如果想要生動細致地表達你對生活的某種感受,傳遞某種情緒,那么你的材料就必須按記敘文的要求來取舍。如果你想寫說明文來介紹某種事物或闡明某種事理,你的材料又必須按說明文的具體要求去安排。還是拿上面的“綠”來說。其實,學生在前面聊材料的時候,他的話題已經是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只不過這個主題還比較模糊,不夠清晰而已。此時,再讓學生結合文體的要求談一談,議一議,主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記述自己一次植樹的經歷,表達對綠色的熱愛與向往,懊惱曾有毀綠的遺憾,一次錯闖紅燈的驚險……這樣的材料寫記敘文比較好;若談綠色對生命的意義,毀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用議論文來表現(xiàn)最恰當不過;如果要介紹一棵小樹是如何長成參天大樹的,介紹一個嫩苞是如何變成綠葉的,綠葉是怎樣為我們制造氧氣的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非說明文莫屬。同學們邊聊邊構思,一條條清晰的文路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此時,他們雖然尚未動筆,其實文章已在心中。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是學生下筆成文,妙筆生花的時候。
文章寫成以后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不,還要聊。聊什么呢?聊毛病,聊問題,聊可以改進的地方。前面也說過,作文是改出來的,曹雪芹寫《紅樓夢》尚且“增刪五次”,何況是我們的習作呢。所以,同學們的作文完成以后還要拿到班上交流,讓同學們互相評判,老師也適時參與評判和點撥,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眾人的智慧,幫助作者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選材方面的不當,安排方面的缺憾,技巧方面的失誤,語言方面的欠缺……然后作者再去修改。那么,“裝修”后的文章必定是有模有樣,讓人愛不釋手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做會不會滋養(yǎng)了學生不動腦筋,依賴別人的毛病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學生為了展示自己材料的豐富,觀點的新穎,都要千方百計地去尋找素材,竭盡所能把文章寫好,這樣做,不是把他們變懶了,而是把他們變勤了,不僅訓練了他們書面表達的能力,還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不光能寫好這一篇文章,而且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路,還能寫好其他更多更好的文章。寫作就要訓練一次,長進一次,就要為以后的寫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鑒,這種聊聊議議的工作,讓學生有備而來,可以真正做到下筆如有神了。
新課程提倡改變學習方式,它要求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寫作課上我們充分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聊聊議議,甚至爭論辯論,這就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這種合作讓思維碰撞,讓靈感閃動,讓智慧流淌,所有學生一起參與,一起分享,一起受益。這種聊聊議議的課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它是綠色的,又是動態(tài)的,學生寫好的是文章,提升的卻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