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娜·雅克·德·奧利維拉(Marina+Jaques+de+Oliveira)(巴西)
2014年夏天來復旦大學參加“金磚國家青年夏令營”是我第二次來中國。2013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學中文。到年底,我意識到,自己學的不只是一門語言,更是生活,中國的生活。
在冬天來到陰冷的杭州,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那樣的天氣我實在不太習慣,再加上我完全不會說中文,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手勢來溝通、求助。那時我唯一的想法是,誰說英文是世界通用的語言?
我還清晰記得第一次來到上海時的情景。抬頭看見南京路上巨大的藍色路標牌,卻一個字也看不懂,這讓我有些恐慌,那種站在一個全新的、完全陌生世界跟前的恐慌。
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看不懂的文字、閃爍的霓虹燈和擁擠的人群,它們混合在一起,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永遠都融不進這個新世界。
于是,我把自己的頭腦分成兩半,一半留給原先的自己,另一半分給新的“東方”。我在中國學到的第一課就是:如果你不先把原來那一半關掉,一定會瘋掉,在中國,一定要入鄉(xiāng)隨俗。當然這樣激烈的思維變化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如果你不試著這樣做,就會被各種煩心的想法所困擾。
另一個重要舉措是試著習慣中國菜。有三個月時間,我?guī)缀趺刻於既コ运奚針窍乱粋€阿姨賣的辣味炒飯,越吃越覺得好吃。再后來,我嘗試吃所有的東西,再也不問“這是什么”。
和中國同學一起住在學校宿舍里,練習寫中國字,騎自行車出門,用筷子吃飯,使用中國的社交媒體……我還學會了在淘寶購物,跟快遞周旋,用快的打車。學習中文更像是讀一本中國生活手冊,它告訴我,每一天都必須很耐心、情緒平衡地度過。
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周圍一切都有了意義,“障礙”都已不是障礙,而是我與中國的聯(lián)結點。我這才恍然大悟,放下自己以后,我才從心里接受了中國,中國從此不再是需要“適應”的地方,而是我人生中一次浪漫的經歷。
由此,我學到了人生中的另外一課:生命中某樣東西、某段經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愿意給予它們重要性。因為有了情感的聯(lián)結,它們才有了意義。
在中國生活也有很多特別的樂趣。比如總是有人要求跟我合影。一開始,我覺得自己像個外星人,后來我才明白,這些照片其實都被傳上了微信。
還有討價還價,也是一門藝術。剛到中國時,我和朋友一起去購物,朋友要求賣家打折,我還不同意,認為價格已經很便宜了。后來我才明白,討價還價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價格已經足夠便宜也還是要還價,而且最終基本上都能如愿以償。
中國城市的安全,也總讓我津津樂道?,F(xiàn)在每當有人問起中國怎么樣,我總會說,很安全。這一次參加夏令營,第一次來的同學會擔心晚上出門帶現(xiàn)金是否安全。我告訴他們,在上海,更多是自己丟錢而不是被偷錢。
第二次來中國,我的感覺是,這是萬里之外的另一個家。我再也不需要把自己的腦子分成兩半糾結自己到底要做巴西人還是中國人了,我重新消化著中國的一切并享受著。我想,今后我還會來中國很多很多次。endprint